交互兴奋抑制手法治疗中枢性面瘫50例

时间:2022-05-31 09:49:24

交互兴奋抑制手法治疗中枢性面瘫50例

摘要 目的:观察交互兴奋抑制手法对中枢性面瘫的疗效。方法:对照组50例采用针灸治疗,治疗组50例在此基础上加用交互兴奋抑制手法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痊愈32例,好转17例,未愈1例;对照组痊愈2例,好转11例,未愈37例,经卡方检验,二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提示交互兴奋抑制手法对中枢性面瘫的治疗疗效确切。

关键词 交互性兴奋抑制手法 中枢性面瘫

临床上对周围性面瘫治疗报道很多。而中枢性面瘫由于做为脑血管病患者的一个伴随症状,容易受到医生的忽视。但中枢性面瘫同样给患者造成功能上和心理上的影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笔者在临床中在结合传统按摩手法与西医康复理论,采用交互兴奋抑制手法治疗中枢性面瘫患者50例,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的选择

1.1.1 入选标准:(1)首次发病;(2)脑卒中患者,病程在3个月之内,符合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经头颅CT或MRI证实,且有中枢性面瘫患者;(3)生命体征稳定,病情在48小时内无进展,意识评分在Glasgo 8分以上;(4)治疗时间达2周。

1.1.2 排除标准:(1)既往有脑卒中史遗有面瘫患者;(2)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逆性缺血神经障碍、蛛网膜下腔出血;(3)脑出血手术后患者;(4)采用过溶栓治疗的脑梗塞患者。

1.2 研究对象取2004年1月-2006年5月通州区中医医院神经内科所有符合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二组,治疗组50人,男性36人,女性14人;其中脑梗塞45人,脑出血5人。对照组50人,男性31人,女性19人,其中脑梗塞48人,脑出血2人,两组患者在病种、性别、年龄、病程经spss软件包行非参数检验均无显著差异(P>0.05)。临床体征:一侧鼻唇沟变浅,口角向健侧歪斜;症状:鼓颊不能、漱口漏水、吃饭时患侧有食物滞留。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及针灸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交互兴奋抑制手法治疗,具体如下:

患者呈仰卧位,医者坐于患者头侧。按摩皆取双侧,患侧主要用兴奋性手法,健侧用抑制性手法。

2.1 双手涂满护肤膏,四指合拢,用指腹从人中推向患侧颧方向5-8次。再从承浆推向患侧颧方向5-8次。然后将护肤膏均匀轻搽于面部。

2.2 双手用食指、中指、无名指指腹用旋揉法顺着肌肉走向从鼻翼走向耳侧、由人中向颧、由承浆向颧,由上到至下,从中间到两边,各3遍。

2.3 用双拇指指峰点按面部穴位太阳、四白、下关、颊车,地仓、迎香、颧、人中、承浆各90次。

2.4 一手用按压手法控制健侧面部运动,另一手轻叩患侧口轮匝肌、咬肌、鼻部,鼓励患者做嘴角上抬、蹙鼻等动作。一个动作5次以上。

2.5 双手轻叩双侧颜面部结束治疗。

手法治疗约需30-45分钟。每日两次,10天为1个疗程。

3 治疗结果

治疗2周后统计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痊愈为临床症状和体征全部消失:好转为临床症状和体征大部分恢复;未愈为症状改善。但不明显。

3.2 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痊愈32例,好转17例,未愈1例;对照组痊愈2例,好转11例,未愈37例,经卡方检验,二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

4 典型病例

屈某,男,43岁,因行左侧基底节区脑梗死出现右侧肢体运动障碍及右侧眼睑以下面部肌肉不能运动,大笑时,两侧嘴角垂直距离达8cm。不能鼓腮、示齿、吹气,于发病第五天行交互兴奋抑制手法治疗,12天后痊愈。

5 体会

中医认为中风后面瘫为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邪得以乘虚入经络,痹阻气血;或风阳内动,夹痰走窜经络,致脉络不畅而出现口眼斜。人体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脉的血气皆上注于头部。推、揉、点、按等手法可以调整气血、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使经络通而瘫痪去、面部肌肉功能恢复正常。

患者面部一侧肌肉瘫痪后,健侧肌肉失去对侧肌肉的牵拉控制,运动过度,使双侧的不平衡加剧,严重者出现健侧面肌肌张力增高。用手控制住健侧面肌运动,可有效抑制代偿动作出现,促进恢复。此手法属于Rood疗法中的抑制性手法。

根据Rood疗法的观点:若对合适的感受器施加正确的刺激,就有可能反射性地引起运动反应,并且可以通过重复而达到正确的运动模式。面部的各种手法在肌腹上推摩、按压、轻扣肌腱和肌腹。起到了刺激本体感受器,促进肌肉运动的作用。

本治疗中增加了很大部分的患者主动运动。在治疗当时即可看到患者的进步,极大提高其治疗和自我锻炼的积极性,增多了治疗时间,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方法操作简单,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上一篇:乌头摩风酊配合推拿手法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下一篇:独刺落枕穴加手法治疗失枕247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