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科特色建设探微

时间:2022-05-31 08:37:36

语文科特色建设探微

创办特色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是保持办学生机和活力的有力保证,也是学校形成自我发展能力的办学实体的有效机制。

语文;学科建设;特色建设

【Abstract】The founder of the school characteristics, quality education is the inevitable trend is to keep running machine and vitality of the strong guarantee, also is the school to form self development ability the effective mechanism of school-running entities.

【Key words】Chines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specialty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1-0076-02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而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特色。这一要求实际涉及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诸如办学体制学校管理、学科特色,不一而足。可以说,创办特色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是保持办学生机和活力的有力保证,也是学校形成自我发展能力的办学实体的有效机制。我们学校自改制以来,除了在办学体制和管理上,构建其特色外,还在学科上作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为了改变目前语文教学因长期存在的局限于课堂,局限于教材,局限于校园,局限于本学科而造成的语文分数越来越高,语文能力却越来越低的弊端,学校借语文新课改这股东风,全面实施语文教学整体改革,走“大语文”教学之路,推行“大量读写双轨运行”机制以实现分数与能力同步增长,会学语文与会用语文的和谐统一。

所谓“双轨”,实际上是将语文教学时间一分为二,十分之七的时间用于课堂教学,抓狠固本,打好基础,此为第一轨;十分之三的时间开设读写课,拓展空间,培养能力,此为第二轨。第一轨是基础,第二轨是关键。

在推行双轨运行机制时,我们注重从激发兴趣、训练习惯入手。因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能源,它对推动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乐之”才能“乐学”,因此,我们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整个教学活动中,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兴趣培养。通过情感沟通,引发学生兴趣,通过目标教育激发其求知欲,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多样的教学形式,触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等等,以此达到使之热爱语文、探究语文的目的,从而迸发出巨大的内驱力,积极向上,潜心求学,使之成为第一流的文化人。

叶圣陶先生曾在《略谈学习国文》中这样指出:“语言文学的学习,就理解方面,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两方面必须联成一贯,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成为习惯。……每个学习国文的人应该清楚,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从而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就是学习国文的目标。”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时,狠抓了六大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预习语文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书写规范的习惯;朗读背诵的习惯;勤练笔的习惯;热爱生活,反映生活的习惯。当然,习惯的养成决非一蹴而就,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建立一定的监督制约机制,以保证习惯的逐步养成,正如叶老说:“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历练。”

在推行第一轨时,我们深化课堂改革,走科研兴教之路,努力做到点面结合,讲练结合,教法与学法结合,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位主线”的“三主”教学原则,力争使学生学习一篇课文至少有两个收获;一是学习语言,会欣赏、积累语言;一是学习写法,联系学习写作实际、生活实际使之会学、会用。在授课时,不准一讲到底,必须贯彻启发式,做到“讲”“练”结合:教师一方面尽量用简洁,生动的例子,形象的比喻,准确优美的词句使课文分析讲解的语言成为蜜,牢牢地粘住学生,并且适当补充一些相关的诗文增加学生的语言量;另一方面,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质疑问难,动口、动手、动脑、反对并杜绝教师高空作业,架空分析,要脚踏语言实际,实施“整体感知——局部分析——比较鉴赏”三层面教学思路,把有关词句、语法,阅读知识全部放在阅读过程中去解决,这样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让学生明确学习一篇课文的基本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尽量交给学生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使学生有法可依,终身受益。此外,我们还进行教学技术革新,让多媒体走进课堂,让计算机等辅助教学媒体进入课堂,增加教学的情趣和课堂感染力,语文教师率先实行电子备课,电脑写作,电脑出题,电脑分析学生情况从而使语文教学进入一个崭新的天地。

在推行第二轨时,我们主要是由第一课堂向第二课堂,甚至第三课堂推进,以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语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如果学生仅仅囿于狭小的范围,是无论如何也学不好语文的。为此,必须拓展学生视野,从根本上扩大其阅读量和写作量,丰富其生活量,提高其语文素养。具体做法如是:

主要培养三大基本能力:

观察力。“问渠哪是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写作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学生之所以常常感到无什么可写,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不善于;不知道如何去观察,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适时引导,使他们对社会,对自己,对周围的人和事时时留意,注意发现,使之做到在观察时定目的要明,抓特征要准,观察物要细,取景点要巧。

思维想象力。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触类掀波,进行多角度联想,使学生思路之源广开。

布局谋篇的能力。先固定按作文“三段式”进行入格训练,然后定中求变,使之达到“起承转合”似行云流水般酣畅自如,同时教给学生一些基本方法。

解决内容、思维、语言及阅读量问题,每人每期增加30-50万字的阅读量,坚持读书养人原则,扩大学生视野。语文组推出书目各班建立图书角,开放阅览室,学校坚持每年举办一次“读书节”、“秋实颂”等大型活动。包括读书成果展,读书心得,优秀书评,小报展,阅读知识竞赛等等。

能量转换

不拘一格“记”笔记。凡读必“记”,佳词妙语,精彩片段,阅读心得均可入册,充分利用早读引导学生大量读经,同时要求学生将这些鲜活的“源泉”化为己有,储存在记忆的仓库里,达到量的积累,为向质的转化蓄势。

课前三分钟演讲。体现一定的层递性、层次性,既练“说”,又练“胆”更达以“说”促“写”之目的,可谓一石三鸟。

自办小报。从高一起,每月一次,人人办,自写、自编、自定名称、自设版面。小报内容要求适当体现层次性。

小记者团、文学社、演讲班、书法班等的组建有利于特长生的培养。

作文竞赛。学校规定每期不少于一次作文竞赛,其目的是通过竞赛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竞赛促进写作教学,通过竞赛促进写作教学,通过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通过竞赛评价教师,通过竞赛提高教研组的知名度。

习作发表。中学生能有一种渴望成功的心理,如果我们能帮组并鼓励其发表作品,必能大大促进他们的写作欲望,甚至影响他们一生的追求。我校规定每位语文教师都要有指导学生发表文章的责任,每期至少一篇,且作为评价语文教师素质的重要依据。

规定写作量。任何事物均是由量变到质变,没有一定量的积累,是不可能产生质的飞跃。我们规定,学生每周一文(含小作文),坚持日记、周记、随笔。

注重学科渗透。把各科学习中的语文学习因素利用起来,既提高语文能力又促进各科学习。

学习影视文化。通过欣赏影视作品,提高学生对生活和作品的认识与理解能力。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每班每期至少开展二至三次,每个年级每期至少一次,其内容、形式大致包括:阅读方法比赛;朗诵会;读书报告会;书评;阅读技能比赛;猜谜语;演讲比赛;故事会;作文竞赛;语文晚会;手拉手活动;采访;即兴口头作文赛;书报展;习作展;书法展;读书笔记展;个人文集展;专家讲座;辩论会等等。这些活动实则是第一课堂的扩展和延伸,是学生由知识向能力转化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在创新教育的今天更应受到青睐。特别是语文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总是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一旦离开了社会生活,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基础和价值。还是吕叔湘先生说得好,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习的机会。刘国正先生也说:“语文是天然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离开了生活,就变成了空壳,就没有了实际内容。”所以语文教学的根本出路就在于打开社会生活这个学语文的源头活水。我校在强化第一课堂,丰富第二课堂时,也非常重视第三课堂(即社会实践活动)的开辟,组织学生采访社会热点问题,带领学生走向工厂、走向农村、走向军营。。。。。。,让学生走近生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从而善待生活。以此促进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的有机结合。

积极彰显网络文化魅力。我们生活在一个离不开“互联网”的信息时代,“互联网”已经从人类生活中一种“时尚”行为,发展成一种必不可少的永远流行的工具。“互联网”颠覆了我们传统的生活方式,我们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学生心理,让学生学习文化知识,拓展阅读领域,提升文化涵养。学校创建“轻松课堂”平台,搭建师生交流立交桥,极大地丰富了师生的文化生活。

改革考试评价手段

听说读写能力加试;

书法等级考试;

凡语文活动均纳入考核之中。

在新课标精神的引领下,在“大语文”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在“大量读写、双轨运行”机制的推动下,学校师生双促进,共提高,短短几年,影响广远,在高考中,语文科多次荣获市一等奖,曾荣获全国语文教改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

上一篇:根植于作文教学的真情实感 下一篇:一“石”激起“千层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