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研究生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2 05:06:13

文科研究生论文

文科研究生论文范文第1篇

一、理解开题报告的结构。

学位论文的写作实际就是一项课题研究,但是由于学位论文研究的课题成果形式就是一篇论文,一般没有研究经费、时间短并且是个人完成,因此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就没有或者没必要写时间进度安排、预计的成果形式、经费预算、研究的组织管理等部分。主要结构有以下四部分:

(一)问题的提出。

主要说明自己要研究的问题是怎么样的一个问题,必要时顺便把题目中有关概念解释一下;然后在文献综述基础上,阐述这个问题目前研究的不足;最后再简略谈谈解决了这个问题有什么样的意义。正如 . .什维亚柯夫所说:对于任何一种学位论文,对任何一种科学著作来说也都一样,它的木钉性具有头等的意义。作者必须对自己提出非常名曲的人物,任意一些含糊不清的地方在这儿都是不恰当的。最后,根据需要,可简单谈谈谈研究的可行性,即研究的主、客观条件。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基本思路。

主要研究内容就是要研究的这个问题包括的主要方面,简略地介绍一下;基本思路,就是对研究中涉及到的主要关系、联系、层次、顺序的考虑,先简略地把写出来,然后再通过论文提纲写出来,提纲最好附在整个开题报告最后,提纲写到三级标题比较合适。

(三)研究的重点、难点和预计的创新点。

撰写学位论文,是一个知识生产和创新的过程。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必须倡导和要求创新。[2]38这部分注意要谨慎地写创新,字数不太多,注意结合前面文献综述中了解的已有的研究情况,照应起来。

(四)研究的主要方式、方法。

这个部分又是一个重点,首先要弄清自己的研究类型,然后根据研究类型把那些可能影响研究效度、信度的因素以及你如何提高研究的科学性的措施简略交代清楚。比如说实验研究,就要把采用的基本实验设计说明白,然后说明可能的干扰因素及其消除办法等;再如调查研究,要重点说明对象的设计(如何获得样本等)和工具的设计(如问卷)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弥补措施等,顺便也就交代了研究的具体方法。特别注意不要随便写文献法、观察法、比较法,任何研究都要查阅文献、都要观察、都要用比较,一定要弄清这几个方法的独特含义。研究方法多种多样,任何一种方法都不能包打天下,每种方法各有其适用的课题。研究方法只是实现研究目标的手段,它应该由课题性质、研究思路、研究关键和研究成果的形式决定。[2]99.

(五)主要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不是指写开题报告所引用的文献,而是要写的论文的文献。参考文献体现出是否具备了研究该问题的基础条件,是不是全面深刻把握了该问题研究的基本情况。文献要尽量是重要的、经典的、有代表性的,要体现不同学科、不同时期、不同学派、不同国家的已有研究情况。文献先按中外文文献分类,再按学科分大类排序,最后在各学科内再按照时间排序。所有文献用一个序号排下来,既可以用所谓国家统一标准格式,也可以用传统的格式。

二、交代开题报告理论支撑.

问题研究要以已有思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这不等于说任何问题的研究都必须有具体的某人某理论为支撑。做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为了某种理论或者方法的运用固守一个理论视角。研究要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理论中心、学科中心、方法中心。因此,凡是有利于解决我们的问题的理论和方法,都是我们的理论支撑或者方法支撑.要不要在开题报告或者论文里专门交论支撑,这要看研究的类型、问题的性质。研究者认为这些具体理论对于解决这个问题特别有效、甚至是无此理论则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这样的研究肯定需要比较详细地对理论进行介绍。但是更多的课题并不是这样的,对它们的研究当然也需要理论指导、理论基础,然而这些理论基础不是解决问题的模板,而是以指导、渗透、规范等多种方式影响着我们的整个研究。并且这些理论基础很广泛,可能是博采了已有相关研究的一切积极成果,也可能只采用了其中的基本理念。这样,就不好具体说研究的具体理论支撑.对于大部分研究来说,局限于某一个或者某几个具体理论支撑反倒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是一种违反研究方法论的做法。

当然,不是任何课题研究都有明确具体的理论支撑,但是任何课题研究都要有自己的理论基础。理论基础主要体现在对问题的阐述和分析中。比如在有些段落这样写道本研究以教育与社会的辨证关系原理为基础、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基础,批判吸收了当代西方哲学、尤其是人本主义思潮中的合理主张、本研究以知识社会学的有关理论为依据根据人力资本理论,教育的经济效益等等。还有的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你在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用辩证法观点、用科学哲学观点、用人力资本理论、用统计学原理、用人类学理论等等,这些实际上就在体现自己的理论基础,完全不必要机械地、死板地、不分课题类型和课题需要地去专门阐述理论支撑.

文科研究生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学位论文 研究生 综述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也迅速地扩大。研究生数量的扩张未能带来其质量的同步提升,甚至在某些程度上是质量的下滑。其主要表现是作为文科研究生质量主要标志的毕业论文的质量明显下降。

一、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状况存在的问题

文科研究生毕业论文质量的不如意,突出地表现在大部分研究生论文缺少不为任何功利因素所左右、单纯探求真理的学术精神。首先在学位论文选题上,存在选题创新能力不够,理论深度不够,大小不合适,不新颖,简单重复前人的研究,不善于发现亟待研究的问题等一系列问题。文献综述基本上是简单的罗列,看不到对前人研究成果的独到的见解和学术理性分析。把论题的新颖与观点的独创混为一谈,在开题报告中提不出一个贯穿论文始终的、统领全篇的独创性观点;参考文献更是一个多多益善的大杂烩,把与论题看上去有点关联的著述统统纳入其中,遗漏了虽书名与论题无关但其学理却对本项研究有重要指导意义的学术著述;研究方法同样也是想当然地列举若干,以充门面。论文本身质量上也存在诸多问题,创新性、独创性不足,把论文当做散文来写,或者把学术论文写成领导讲话稿。关于计量和统计学基本知识的缺乏影响了论文的质量。

另外,管理制度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选题不尊重学生自身学术爱好和兴趣,开题报告、预答辩流于形式。论文评审专家碍于情面,给论文的评价普遍偏高,而没有对论文的不足提出实质性的修改意见。此外,诚信与道德问题也时常出现。一些人抄袭拼凑学位论文,甚至,形成了不良的学术风气。

二、引发文科类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不高的原因分析

对于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是研究生自身因素。大学生考研的目的和动机是为了缓解大学毕业的就业压力,因此在研究生学习阶段怠于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没有转变为学术研究者。部分研究生缺乏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很少查阅外文文献,由于自身知识水平的限制,他们不敢挑战权威理论。

其次是导师的因素。导师终身制使得一些导师因缺乏竞争丧失了进取心,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生多师少形成“放羊”局面,一些学术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导师往往是本学科的知名人士,社会活动多,没有精力指导学生。一些高校热衷于聘请一些行政官员作为学校的研究生导师,但是他们没有足够的精力和能力来指导研究生的学位论文。

第三是学位论文管理制度的因素。学校研究生的招生制度、研究生课程内容设置情况、研究生参与具体科研项目机会、答辩过程的监督机制都是也是影响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因素。另外,研究资源匮乏、经费短缺也会造成论文质量不高。

三、解决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问题的对策研究

首先,要从提高学生培养质量上提高学位论文质量。要防止片面,克服为保障论文而保障论文的倾向,要将学位论文质量保障纳入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之内。学位论文质量保障需通过外界干预和社会评价来促进高校内部保障活动的开展和深化,从而达到不断提高学位论文乃至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目的。

其次,要发挥导师和研究生的双方面作用。在研究生培养阶段,导师要根据本学科培养方案的要求,科学地设置课程,传授给学生系统的专业基础知识、拓宽知识面,并介绍本学科最新进展,培养研究生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再次,论文写作环节的各项制度要重视起来,发挥作用。中期检查制度和预答辩制度,这对于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有很大的帮助,应做到实处。

第三,做好论文的标准化、规范化要求。从论文写作环节、评阅环节、答辩环节、激励约束机制建立等方面建立标准化制度,以提高研究生论文质量。除了上述规范化制度的建立外,还可以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对于学生的论文写作也起到激励和鞭策作用。建立硕士学位论文的评优制度,学校对评为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生颁发奖状,予以表彰;对优秀硕士论文的研究生导师也有相应的奖励。对于连续在硕士学位论文抽检评议中论文不合格的硕士研究生导师,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后将暂停招生或取消其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

(王薇,湖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公共事业管理系主任,讲师,博士生)

参考文献

[1]辛逸.文科研究生学术精神的培养――以研究生毕业论文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08(7)

[2]周晓红.浅析研究生学位论文存在的问题与有关对策[J].高教论坛,2011(4)

[3]刘沫茹.法学专业加强实证研究提高研究生毕业论文质量的探讨[J].教育探索,2013(9)

[4]王则温,赵张耀.关于博士学位论文评审有关问题的探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3)

文科研究生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规定;调查分析

一、某大学硕士研究生现状调查

1、调查目的

了解某大学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现状,及学生对研究生这一规定的看法。

2、调查工具和调查过程

本次调查采用封闭式问卷对某大学的30名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30份,回收问卷30份,问卷回收率为100%,除去其中的两份无效问卷,有效问卷28份,问卷的有效率为93.3%。问卷从两个维度进行了调查:硕士研究生的现状;硕士研究生对毕业前必须公开这一规定的看法。

3、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由表一和表二的统计数据可看出,在被调查者中的研究生占总人数的39.3%。以500元以下的费用的人数占总人数的25%,以500―800元的费用的占总人数的7.1%,以800元以上的费用的占总人数的7.1%。产生费用的人数占总人数的39.2%,与人数所占总人数的百分比39.3%基本相符,统计数据说明的研究生都产生了费用。

由表三的统计数据可看出,在被调查者中,认为难度较大的研究生占总人数的64.3%,所占总人数的百分比最高;其次,认为难度很大和难度很小的研究生各占总人数的10.7%和25%,三者合计人数占总人数的100%。由统计数据可看出,在被调查者中,所有人都认为研究生有难度。表四显示,在调查中认为学校关于研究生的规定很合理和比较合理的人数占总人数的39.3%,认为不太合理和很不合理的人数占总人数的60.7%,二者相差21.4%,即在30个被调查者中,多数人认为此规定不合理。

二、研究生毕业前规定产生的负面影响

1、增加了学生的学业压力

目前我国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时间为3年,文科学生要用一年半到两年的时间完成相关课程的学习,理科要用一年至一年半时间,之后的一年至一年半时间学生做课题研究并完成学位论文主。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能力的发展提高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研一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在导师的指导下学习查阅资料、学习本专业研究方法等。研二期间,是研究生根据研究方向进行学位论文的选题、开题的重要阶段,文科学生还要完成此期间的课程学习,理科学生则开始相关的调查研究、课题实验等。研三一年中,研究生要撰写学位论文的草稿,并在导师指导下不断修改,直到论文完成。真正有学术价值的论文是研究生学术能力的体现,它的完成是研究生在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对相关问题深入研究的成果,需要研究生具备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研究生在三年学习期间,完成学校规定课程及学位论文已经很不轻松,再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更加有难度。

2、造成研究生学术上的急功近利和学术道德下降

一方面学生的学术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过程,经过三年的学习,研究生才能具备研究课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学校规定研究生在毕业前须按要求公开,否则没有资格参加答辩,不能毕业。某大学关于改进和修订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的暂行实施办法中规定:论文答辩前至少有1篇以上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研究论文在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正常情况下,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要一年时间,这意味着研究生在学习的第一、二年间就要完成学校规定的任务,此时,学生还不具备公开的研究能力,或忙于学位论文的开题,没有能力和时间写论文。为不影响论文答辩和正常毕业,部分学生产生浮躁心态,在学术上急功近利,写出的论文学术含量不高,没有独创性。更有部分学生在写论文的过程中,抄袭剽窃别人的学术成果,学术道德下降。

3、加重学生的经济负担

教育部200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招收研究生51.09万人,其中硕士生44.90万人。在学研究生140.49万人,其中硕士生115.86万人。毕业研究生37.13万人,比上年增加2.65万。教育部201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高等教育招生数和在校生规模持续增加。全国招收研究生53.82万人,比上年增加2.72万人,增长5.33%,其中招收硕士生47.44万人。在学研究生153.84万人,比上年增加13.35万人,增长9.50%,其中在学硕士生127.95万人。毕业研究生38.36万人,比上年增加1.23万人,增长3.31%,其中毕业硕士生33.46万人。

由以上数据可看出,我国近几年研究生数量不断增加,据统计我国现有部级期刊1731种,由于没有查到省级期刊的数量,没有办法计算我国现有期刊数量,但从相关资料中可看出,我国目前期刊数量不能满足研究生的要求,这给研究生带来很大难度。再另上随社会发展,我国期刊经营日益市场化,更加注重期刊的经济效益,在期刊要收版面费已成为普遍现象。据了解,不同期刊的版面费从几百元到时上千元高低不等。笔者也看到学校内贴有的各式广告和宣传单,无一例外,都要收版面费。毋庸置疑,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经济负担。

三、研究生学术能力评价的改进对策

1、把研究生学位授予与分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研究生的能否被授予学位,主要看其学位论文的质量、课程的学习以及实际的学术能力,而非学生公开发论文的情况。在研究生选题及撰写学位论文的过程中,导师多给予指导,严格把好学位论文的质量关。同时鼓励有能力的学生多做研究并及时将研究成果发表在学术期刊上,并对有学术价值的论文进行奖励。

2、建立多元学术水平评价体制

学术水平评价指标的设计应注重多元化,从多个方面评价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和能力,改变现有的以为标准的单一做法。可以作为考察研究生学位能力的一种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研究生平时的课题研究、学术报告、调查研究等级都可以作为用来作为评价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参考因素。此外,对研究生学术能力的评价应该是动态的,贯穿研究生学习的整个过程,而非以的数量和发表何种期刊来评价其学术能力高低。此外,对研究生学术能力的评价应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美国的研究生每一周或两周交论文或读书笔记,不要求发表,但要求思考和写作,在思考和写作的过程中不断锻炼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其效果可以等同于发表专业学术论文。[3]

参考文献:

[1]刘之葵、周.对研究生规定的探讨[J].现代大学育,2006(5).

[2]叶继元.关于文科研究生“发文规定”是否合理的调查分析[J].图书与情报.2007,6:8.

文科研究生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人文社会科学;学位论文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5-0222-02

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是以保障和提高学位论文质量为目标,依靠必要的组织机构,把各个组成要素的质量评价活动严密组织起来,形成一个任务明确,职责、权限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1]。与容易使用定量的评价方式对其成果进行评估的自然科学硕士论文相比,人文社会硕士论文科学成果因广泛、复杂则较难评价。这不但使研究生学位论文评价工作难以顺利开展,也会影响到研究生教育规模与质量的整体发展。所以,构建和完善科学合理的人文社会科学硕士研究生评价指标体系已经成为我们亟须完成的任务。

一、对21所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硕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进行调查分析

(一)调查方法

研究采用的方法主要包括文献资料法、综合分析法、层次结构分析法、文献计量法、个别访谈法和专家评审等方法。理论研究部分,充分利用图书资料和网络文献数据库,搜集21所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硕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的相关资料,深入理解和综合分析文献内容,一方面详尽地了解目前人文社会科学硕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的特点,另一方面明确国内外人文科学成果评价已取得的成果和不足。实证研究部分,主要运用层次结构分析法、个别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确立评价指标及其权重,形成相应的论文类成果和应用对策类成果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获取实证研究样本相关数据,对数据进行相关的统计分析,以验证指标体系的信度、效度和不足,以明确该评价指标体系的改进方向。另外,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加强与论文指导老师和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及时发现和解决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积极创新,将理论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以弥补认识上的不足。

(二)样本收集

确定研究对象:具备研究生培养的石油类院校、理工类院校、国内顶级院校、地域差异的院校、省内有代表性的院校。收集数据方法:通过电话访谈,相关大学网站收集相关资料以及通过相关的期刊或研究报告等资料获取相关数据。除此之外,我们重点选取了二十余位学术评价领域的理论学者和科研管理部门的实践专家,以面访、邮件、电话方式进行了访谈和书面反馈。

(三)21所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硕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统计分析

通过选取,最终有21所高校被列为研究的对象。一方面研究这些高校研究生学位评价体系的细化分类,另一方面探析各类高校研究生学位论文评价体系内部的权重分配,各个指标之间相互关系,从而发现研究生学位论文评价体系分配的规律。

以中国石油大学、西安石油大学、西南石油大学三所石油院校的硕士研究生论文评价体系为蓝本,结合其他18所高校的硕士研究生论文评价体系的分类方法,将21所高校的人文社会科学硕士研究生论文评价体系进行系统的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统计结果:一级评价指标的论文选题主要包括三个二级指标:要求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的学校统计数量21个;要求选题前沿性的学校统计数量13个;要求选题新颖性的学校统计数量3个。一级指标论文水平主要包括七个二级指标:要求研究方法的学校统计数量19个;要求理论基础与专业知识水平的学校统计数量16个,要求文献综述的客观性与全面性的学校统计数量15个,要求写作的逻辑性的学校统计数量12个,要求论文研究难度与工作量的学校统计数量8个,要求材料的充分性与可靠性的学校统计数量7个,要求观点鲜明、立论正确的学校统计数量2个。一级指标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三个二级指标:要求新观点与新见解的学校统计数量19个;要求潜在的社会效益的学校统计数量9个;要求获奖或的学校统计数量4个。一级指标写作能力主要包括五个二级指标:要求文字表达能力的学校统计数量16个;要求书写的规范化的学校统计数量10个;要求设计图形、图表的规范化与标准化的学校统计数量9个;要求学风严谨性的学校统计数量5个;要求摘要表述简洁规范反应核心内容的学校统计数量2个。一级指标答辩情况主要包括三个二级指标:要求回答问题水平的学校统计数量9个,要求报告重点及阐述情的学校统计数量7个,要求着装及态度情况的学校统计数量3个。

(四)制定人文社会科学硕士学位论文评价的原则

从评价需求、评价过程、评价结果和评价持续等维度看,应关注以下六项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即分类方案在评价过程中要具有可操作性。分类不能过于复杂,分类颗粒度切分要恰当,以保证分类框架清晰简明,并在最大程度上能够与评价主体的常识判断保持基本一致,使评价主体较容易把握,从而提高评价操作的效率和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可比性原则,即分类方案的评价结果要具有可比性。只有同类比较才可以实现同一指标下的度量,评价结果也才具可比性、可信度,这就要求分类标准明确和界线清晰。可扩展性原则,即分类方案要具有一定的扩展张力。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等诸方面的日益交融和加速推进,专业学科也随之细分、交叉、融合。因此,保持评价分类体系具有较广的范围适应性和较强的功能扩展性,有利于评价结果的持续性比较和评价工作的一致性开展。可靠性原则。评价指标的设计不仅要考虑评估对象的特征,同时也要考虑指标的实际可操作性,指标的内容应明确,数量需适当,同时,同一参评项目中不同研究成果的各项指标间应具有一定的内在一致性,相互之间不会产生矛盾。客观性原则。保证评价指标的客观性,使评价指标及其评价结果符合研究成果的实际质量和水平,所设计的评价指标才具有现实意义。独立性原则。当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某一指标被修改或调整时,其他指标应具有适当的独立性,不会因某一指标的修改和调整而使评价指标或评价结果之间相互矛盾。

二、确立人文社会科学(法学类)硕士学位论文评价指标体系

着重选取了人文社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学生代表和科研管理者开展问卷调查,共形成有效问卷200份。为保证问卷调查结果能够较好地反映人文社科各学科领域的实际情况,发放问卷时还对受访对象进行了学科比例控制。

重新选取了人文社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学生代表和科研管理者开展问卷调查,共形成有效问卷200份。为保证问卷调查结果能够较好地反映人文社科各学科领域的实际情况,发放问卷时还对受访对象进行了学科比例控制。

人文社会科学(法学类)硕士学位论文评价指标(答辩用)

三、评价体系的应用及结果分析

该评价体系针对科研管理者、专家和2013年毕业的人文社会科学硕士研究生进行了实际应用,该硕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一经使用即得到了学生、相关科研管理人员及指导教师的一致好评,一致认为该评价体系的主要优势表现在三个方面:客观科学:在全面探析各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之间的内在关系基础上,能够客观科学地反映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实际水平。严密可靠:该评价体系所采用的评价项目和权重比例之间的关系是严密的,选择的应用对象具有代表性,评价结论具有可比性,因而能够对研究生学位论文水平进行可靠评价。操作简单:与其他评价体系相比,该操作步骤简单明确。答辩之前学生可以通过该体系判断是否符合答辩标准,指导教师可以通过该评价体系衡量学生对毕业设计的完成情况并督促学生。答辩时各答辩评委可以准确科学的评定学生学位论文的综合水平。

参考文献:

文科研究生论文范文第5篇

 1.培养模式应坚持独立培养与联合培养相结合

任职教育院校独立培养军事指挥专业研究生,由于学科领域、师资力量、装备技术等方面的限制,培养的人才往往存在思维不够开阔、知识限于单一兵种专业等问题。弥补这些不足,应改变独立、封闭的培养模式,充分借助兄弟院校、部队的资源,实施较大范围的联合培养。一是与学历教育院校联合培养。可将外语、计算机等等文化基础课程集中在学历院校完成,缓解任职教育院校文化课教员的不足。二是与其他军兵种院校联合培养。军事指挥专业研究生的军兵种知识教学,可选择在相应的军兵种院校完成,这样既可增加学员学习经历,又可拓展学员实践空间。三是与部队联合培养。在论文撰写阶段,军事指挥专业研究生应走出院校,到相关部队代职锻炼,结合部队训练、演习实践来完成学位论文撰写,使其真正实现由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

 2.课程体系应坚持课堂教学与综合教学相结合

对军事学研究生人才的培养,必须突出综合性,正确处理好学科体系设置“宽”与“深”的关系,主要指研修的知识门类的数量,对要研修的知识门类,应根据岗位任职需要精选优选。既不能过泛,以防止学习中走马观花,因一知半解而影响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也不能过窄,以防止知识面不够而影响创新思路。应建立集联合作战、军队指挥、军队管理和军事技术知识于一体,融相关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军事基础科学知识为一体的新型课程体系。由于每个学习个体的知识体系不同,在学习控制上可继续按目前的必修、选修方式加以控制和调节。对应用型研究生个人研究方向的专业知识,应精选基础理论,加大应用理论和教学参考资料比例,部分学科可作为自学内容,确保其把精力放在专业理论的应用上。

 3.导师制度应坚持院校导师与部队导师相结合

近年来,军事学研究生教育中的双导师制度正在探索中,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发展完善,军事学研究生培养应进一步坚持好院校导师和部队导师的结合,发挥长处,弥补不足。为发挥好部队导师的作用,应对部队导师的任教资格做出规定,按制度和一定的标准由部队和院校双方遴选确定。同时应明确部队导师在招生、教学、综合实践、学位论文撰写等方面的职责范围。细化任务区分,规定标准要求,研究生论文的对策部分,应重点赋予部队导师指导,论文答辩一般应放在部队进行,并由部队导师主持答辩,确保学员的论文能以部队实用、可操作的标准严格评定。

 4.实践形式应坚持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

军事学研究生培养,应多坚持实践环节,同时要注重院校实践与部队实践、科研单位实践相结合。除在校内增加实践性课程之外,还可采取出国考察、参加机关部队演习、深入部队一线“驻研”等多种方式,并对时间做出明确规定。应抓紧选择优秀的作战部队,建设全军性的军事学研究生教学实践基地,同时论文选题后,除必要的校内写作时间外,均应在实践环节时间展开,最后到一线部队进行答辩。这样,不仅可加大部队对学位论文的认知度,扩大学位论文成果的影响,还可加快科研成果向部队战斗力转化的速度。

文科研究生论文范文第6篇

1医学研究生加强论文写作培训的必要性

随着高校研究生招生数量的不断增加,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亟待提高。各高校都要求研究生毕业时要在相关杂志,但是现实表明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普遍不高,其原因有:①由于研究生指导教师的增长速度远低于招生人数的增长速度[2],扩招后研究生师生比严重失调,有的导师兼职太多,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指导研究生的论文写作。②研究生学习心态不正确:学生忙于医学专业课,只关心计算机考试和英语考级,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文水平如何没人重视,很少有人下工夫学习中文,或学术研究心态浮躁,简单重复、模仿别人,导致学术论文质量问题很多。③研究生应用写作基本功差:一些人缺乏文科基础,文学、艺术修养及文字的基本功较差,语言文字表达欠佳,在论文写作时表现为论点不明,语句不通,逻辑混乱,错别字多,人文素质亟待提高。

2医学研究生提高论文写作意识的途径

2.1广泛阅读写作和阅读是紧密相连的。书籍和杂志中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贮存着人类宝贵的人生经验。阅读是通向科学圣殿的阶梯,可以使人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感悟人生道理,了解时代信息。古人云:“厚积而薄发”,持之以恒的阅读,必能集腋成裘,积沙成塔。阅读也是研究生积累写作素材的一个重要途径,对科技写作能力的提高很有必要。尤其是阅读与自己写作有关的本专业的文章和书籍,从其选题、取材、论证等方面认真学习、思考,分析其文章好在何处,有何特点,有何规律,可以使自己在业务能力和写作水平上快速提高。如果是初学者不知如何下笔,还可参考其格式,写入自己的材料、观点,逐步规范整理成文。很多人并没有接受过专业写作培训却能将文章写得很好,即源于平时的广泛阅读。

2.2建议院校开设论文写作及相关课程建议有条件的院校应开设科技论文写作课,通过理论教学和写作训练开启学生的学术思维,针对研究生论文出现的情况,教师从论文的体裁、结构、语言、文字等方面予以指导,并适当介绍国家标准和编辑常识,为研究生正式进入课题研究和发表学术论文打好基础。实践证明,知识结构决定了一个人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为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可以结合医学专业,增设文学、哲学、艺术等方面的课程,开设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等选修课程,并在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中规定必须修满的学分。在研究生培养方案中,还可以推荐一些人文类经典书目,供研究生参考阅读[3]。

2.3营造科研氛围在读研究生应积极参加学术交流。如参加研究生科研组织或社团,定期开展学术活动;参加以实验室或科室为单位的小型专题研讨会,培养自己的主动思考和探索研究的能力;主动参加学术报告会,如:某疾病的研究现状、怎样申报科研课题等讲座。在学校网站上开设论坛,采用网上讨论这一更加自由的形式吸引更多人参与学术讨论,多渠道提高论文写作水平。

文科研究生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文科生;本科毕业论文;院级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8-0009-02

毕业论文是本科院校培养学生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对学生大学四年学习的升华与检验。近年来,大学校园作假、论文剽窃等现象越来越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整体下降,社会上甚至出现了是否保留本科毕业论文的争论,主要原因在于文科生不够重视,投入时间不足,创新思维缺乏,指导教师科研能力不强,精力投入不足,责任意识缺乏,而学院相关管理制度存在漏洞,执行不严。因此,本文将从学院管理层面进行探索,进一步提高文科生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

一、文科生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存在的问题

(一)文科毕业生不够重视

每年年底和第二年3、4月份,是很多毕业生找工作的关键阶段,而这一阶段也是毕业论文写作的集中时间,正好冲突。很多学生认为上大学的最K目的就是找到一份好工作,虽然毕业论文是大学阶段最后一个环节,但学生往往认为毕业论文只是走走形式,更重要的还是要找工作。尤其对于文科学生而言,找工作相比理工科学生更困难些,所以他们急于找到一个好企业,或者是考取公务员或者是考上研究生。因此,很多时候导师联系学生探讨论文写作却被拒绝,借口没有时间,有的学生干脆就联系不上。对于找工作的学生来讲,他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准备和参加各种面试、公务员考试,往返于人才市场和招聘公司之间。对于他们而言,只有合同签了心才能静下来,之后在很短的时间内东拼西凑出一篇论文应付完成毕业论文。对于考研的学生来说,为了完成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相关科目花费了大量时间。按照学院安排,一般考研结束之后很快就进行开题写作,因此很多考研学生没有时间好好研究选题就仓促开题,致使毕业论文根基不牢,而在后期写作过程中,也因为考上研究生而被学院或导师要求去做其他工作,而真正用于毕业论文写作的时间很少,最终论文写作质量一般。同时,多年的应试教育使得文科生更多的是死记硬背,缺乏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在本科生授课中,文科生不像理工科学生那样启发式授课和实践课程比较多,导致逻辑思维、推理能力、动手能力差,影响了本科生的培养质量和最终毕业论文的写作质量。

(二)指导教师能力不足或投入不够

一方面,指导教师科研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了毕业生论文写作的好坏。好的导师能够保证选题准确,在具体写作过程中,能够培养与激发学生的能力,正确引导学生写作。相反,能力欠缺的导师指导的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自然也不高。另一方面,指导教师的责任意识不强,投入不够。导师除了承担指导学生的工作,自身还有大量教学、科研和其他学术活动,学校评定职称等工作主要与教学工作量、科研成果等挂钩,所以导师相对轻视指导学生论文工作。一般导师还要同时指导本科和研究生毕业生,精力主要放在指导研究生身上,而忽视本科生,认为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无关紧要,论文字数少,要求也不高,更不会像研究生论文那样还要被省里和国家抽检,所以只要找个助教或研究生指导就行。因此,往往学生想找老师指导却见不到老师,有的导师只是派一个研究生或助教帮其指导,或者只是通过电子邮件沟通,师生间很难见面,直接影响了本科毕业论文质量。

(三)院级管理制度不健全、执行不严

一方面,文科学院缺乏详细的管理制度,一般只有毕业论文写作的总体规章制度,但在开题、中期检查、预答辩、正式答辩、二次答辩等环节缺乏细化的管理制度,只侧重最终提交的论文格式是否正确、材料是否齐全、形式是否符合要求,而忽视毕业论文写作本身的质量,缺乏对毕业论文整个过程的全面监控;另一方面,无论是校方还是院方一般认为文科毕业论文写作仅仅是一个形式,只要按要求提交毕业论文、通过答辩就可以了。过程管理流于形式,执行不到位,毕业论文最终成绩评定要求不严格,第一次答辩不合格的学生修改后几天就可以进行二次答辩,且多是走过场,没有真正因为论文答辩没有通过而不能毕业的学生,而学生一届一届相传,一些学生就会认为毕业论文写好写坏一个样,不会因为毕业论文而毕不了业,所以学生也越来越轻视毕业论文写作。

二、强化文科生本科毕业论文院级管理的措施

(一)增加指导教师和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

文科学院应该转变观念,不要一味地看每年的就业率多少、升学率多少,而要真正关注大学生的培养质量,尤其让导师和学生明白大学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人才,而毕业论文写作正是检验这一成果的关键。学院要积极引导学生,毕业论文的好坏可以检验其是否完成了大学教育的目标,更可以影响其是否可以顺利毕业,并非写好写坏一个样。另一方面,使指导教师认识到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跟指导研究生毕业论文同等重要,在职称晋级、绩效考核中占有一定比重,不能顾此失彼。同时,学院在制定文科生四年教学计划时应该结合大学培养目标,开设一些能够促进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的课程,也可以适当增加实践和实习环节,切实提高文科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真正培养学生成为复合型人才。

(二)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与实施细则

文科学院要根据学生在开题、中期检查、预答辩、正式答辩和二次答辩等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与漏洞,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对毕业论文写作的各个环节做出详尽的要求与规定,尤其对于指导教师指导不力、学生答辩不通过等情况作详细的说明与相应措施,切实加强细节管理,同时学院可以针对指导教师和学生分别做一套毕业论文写作流程图,方便师生了解各阶段的时间节点及工作内容,合理安排各项工作。文科毕业生不像理工科学生那样需要做大量实验,论文写作起来更容易些。但是可以借鉴学习他们的工作方式,从开题期间开始,建立导师与学生的定期例会制度,每次例会实行导师和学生双向考勤制度互相约束,日常学生与导师的各种方式的联系也都记录在案,留有证明材料,这些材料将来都作为考核指导教师投入是否足够的证据。具体在开题、中期检查、预答辩等环节中也要按照学院要求填写相关表格,学生和导师进行双签字,学院留存相应的材料。

(三)改善毕业论文管理措施

现在很多高校都进行大类招生,学院可以在大二分专业后,实行全程导师组制,而不是像之前那样到了大四开始写作毕业论文才分配指导教师。通过进行双向选择,导师可以提前带领学生从大二开始就进行相关思维与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可以根据研究方向选择一些课程,训练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学会进行学术研究,最终顺利完成毕业论文。导师在整个过程中,也要充分发挥作用,除了指导学生选修一些课程,还可以结合自身科研项目,推荐其去一些政府部门进行社会实践或实习,全面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学院也可以适当调整论文写作的时间和方式,如论文写作时间适当提前,毕业论文最终形式可以改成论文、研究报告等多种形式,通过实行全程导师组制,一个导师同时指导几个学生,这几个学生可以组成一个小组,联合开展调研,形成最终的研究报告,这样可以提高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兴趣,导师再根据整个过程中每个学生参与的程度进行考评。

(四)加大执行力度

一方面,针对学生,学院应切实按照相关规定与政策执行,从开题报告开始,到中期检查、预答辩、最后答辩,各个阶段都要做到严格遵守学院规定和时间节点,例如什么阶段开始进行开题就要严格遵守时间规定,一旦开题不通过,则严格按照要求进行二次开题。学生中期检查也不要走形式,一定要遵循学院管理规定执行。学生毕业论文质量达不到要求,推迟答辩或答辩成绩评定为不合格,答辩不合格则坚决执行二次答辩或者不通过即不能毕业,从而提高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督促学生更好地完成毕业论文;另一方面,学院要将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的工作量和最终毕业论文成绩适当与职称晋升和绩效考核等相挂钩,指导学生成绩突出或学生获得优秀本科毕业论文的,可奖励其绩效津贴或在职称晋升中起到一定作用。而指导学生不力的导师将给予处罚,几年连续有不合格学生的导师将取消其指导教师资格。在检查导师与学生考勤表等材料中如果发现导师有指导不到位的情况,学院要根据管理规定进行处罚或者取消其指导教师资格。

参考文献:

[1]戴卫东.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建议[J].高等教育研究,2013,(9):72-75.

文科研究生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创新;问题;能力;行动研究

一、引言

研究生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是国家实现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对高校的发展壮大、学术地位与学术影响的确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国外在如何对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的培养研究进行的较早。国内学者则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进行了研究:(1)研究生科研能力的结构、要素的研究;(2)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3)学位论文撰写的研究;(4)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

尽管国内外学者在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我国研究生尤其是文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依然是显而易见的,现状不容乐观。

二、英语专业研究生科研能力现状

(一)科研创新能力不足

我国研究生在创造性思维方面存在明显的缺陷与不足,在科研中不擅长通过新的角度来思考原有规则存在的不合理性;不善于从新视角研究和探讨问题;不善于提出新观点、新见解;对他人方法的重复比较普遍,只揭示表面现象,而没有深入研究事物发生、发展的内在联系;另外,缺乏实际的实验证实。

(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

英国学者波普尔(Karl R.Popper,1902)认为,发现问题是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也是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首先要关注的;解决问题则是综合运用自身知识和能力找到问题的答案进而提高科研能力的过程,也是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逻辑终点之一。我国研究生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问题意识不强,不善于发现问题;不善于明确地表述和界定问题;不善于根据问题和现实条件寻求合适的解决方案;不善于实施执行解决问题的方案培养;不善于评估或验证解决方案的正确性。

(三)文献检索和资料处理能力不足

首先,部分研究生对图书馆了解和利用得较少,不熟悉图书馆内的主要期刊,对文献检索系统较陌生。其次,有些学生面对众多资料不知从何下手,不知道哪些需要泛读、哪些需要从不同角度进行反复分析和探究。第三,文献评估和取舍能力不强。第四,文献综述能力差,简单罗列多,比较分析少,甚至用较多的篇幅列举与论文无关的资料。

具体到英语专业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则既具有以上所述共性,还存在其自身突出的一些不足之处:

1.重视论文写作,轻视研究实践。对于研究过程的轻视体现在硕士论文中,就是很多论文在没有综述,对该课题的研究现状缺乏充分了解的情况下写论文,有很大盲目性;

2.由于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理论教学而忽略研究方法和研究实践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导致研究生论文以表达个人观点为主,缺乏研究过程和数据支持;

3.研究生论文主观性强于客观性;杜撰、模仿性大于创新性;定性研究多于定量研究,主观普遍描述多于客观个案分析研究;

4.在科研论文中无法突出自己的重点,尤其是自己的观点和研究内容不突出,特色、新意不明显,往往掩盖于或湮没于对前人工作的总结或再现之中;

5.墨守成规,缺乏创意,缺少跨专业、跨学科方面的学术研究;

6.缺乏必要学术实践和学术交流,就事论事、关门造车。

由于以上诸多因素,导致了研究生在科研方面的成果屈指可数,有独到见解,能在科研方面引起关注的更是寥寥无几。陈丽红、郭春珍2007年在某高校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平均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还不到两篇(见表1:其中E代表“赋值”,F代表“频次”,%代表“百分率”,S代表“得分”,M代表“平均分”。该调查平均分为1.37,最接近赋值中的“1分”,表明受试对象的篇数在1篇与2篇之间)。

三、行动研究是英语专业研究生提高科研创新能力的基本途径

加强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有两点需要摆到突出的位置上来:一是要真正树立研究生的主体观。树立研究生的主体观就是要确立研究生的主体地位,唤醒研究生的主体意识,激活研究生的主动精神。二是要真正营造培养研究生创新意识的环境。在故步自封、循规蹈矩、禁锢锁闭的环境里实现创新能力培养是根本不可能的。文秋芳提出的“研究生研究素质的具体目标”(见表2)为英语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了主要理论依据。在这些具体目标的指导下,针对英语专业研究生的科研实践因研究方向不同、研究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呈现出千差万别的现实现象,加之研究生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导师很难手把手、一对一地进行指导和帮助,研究生自己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寻求符合发展自身科研创新能力的路子来。在这种背景下,行动研究理论及其实践正好适应了个体差异前提下的素质发展的要求。

行动研究理论是美国社会学家库尔特•勒温于1944年提出的一条社会科学研究的新思路:以解决工作情境当定的实际问题为主要导向、关注研究结果的立即性与及时性、强调研究与行动的结合与不断循环的验证,行动研究可协助教育教学实务工作者在遭遇了问题或困难的实际情境中,透过研究与行动,尝试解决问题。在研究过程中,经由不断地与各个部门专家以及相关参与人员相互交流,在研究告一段落,某一问题获得了解决之后,实务工作人员也同时获得了研究与解决实务问题的经验累积。行动研究关注的焦点在于实务 (Focus on Practice ),大多数的行动研究都是着重在实时的实务问题上,研究课题来自实际工作者的需要,研究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和研究者共同参与完成,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改善社会行动为目的。

(一)关于行动研究相关理论的综述

1.行动研究以解决问题为主要导向。行动研究最大的特性就是针对实际工作情境中所发生的问题,以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作为变量,并从研究过程中来验证这些问题解决的效度。由于行动研究的对象是针对某一特定的实际问题,其外在的效度不高,只限于实务的参考数据,而不能作为问题情况以外的过度推论。行动研究主要的贡献在于使实际的教育问题获得解决,重视“实用性”。

2.行动研究主要的研究人员就是实际工作的人员,也是应用研究结果的人员。在学校所进行的行动研究中,不论是教学、课程、辅导或是行政工作而言,均由学校教育人员本身来进行,学校教育人员本身最清楚教育问题的核心。推而广之,英语专业研究生通过行动研究来提高自身科研创新能力的过程中,他们即使研究问题的主题,也是问题研究的主题对象。同时行动研究弥补了一般研究活动“研究”与“应用”之间脱节的弊端,将研究者与实际应用的教育工作者结合在一起。所以研究生在行动研究过程中通过发现并解决自身的问题来不断提高自己。

3.行动研究的环境就是真实的工作环境。行动研究过程中研究的重点就是发生在实际的现场,一个班级或一群或一位特定的对象是研究的目标,针对这种目标所发生的相关问题从事研究,直接的谋求改善。其特点是在于其研究的结果只能适用在该特定的个体或个案,着重在单一、个别的问题,着重在实时应用的问题,强调适当的融入脉络情境当中,首重实时应用,不在于理论发展,也不在于普遍应用。

(二)行动研究的一般过程:计划――行动――观察――反思

1.计划:制订计划至关重要,它既是行动研究的前奏,也是行动前对自身行为的审视和反思。这种计划能随活动场景而动,依研究状态而移,体现出较强的变通性和灵活性,研究者有意识地将行为纳入了研究的框架,将持续不断的反思贯穿于研究活动的始终。

2.行动:按计划行动,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保证,但合理的行动不是不容变更的。研究者在对行动做出的反思与积累当中形成对问题新的认识,在研究过程中也难免会有新的因素介入研究,从而影响原有计划的达成。

3.观察:观察就是对研究对象及其行动的实际状态,包括背景、过程、结果、特征等的全面跟踪观察。研究者可以自我观察,也可以借助仪器、一定的科学研究量表、统计软件等,或通过其他研究者、同事或其他人的观察和描述,获得自身行动状态的信息。

4.反思:行动研究在行动和观察之后应作出反思。反思既是第一个循环的结束,也是下一循环的开始。反思的目的在于寻求研究者行动或实践的合理性,首先是对整个行动研究过程进行系统描述,即勾勒出“确定问题――制订计划――采取行动――实施观察”的整体图景;第二是对行动研究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判断和评价,并对有关现象作出分析和解释,找出计划与结果的不一致性,进而确定原来提出的问题、制订的计划、采取的行动和下一步行动是否需要修正,以及需要做出哪些修正。

显而易见,“计划――行动――观察――反思”是一个周而复始的环节,而反思贯穿于其中每一个环节。通过一轮又一轮的循环,研究者不断地发现、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最终得以研究水平的稳步提升。所以,将行动研究理论引入英语专业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提高到实践过程是实事求是、切实可行的做法。

四、结语

我国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现状不容乐观,而英语专业研究生由于专业特殊性,其科研能力具有先天不足的弱点,更不用谈科研创新能力。现实的对策是既不能忽视客观事实、急于求成,也不能畏惧困难、无所作为,而应该引入符合英语专业研究生现实的科研方法。行动研究能够解决英语专业研究生搞科研“老虎吃天,无处下爪”的尴尬局面,在“计划――行动――观察――反思”的具体环节中去脚踏实地地打开科研的神秘大门并力求有所建树,为高校的发展壮大、学校学术地位与学术影响的确立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Coombes et al.Appraisal in Higher Education: An Action Research Study[J].The Third World Congress Papers,1994, (3)26-30.

[2]Dick and Bob.Making Action Researchable: Accountability and Learning through Action Research[J].The Third World Congress Papers,1994, (3)35-39.

[3]Klliot,J.Action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hange[M]. Milton Keynes: Open University Press,1991.

[4]Hollingsworth,S. International Action Research: A Case Book for Educational Reform[M].California: Taylor& Francs Group, 1997.

[5]Whitehead.J.The Growth of Educational Knowledge[M]. Dorser: Hyde Publications, 1993.

[6]顾明远.[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 (5)9-12.

[7]王瑞飞,陈劲,李飞宇.关于研究生创新素质和能力的调查[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5)27-29.

[8]邱夏,高刚毅.浅谈我国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新西部(下半月),2008, (2)193.

[9]侯映霞,李华,冯斌,郑小林.研究生创新团队的构建模式及原则[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 (11)11-14.

[10]宋杰,孙庆祝.体育专业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评价指标体系探讨[J].体育学刊,2006, 13(5)139-141.

文科研究生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研究生科研能力

一、加强学科建设是高等院校生存与发展的核心

学科的发展对学校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学科研究水平的高低,为社会服务的功能大小、高质量如何,关键在于一所高校的学科建设水平如何。因此,各高校都把抓好学科建设作为工作的核心。研究生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高低是学科建设水平的重要体现[1]。同时,研究生教育的开展对学科建设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在实际工作中应把二者结合起来,促进二者的协调发展[2]。

二、中医药院校公共管理学科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现状及原因分析

1.科研创新力不足

科研创新力的高低关系到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高低,彭青秀根据某经管院校硕士学位论文评审表“科研能力与创造性”一项统计情况指出:被评为优秀的为9%,良好的为54%,一般的为27%,较差的为10%[3],可见公共管理学科研究生的科研创新力突出的不多,存在明显缺陷。中医药院校的此学科研究生不善于从新视角研究、探讨问题,难以提出新观点、新见解,其次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无法选择与中医药相关的研究方向,或已确定方向却无法进一步研究。

2.文献资料处理能力不强

研究生获取资料的最主要的方法是通过期刊网站和政府官网进行数据检索和文献阅读,但一方面由于在中医药院校,公共管理学科受文献检索种类的限制,另一方面对文献价值的判断不准确,导致最终选取的文献研究意义很小。其次,研究生在进行如课题等的前期综述时,只是简单地对所获取的文献进行罗列,深层次地挖掘和分析很少。

3.逻辑推理能力有待提高

逻辑推理能力是一种根据周围环境和活动找出其内在的逻辑关系,从而推理出符合逻辑关系的结论的能力,逻辑有助于研究生论文写作中主体鲜明、思路清晰和材料可靠。但从经管类研究生或者扩大范围,从全部专业的研究生论文中发现有相当多的论文逻辑杂乱、结构不完整,严谨性需要加强,而且不能围绕主体进行论证,不善于辩证看待他人观点。从以上现状,可以分析得到中医药院校公共管理学科研究生科研能力较低的原因。(1)学科属性:公共管理学科理论繁杂,但可以进行研究和创新的课题项目相对较少,且在我国起步较晚。中医药院校由于师资队伍、教学条件、学术水平和社会认可度等方面的原因更加无法充分发展公共管理学科;(2院校属性:当前中医药院校将“以中医药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作为现实的战略选择,专业设置上从单一的中医、中药专业向理、工、经、管、文、法、教、农扩张,但相对而言,中医药院校注重发展的是中医药学科,对于公共管理等边缘学科的重视程度较低;⑶缺乏科研动力: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与文科的务实研究相冲突,在这个博弈过程中,公共管理学科研究生往往认为科研并不会给以后的就业带来帮助,从而会重视工作、忽略科研;⑷培养模式不合理:全日制研究生培养包括完善知识结构和训练科研能力两个环节,通过专业课程学习完善知识结构,通过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的写作,结合社会实习来训练科研能力。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过时使得课程学习和科研训练之间无法融合,存在脱节。在社会机构中的实习也往往停留在表面,不能够深入,对于研究生科研能力的训练效果较小。

三、让学科建设在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中充分发挥作用

1.研究生教育要遵循学科建设的规律

没有一流的学科建设就不会有一流的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要其学科建设的现实条件出发,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并遵循学科建设的规律。由于历史的原因,我校学科之间的学术水平与管理水平有所不同,故学科建设的起点与阶段目标和期望值也各不相同。研究生教育必须尊重这一事实,不能超越学科发展的阶段。南京中医药大学公共管理学科于2006年取得“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并被评为校级重点学科,2008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被评为江苏省省级特色专业,2011年教育厅组织专家评估通过验收。学科依托学校中医药教育资源,充分利用社会和国际资源,形成中外合作办学、校企合作办学的培养特色。以卫生事业管理、药事管理、医疗保险为主要专业方向培养多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目前在以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的学科基础上,形成了中医药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形成了中医药服务与政策研究、中医药传承与中医药知识产权研究、中医药资源管理与产业发展研究为主的研究方向。学科在国内中医药管理领域已具备领先地位,在国内外形成良好的学术影响。

2.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高依赖于导师队伍的建设

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与提高依赖于导师资源与导师队伍建设,一流的学科队伍创造一流的导师资源。没有高水平的学科,就不可能聚集一批优秀的研究生导师,也就很难培养出一批高水平的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科研的指导,是指导师对研究生的培养应遵循自学为主、独立进行研究的原则,重视对学生科研实践能力的训练,鼓励学生发挥自己创造力,对其研究工作仅做方向性的指导、质量的评价和监控,坚持让研究生独立选题、调研,独立设计研究路线和研究方案,独立撰写科研报告和学位论文。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研究生导师应该具有较高层次的创新能力和把握本学科研究前沿的能力,拥有足够的科研经费,从而保证研究生毕业论文的选题能够瞄准本学科内外研究前沿和具有重大经济效益的理论和应用问题。南京中医药大学公共管理学科经过多年的建设与磨合,形成中医、中药与管理经济的学缘互补知识共享,协调创新的团队。拥有一批优秀的学术带头人和一支高水平的学科队伍。高级职称比例超过30%,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比例达到100%,其导5人,硕导37人,形成了学历年龄结构、师资职称结构和知识学缘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

3.科学研究是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关键

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是科学研究,而科学研究又是培养研究生的最重要手段。研究生是否具备合理的高质量的知识结构,撰写出较高水平的毕业论文,主要依托于优良的课程体系与高水平的研究课题。从我校的实际情况看,凡是学科建设搞得比较好的专业,所承担的科研课题数量多、级别高,其所带教研究生的毕业选题起点就高,毕业论文质量高。近年来,本学科点教师共主持了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共18项、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68项,其他重要科研项目39项,教育课题25项;全院教师共600余篇,教育论文54篇,其中SCI/EI收录28篇,CSSCI收录73篇,中文核心127篇,双核心48篇。主编副主编教材60余部,个人专著16部。在积极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方面,我们也开展了一些有效的探索性工作:一是定期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校作学术报告,定期进行学术交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科交叉优势,人才知识互补效应。二是建立了一系列知行合一的研究生科研实践基地,给予一定资助,让研究生在其导师指导下进行科学研究。

参考文献:

[1]周贤良.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31.

[2]徐慧,李丽琴,罗军飞.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的共生互动.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5(2):28.

[3]彭青秀.经管类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路径研究[J].中国研究生,2014(9):50-52.

文科研究生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文科研究生;学术转型;个体学术追求;共同体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2-0208-02

近年来,文科研究生就业期望值沦落等现象的出现,折射出文科研究生教育与社会实践所要求的适用性之间的脱节,这种态势客观上要求我们反省文科研究生培养理念,调整并改革文科研究生教育方案,应根据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建构起有效适应性的动态培育模式。本文将以文科研究生教育为例,说明研究生教育学术转型的根据、内容和保障机制,以期对研究生教育的改革提供某种启发性的参考意见。

一、文科研究生教育中的问题及其后果

近年来,文科研究生对社会需求的不适应,是文科研究生教育累积起来的问题的表面症象,通过这种表面症象,我们看到文科研究生培育至少包含如下几大方面的问题:

第一,研究生的超量问题。注重学科规模化发展导致的招生数量的,促成文科研究生培养的集约化,加重了研究生就业难题。客观上说,从恢复高考到教育的健全发展,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最重大的成就,它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育了一批又一批有用人才,对社会进步、国家富强做出了根本贡献。但同样不能忽视的是,随着教育改革和学科健全的发展,出现一种重规模而不重特色、重量化指标的落实而不注重品质提升的流行趋势,研究生在招生数量上出现翻番增长,造成研究生培育的本科化、研究生人才的大众化、研究生出路的暗淡化。虽然各类二级学院在一段时期内纷纷上马给研究生就业提供了机会,但是,随着二级学院招生困难和二级学院教师队伍的饱和等因素的作用,研究生朝向二级学院就业的可能性越来越低,因而,研究生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就成了突出问题。

第二,知识结构和学术视野问题。文科研究生在选择一种专业并从事专业方向的研究过程中,是始终受到学科范式的引导从事专业操练的;研究生对相关学科专业知识结构的学习和内化重构、对相应领域学术视野的养成和锻造等都是其专业培育的一部分。但是,知识结构是否完备、学术视野是否宽广,既受学术阅历和学科专业的训练程度的影响,也受文科共性标准的评判和裁定。而从最终的趋向上看,文科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和学术视野是要由社会根据实践的需要作出评判并从而决定研究生命运的,这种社会评判超越于学科专业的评判,它对文科研究生的要求大大高于研究生专业学习时的专业要求,因此会造成研究生对“博学多才”准则的不适应。事实上,近年来对研究生教育的质疑,内在的包含着对研究生知识结构和学术视野的质疑。文科研究生不管是硕士生还是博士生,往往选择某个主题或某个人物的思想进行研究,而对更宽泛领域的更多主题缺乏系统了解,极易留下知识结构单一、学术视野狭隘的印象,它会降低文科研究生的认可度,使其出路成为问题。

第三,研究生创新能力问题。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问题是一个通过学科培训和研究能力提升应该达到的专业突破,是研究生培养的目标指向和最高境界。因此,文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本质上是作为专业内部潜力的发掘同学科拓新综合生成的进程和现象。然而,文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受多重因素决定并且需要具备更宽广的适应性,当面对超越学科领域的更大的知识场景、更大的文化视域、更复杂的问题交织和更根本的实践诉求时,文科研究生的驾驭能力和创新能力会直接或间接成为问题,诸如研究生对知识场景的总体性缺乏感知、对左右生存趋势的根本性问题不能及时觉察等,这意味着在从专业领域的创新到社会实践领域的创新之间有一个艰巨的转化过程,祈求专业领域的创新人才一夜之间跃升为社会具体实践领域的创新人才是不现实的。因此,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育必须着眼于社会适应性,必须打破创新人才的学科标准,建立社会取向的或实践本位的创新标准,真正培育出有利于为现实实践服务的创新人才,从而彰显研究生教育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价值。

二、走向文科研究生教育的学术转型

文科研究生教育中的问题实质上是研究生专业培育同社会实践的需求之间既相互分离又相互依存的关系中产生的问题,是社会多样化的开放性需要与研究生培育的相对单一和相对封闭的张力形成的问题,这些问题意味着文科研究生教育必须尽快转型,必须着眼于研究生的主体性,向树立大视野、追求大学术、彰显多才能的方向进行学术转型,以期培养出社会适应性的复合人才。所谓学术转型中的学术,是超越专业学术的一种“大”学术,类似于与“专”相对的“博”,因此,学术转型第一个要做到的就是:第一从专到博。这里的专,是研究生自身所从事的专业,它受学科界定,与别的学科专业有明确界限。这里的博,是对专业之上或专业之外的大学科的了解和研究,是大视野下的知识积累和运用。文科研究生必须有“博”的意识,认识到从不同学科领域吸取方法论范式、解决问题之思路的借鉴等意义;文科研究生只有做到“博”,才能在专业研究同对其他学科的了解和运用中获得会通融贯能力,这是一种提升专业而又高于专业的能力,也是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第二,从总结概括到知识领域的开拓、思想架构能力的锤炼和学术范式的创新。文科研究生在规定的专业研究方向上可以做到不同层次的主题研究、比较研究、前瞻性研究,但不管哪一类型的研究,都还只是在一种已有知识范围内的一般研究,这种一般性研究不能体现研究生学术研究的应有潜力,不能推动其研究能力的跃升,因而对研究生研究能力的激发不具有超越意义。真正体现研究生研究能力层次的是他们对新的知识领域的开拓,能够在原有知识领域的惯常态势中发现和打开一片新天地,能找到新的思想构架和新的学术范式来把定新的知识领域并形成具有感召性的叙事,这是一个对学科发展具有重大推进作用的实质性的贡献,也是对研究生高水平能力的展陈和肯定。第三,从依附性的操练到独立性的发掘。进入一个专业从事一种专业方向的研究,其实就是接受一个学科的专业驯导,接受学科准则的制约。文科研究生在其相关专业的研究中,需要一种专业忠诚,需要一种对专业学科之客观性的遵从,需要具备独立探索的精神,这是研究生完成研究首先必备的主体条件。此外,还应该有批判、有反思、有质疑。对已有成果的批判,对既成事实的反思、对先前结论的质疑等,都会形成对研究过程的推动。忠诚与批判、遵从与质疑,共同构成研究生进行研究的主体要素。把批判、反思和质疑从主体要素中驱离,会导致研究生对学科和对指导教师的依附,使独立性丧失。避免依附现象的重演,需要我们对从依附型转向独立创新型的意义作出强调,也需要研究生主动认识并自觉完成这一转变,这对他们展开创新性研究具有促进作用,也将是他们适应社会的重要保障。学术转型含涉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上面三点涉及的只是专业与非专业、学术层次的高低以及主体状态的转型。除学术转型外,还应该有一个对学术转型起保障作用的非学术转型,包括从不自信到自信、从谋求名利的功利取向到非功利的思想求索、从自我中心到社会中心及重视社会奉献的境界的转型,这种转型为专业研究走向大视野、谋求大学术提供了精神保障。

三、建构文科研究生教育之学术转型的保障机制

文科研究生谋求大视野、大学术和多才能的转型,作为个体奋斗目标,已被部分有前瞻性眼界的先知先觉者所践履,他们最易于也最早被社会所接纳,成为诸行业的骨干人才。然而,要把这种个体奋斗目标作为文科研究生培养的共同价值选择,作为适应社会的硬性指标加以落实,则会涉及到学科专业从专业本位向交叉学科、综合学科的开放的问题,涉及到评判标准的多层次建构问题,涉及到研究生培育模式的重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如下几方面来建立文科研究生向学术转型的保障机制。

第一,改革课程体系的设置,在保留核心专业课的前提下,应开设三分之一的跨学科课程,即在文科研究生课程体系的结构中,应该安排三分之一的学科外课程;另外,增加通识性的选修课,或增加专业之外、学科之外的选修课,其学分应达到一定量的规定。这样做的目的旨在引导文科研究生拓宽视野,能把专业学习和研究与其他学科关联起来,形成大视野和大学术的会通能力,在学好专业的同时又能突破专业的有限性或狭窄性,以宽广的知识面和精深的专业研究能力适应社会的不同需要。

第二,改革培育模式,由单个导师主导型的培养转向多专家的导师组培养模式,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不是师徒关系,而是专业引导、观点对话和学业帮助的关系。导师在专业领域是先学,先于后来者获得对于某一专业的某个方面、某个层次的深刻研究,这并不等于导师在一个学科中是全才,是通才。一个导师在一个学科中指导数个研究生是不成问题的,但一个导师要在同一时间段中指导十多个甚至更多研究生则显然扭曲或倒转了研究生学术培养的真正意义。况且,导师作为普通的个人,其指导研究生的时间和精力也是有限的,其见解、思维方式、学术研究的持续力、乃至思想境界总是不可避免地具有这样或那样的局限性,因而,由单个导师对研究生进行师徒般的或雇佣般的培养必然导致对研究生成才的直接或间接的贻误,而采取导师组共同体的培养模式,可以获得集体的智慧,对研究生专业研究和论文写作中的不足、欠缺等问题能及时纠正。这种由导师组共同体主导的对研究生的培养,总体上可以引导研究生学术研究的多维伸张,在多观点激发下,打开专业研究的宽广视野;可以使研究生获得更多的方法指导和学术范式的选择;可以使研究生论文选题更加规范,真正做到科学性和前瞻性的统一、创新性和价值性的统一。总之,由专家组共同体的培养,会在根本上改变研究生培养的“手工作坊式”印象,使学术得以真正传承,使人才培养走向科学化、有效化。

第三,改变研究生培养中行政机关的权力本位、指令本位和利益本位的运行模式,树立行政机关的服务意识和人本意识,尊重科学、尊重人才、尊重学术、爱护学生,通过多层次多渠道的服务工作和协调组织工作,建构起良好的行政运转机制,养成和谐的行政氛围和人才成长环境,真正促进学科完善、学术进步、促进人才品质提升。

上一篇:科研思维论文范文 下一篇:英文科技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