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蛋鸡产蛋率的措施

时间:2022-05-31 05:59:42

摘要:蛋鸡的产蛋率是影响其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提高蛋鸡产蛋率是养鸡生产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对增加产蛋量、及养殖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研究蛋鸡的生理特点及营养需要,提出了提高蛋鸡产蛋率的具体措施,为蛋鸡提高产蛋率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蛋鸡;产蛋率;措施

中图分类号:S83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3)06-0057-04

1 蛋鸡的生理特征及产蛋规律

1.1蛋鸡的生理特征

母鸡在生理机能上,开产期(19~24周龄),一方面需要满足产蛋所要的营养,另一方面仍需要满足身体生长所需要的营养。产蛋高峰期(25~42周龄),母鸡产蛋所需要的营养迅速增加,往往造成营养供给不足,大大消耗母鸡自身的营养储备;产蛋后期(43周龄以后),由于产蛋量的下降母鸡从外界摄取的营养逐渐转入体内贮藏,使母鸡体重增加,腹部脂肪沉积量大增,脂肪成分将卵巢包围,从而抑制了产蛋机能。所以在产蛋鸡的饲养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克服母鸡生理上的不足[1]。

1.2 蛋鸡的产蛋规律

1.2.1 产蛋曲线 在标准条件下,将蛋鸡在一个产蛋年度内产蛋率的变化记录,绘制的曲线称为产蛋曲线。母鸡的产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一般从开产到产蛋率达到50%,需要3周左右;从50%到进入产蛋高峰,达到90%以上,需要3周左右;高峰期稳定时间较长,然后产蛋率开始下降,到产蛋52周时,产蛋率60%左右,每周约下降0.7%~0.8%[2]。按产蛋曲线变化特点,可将其分为开产期、高峰期和产蛋后期。

1.2.2 蛋重变化规律 开产时平均蛋重较小,随着鸡群周龄的增长,平均蛋重也在逐渐增加。在开产期内蛋重增加最快,至40周龄后则增长幅度很小[3]。

2.2.3 蛋产出时间规律 一天中鸡群的产蛋时间集中在见光后的3~7 h。按早上5:30分开始照明为例,上午8:00前产蛋占全天总产蛋的8%以下,8:00至12:00之间占70%以上,12:00至下午14:00约占15%,下午:14:00以后约占7%。每日蛋产出时间受季节、周龄等因素的影响发生一定的变化[4]。

2 产蛋鸡的营养需要

2.1 能量需要

产蛋鸡对能量的需要包括维持需要和生产需要。影响维持需要的因素主要有鸡的体重、活动量、环境温度的高低等,体重大、活动多、环境温度过高过低,维持需要的能量就越多。生产需要指产蛋的需要,产蛋水平越高生产需要越大。据研究,产蛋对能量需要的总量有2/3是用于维持需要,其他用于产蛋。鸡每天从饲料中摄取的能量首先要满足维持的需要然后才能满足产蛋的需要。

2.2 蛋白质需要

产蛋鸡对蛋白质的需要不仅要从数量上考虑,也要从质量上注意。体重1.8 kg的母鸡,每天维持需要3g左右的蛋白质,产一枚蛋需要6.5 g蛋白质,当产蛋率100%时,维持和产蛋的饲料中蛋白质的利用率为57%,故每天共需17 g左右蛋白质。在实际生产中产蛋率不可能达到100%,所以蛋白质实际需要量低于17%[5]。

2.3 钙的需要

产蛋鸡对钙的需要量很大,每产一枚蛋就从蛋壳排出2.0~2.2 g钙。因此,钙是产蛋鸡日粮中重要营养成分之一。母鸡摄入钙量不足,会降低产蛋量和蛋壳重量;钙量过多会降低鸡只的食欲,影响其他营养成分的吸收。实验证明,开产前半个月母鸡骨骼中钙的沉积加强。因此,从4月龄起应给母鸡喂含钙量较高的配方

3 提高鸡蛋产蛋率的措施

3.1 产蛋鸡的饲养

3.1.1 分段饲养 根据蛋鸡的年龄和产蛋水平将蛋鸡的产蛋期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同时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可使蛋鸡的产蛋率提高,达到事半功倍的饲养效果。一般采用二段法或三段法[7]。

二段法是以50周龄为界,50周龄前,鸡体尚在发育,又是产蛋盛期,饲料蛋白质水平控制在16%~17%。50周龄以后,鸡体生长发育已趋完成,产蛋量逐渐下降,蛋白质水平控制在14%~15%。

三段法根据年龄大小划分为,从20周龄到42周龄为第一阶段,43周龄到62周龄为第二阶段,63周龄以后为第三阶段,饲料中的蛋白质水平逐渐降低,分别为18%、16.5%~17%、15%~16%。分段饲养时各段饲料也需要有1~2周的过渡时间。采用此用方法,产蛋高峰期出现早,上升快,高峰持续时间长,产蛋量多。

3.1.2 限制饲养 产蛋期限制饲养可以提高饲料转化率,降低成本,节省饲料,并可适当的控制体重,避免采食量过多,营养过剩造成母鸡肥胖,防止母鸡发生脂肪肝,提高鸡群的产蛋量。在产蛋阶段一般采用"群内对照法",即在群内选择一定数量的鸡,让其自由采食,并准确记录每天的采食量[8]。用1周内的平均采食量作基准,按照要求限饲的百分数,计算出下周内限制饲喂量。

产蛋母鸡的限制饲养须考虑到品种、产蛋阶段,饲料条件和季节的变化。据试验,能量摄入量可以降低5%~10%,虽然蛋重降低0.5%~1.5%,由于产蛋率提高,产蛋量并不减少。最适限饲量为8%~12%[9]。

3.1.3 调整饲养 以饲养标准为基础,保持饲料配方的相对稳定,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饲料配方不能大动,饲料原料,营养成分都不能变化太大,即使是相同品种的原料,产地不同对生产性能也有影响。可尽量微调,使鸡的适口性有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否则影响鸡的采食量,引起产蛋量下降。掌握好调整时机,根据鸡群的产蛋量,蛋的质量、健康状况、饲养条件和环境变化,做到适时调整。调整饲养,在产蛋量上升时,提高营养水平走在产蛋上升的前面;产蛋量下降时,降低饲料营养水平走在产蛋量下降的后面。检查调整后的效果,每次调整后都要仔细观察鸡群及产蛋量的变化,如果影响太大,应及时分析原因,找出对策或恢复调整前的饲养。采用饲料原料时,要因地制宜,不能舍近求远;调整后要计算经济效益,无论种鸡或商品鸡,都要详细计算投入产出[10]。

3.2 饲喂时间及次数

据试验,上午9点饲喂1次,产蛋率为75.7%;下午3点饲喂1次,产蛋率为80.3%;上午9点及下午3点各饲喂1次,产蛋率为79.8%,平均每只日产蛋相应为46.23 g、49.43 g和49.36 g,料蛋比相应为2.622、2.362和2.450。由此可见,大群饲养蛋鸡,以下午3点饲喂1次为好,其次是上午9点及下午3点各饲喂1次,而上午9点饲喂1次效果最差。

3.3 饮水

从表可以看出,饮水量随气温和产蛋率的升高而增多。产蛋期蛋鸡不能断水,鸡群断水24 h,产蛋量降低30%,须25~30 d的时间才能恢复;断水36 h,产蛋量不能恢复原来的水平;断水36 h以上,将会有部分鸡停止产蛋。饮水的酸碱度对母鸡的产蛋率和雏鸡的成活率都有影响,实践证明,自来水最好,pH为7.0;井水次之,pH为7.2;泉水最差,pH为6.2。

3.4 蛋鸡的管理

3.4.1 适时转群 产蛋鸡舍经过彻底清洗、修补和消毒后,可以转入17~18周龄的青年母鸡,最迟不超过20周龄。这时母鸡还未开产,有一段适应新环境的时间,对培养高产鸡群有利。否则,转群过晚,由于鸡对新环境不熟悉,会出现中断产蛋的情况,以致影响和推迟产蛋高峰的到来,甚至影响其最终生产成绩。

转群前要准备充足的饮水和饲料,使鸡一到产蛋舍就能吃到水和料。转群时注意天气,不应太冷或太热,冬天尽量选择晴天转群,夏天可在早晚或阴凉天气进行。捉鸡要捉双脚,不要捉颈或翅,且轻捉轻放,以防骨折和引起惊恐。同时,转群过程中要逐只进行选择,严把质量关,把发育不良的、病弱的鸡只淘汰掉,断喙不良的鸡也要重新修整,并计好鸡数。转群是一项工作量大,时间紧的任务,可以通过合理分工来提高工作效率,避免人员交叉感染[11]。

转群后,饲喂次数增加应1~2次,不能缺水。由于转群的影响,鸡的采食量需4~5 d才能恢复正常。要勤于观察鸡群的动态,处理突发事件,特别是笼养鸡,防止发生挂头、卡脖、扎翅等,逃出笼外的鸡要及时抓回笼内。

3.4.2 饲养密度 蛋鸡的饲养密度与饲养方式密切相关(表2),平养蛋鸡还要保证每只13~14 cm的料槽长度和6~7 cm的水槽长度,或每3~4只鸡提供一个式饮水器。用其他饮食器具时,应保持与此相应的饮食位置。

3.4.3 舍内的环境指标

(1)温度。温度对鸡的生长、产蛋、蛋重、蛋壳品质、受精率与饲料效率都有明显的影响。成年鸡的适温范围为5~28 ℃;产蛋适温为13~25 ℃,其中13~16 ℃时产蛋率较高,15.5~25 ℃时产蛋的饲料效率较高。气温过高、过低对产蛋性能都有不良影响。

温度高时,鸡只站立,张翅或垂翅,甩水于冠,皮肤血管扩张增加散热;同时采食量下降,减少产热;蒸发散热比例逐渐增加,呼吸浅而快,鸡只大量饮水以补充呼吸和排泄所失掉的水分。高温加重了鸡的生理负担,对产蛋性能也造成极大影响,如引起产蛋率下降、蛋形变小、蛋壳变薄变脆、表面粗糙。一般认为,蛋鸡经常处于22 ℃时易引起蛋重下降,蛋壳变薄;经常处于29 ℃以上,产蛋量会下降。研究发现,32℃时的产蛋率较21 ℃下降7.4%,蛋重减轻5.7%。据统计,温度在25~30 ℃时,每升高1 ℃,产蛋率下降1.5%,蛋重减轻0.3 g/枚;在30 ℃以上时,产蛋率急剧下降[12]。气温高达37.8 ℃时,鸡就有发生热衰竭的危险(热带家禽除外),尤其是笼养蛋鸡,高温时完全被热空气包围而无处躲藏,若无有效的降温措施,则死亡率更高。夏季应尽量让舍温处于30 ℃以下;气温低时,鸡缩成一团并打堆以减少散热面积,皮肤血管收缩,采食量增加,产热量增加,并通过肌肉颤抖生热。在持续下降的低温环境中,鸡产热量最大值可比正常情况大3~4倍。

(2)湿度。鸡舍内的湿度来源于3个方面,一是外界空气的水分进入鸡舍;二是鸡体排出来的,如呼吸、排出来的粪尿;三是鸡舍水槽的蒸发。

湿度与正常代谢和体温调节有关,湿度对家禽的影响大小往往与环境温度密切相关。产蛋鸡适宜的湿度为50%~70%,如果温度适宜,相对湿度低至40%或高至72%,对家禽均无显著影响。试验表明,舍温分别为28 ℃、31 ℃、33 ℃,相应的湿度分别为75%、50%、30%时,对蛋的产蛋水平无明显影响。

(3)光照。光照对蛋鸡的性成熟、产蛋量、蛋重、蛋壳厚度、蛋形成时间及产蛋时间等都有影响。在密闭式鸡舍内,不管自然的昼夜如何,母鸡产蛋绝大部分集中在开始人工光照后的2~7 h内,蛋鸡每天光照16 h较好,每日光照时数超过17 h,对产蛋还有一定抑制作用。光照强度在20 lx以下时,产蛋量随光照强度的增大而增加;在20~40 lx之间,产蛋量变化不明显;超过40 lx,鸡只的死淘率增加从而影响总产蛋量。

3.4.4 日常管理 鸡舍的日常管理工作除喂料、拣蛋、打扫卫生和生产记录外,最重要的任务是观察和管理鸡群,掌握鸡群的健康及产蛋情况,及时准确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保证鸡群的健康和高产。

(1)观察鸡群。观察鸡群健康与否,是观察的主要内容,可从精神、食欲、粪便、行为表现等方面加以区别。健康鸡只精神活泼、食欲旺盛、站立有神、行走有劲、羽毛紧贴、翅膀收缩有力、尾羽上翘,冠髯红润;粪便较干,呈盘曲圆柱形,灰褐色,表面覆盖着一层白色尿液。病鸡精神沉郁、两眼常闭、羽毛松驰、翅尾下垂、食欲差或废绝;冠苍白或紫黑,常伏卧;呼吸带声,张嘴伸脖,有的口腔内有大量黏液,有的嗉囊充气,有的腹部肿胀发硬,有的体重极轻,龙骨刀状突起;有的附脏污,粪便稀薄,呈黄绿色或灰白色或带血。

总之,观察管理蛋鸡的内容很多,在饲养实践中,凡是影响鸡群正常生活、生产的情况,均属观察管理的内容。高的产蛋水平来源于细致的观察和精心的管理。

(2)及时拣蛋。捡蛋的起止时间必须固定,尤其是截止时间,不可任意推后和提前。捡蛋时要轻拿轻放,尽量减少破损,全年破损率不得超过3%。每天上午11:00、下午14:00、18:00应分别拣蛋,观察蛋壳颜色、质量和蛋的形状。拣蛋后将破蛋、软壳蛋、双黄蛋单放,清点蛋数送往蛋库保存。

(3)节约饲料。使用结构合理的料槽,料槽外侧壁斜坡外伸,内侧壁上沿内折的可减少人工加料外撒与鸡采食时的饲料浪费。喂料过程中饲养人员的加料操作不熟练,加料次数多浪费也多。每次加料量以不超过槽深的1/3为宜。有试验表明,使用式饮水器与水槽相比,每只鸡可少浪费饲料2~3 g。

(4)季节管理。春季气候变暖,日照时间延长,是鸡群产蛋量上升的阶段,也是微生物大量繁殖的季节。所以,管理上要提高日粮营养水平以满足产蛋需要,并加强卫生防疫工作。在气温尚未稳定的早春,要注意协调保温与通风之间的矛盾。

夏季气温较高,日照时间长,管理上要注意防暑降温,温度最好控制在27 ℃以下,并降低开放式鸡舍的照度,想办法促进采食。此外,要做好经常性的灭鼠和灭蝇工作,减少疾病传播和饲料浪费;要注意防止鸡虱、羽螨的繁殖和传播。

秋季气温较低,昼夜温差较大,日照渐短,要注意补充人工光照。早秋天气闷热,舍内空气湿度大,白天要加强通风排湿,饲料中经常投放预防呼吸道疾病和肠道疾病的药物。开放式鸡舍要做好夜间保温工作,适当关闭部分窗户。对于秋天进入产蛋高峰的鸡群,要特别注意气温的变化和人工光照的补充,否则会使产蛋高峰下跌并难以恢复。如果要继续饲养产蛋满一年的母鸡,可淘汰病残鸡后实行强制换羽,以缩短秋季自然换羽的时间。

冬季气温低,光照短,要注意防寒保暖和补充人工光照(天气阴暗的白天也应开灯),使舍温不低于8 ℃。有条件的可加设取暖设备,条件差的要关紧鸡舍门窗,在南面留几扇窗户换气,晴天中午换气时间可久些,以免有害气体积留舍内。此外,还可适当提高日粮能量水平,增加饲喂量[13]。

4 小结

产蛋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养殖户的经济效益,所以如何提高蛋鸡的产蛋率,是广大养殖户最为关注的问题,只要根据蛋鸡的生理特征及产蛋规律注重加强蛋鸡的饲养与管理,并为蛋鸡创造一个良好的生产环境,严格执行每个生产环节的操作程序,就能达到提高蛋鸡产蛋率的目的,并且如果能按以上措施对鸡群进行饲养管理,也能够提高蛋品质。

参考文献:

[1] 杨慧芳.养禽与禽病防治[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2] 杨 宁.家禽生产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3] 王生雨.中国养鸡学[M].山东:山东科技技术出版社,1998.

[4] 杨 山.现代养鸡[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5] 张 力.动物营养与饲料[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7.

[6] 霍银凤.提高种蛋孵化率的技术措施[J].中国家禽,2000(02).

[7] 杨慧芳.养鸡与鸡病防治[M].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8] 杨 宁.家鸡生产学[M].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9] 卿 军.孵化条件对孵化率及雏鸡质量的影响[J].吉林畜牧兽医,2002(2):19-20.

[10] 王国伟.蛋鸡高效饲养7日通[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11] 吴 运,王云宵,牛丽泊.蛋鸡的孵化技术[J].中国禽业导刊,2009(11):10.

[12] 王成新.品牌蛋鸡的生产与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J]. 中国家禽,2007,29(3):1-5.

[13] 黄 立.用孵化环境处理系统控制孵化环境气候[J].中国家禽,2007,29(3):31-32.

上一篇: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猪尿中苯乙醇胺A 下一篇:“情”为媒 “趣”为导 构筑活力高效的音乐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