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微博隐性课堂

时间:2022-05-31 05:16:10

【前言】浅谈高校微博隐性课堂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现代社会中,网络媒体在每个人的生活中己经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生长在这种大环境下的“80后”和“90后”学生自然对这些新鲜事物非常感兴趣。有调查显示,28%的学生每天至少上一次微博,平均每天花在微博上的时间在30分钟以内的占72%。可见,在Email、QQ、博客、微...

浅谈高校微博隐性课堂

[摘要]微博是近年兴起的信息交流媒介,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受到广泛欢迎。本文以微博对隐性课堂的介入为研究对象,对大学生受众群体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加以分析,从大学生受众角度探讨微博在高校隐性课堂中的作用与意义,以期为高校建立隐性课堂提供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微博 隐性课堂 受众心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2-0201-02

近年来,网络微博软件悄然兴起。微博英文名称是Micro blogging,是介于Web2.0网络服务平台下的社会性软件。与之前流行的博客相比,微博更加迷你、便利、随意。用户可以通过手机、个人计算机等终端对不超过140字的信息进行。同时,也可以浏览、评论、转发其他人的信息。在我国,2009年由新浪最早开始提供微博平台服务,并一跃成为中文微博领域的佼佼者。沟通上的灵活、传播的快捷、表达的便利不仅使得社会大众深深喜爱上了这种形式,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也有相当数量的“微博”粉丝。

一、高校学生使用微博的行为表现

现代社会中,网络媒体在每个人的生活中己经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生长在这种大环境下的“80后”和“90后”学生自然对这些新鲜事物非常感兴趣。有调查显示,28%的学生每天至少上一次微博,平均每天花在微博上的时间在30分钟以内的占72%。可见,在Email、QQ、博客、微博等各类网络媒体中,微博逐渐占有更重要的地位。

(一)“微博控”行为

在经常浏览微博、关注微博、使用微博的大学生中,一部分人自控力较弱并呈现“微博控”行为。由于微博可以用手机登陆,所以很多学生利用这种方便性时时刻刻关注着,甚至在课堂上也“刷微博”“织围脖”,从而影响了正常的学习活动。这种随时随地进行的虚拟交流,对于自控力弱的学生而言容易沉迷,忽视了现实世界的信息交流。行为上的迷失,进而导致生活、学习、个人价值提升的障碍。

(二)“收藏”行为

大学生利用微博进行信息的获取。微博上各种丰富资讯吸引着大学生,在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增长见识的同时,也为学生展现了一个多彩的世界。微博的分享模式和信息流动具有单向性特征,这种方式的魅力使得信息呈几何式传播,并以倍数方式爆发。事实上,大多数高校学生“刷微博”的目的也是为了获取信息,从这些资讯对学习、生活的帮助来看,学生认为微博的帮助很大,而且能从微博上学到很多平时接触不到的事情,视野开阔了,人就变得更加正面、积极和自信。因此,大多数高校学生选择从微博上汲取对自己学业和生活有帮助的思想和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加深对社会、对国家、对世界的认识和对人性的了解,并能从他人的生活、人生经验中提炼出一般性规律,从而为自己的人生之路护航。

(三)互动行为

大学生使用微博具有互动、评论行为。大学生作为年轻群体,其个性特征鲜明,性格较为开朗,愿意与人交往。微博平台就提供了交流的机会。微博上发表言论是自由的,所以,微博成为大学生的畅所欲言之地,在真实社会上无法说出的言论,微博上是不受限制的。所以他们能通过参与虚拟世界里的人际互动来达成与人交往的基本生理需求,从而缓解压力,抒发抑郁心情。微博的实时性避免了博客的滞后性,也没有QQ聊天的单一性,言简意赅,没有长篇大论,对于速食时代的年轻人来讲十分受用。所以,高校学生在这种平等的媒体中更容易互动和畅所欲言,这是在其他网络媒体中无法呈现的。

二、高校学生使用微博的心理特征

据统计,在这些的信息内容中,写下自己心理活动状态的占50%,生活纪实的占29%,与他人沟通讨论的占25%。可见,微博已经被多数大学生作为信息的获取渠道,情绪抒发的途径和人际交往的工具。

(一)从众心理

盲目从众心理的趋势则能让大学生们“疯狂式”地对某一微博信息进行转发。因为在学生们的潜意识里,如果多数人都知道的事情自己若不得知,就“OUT”了。所以互相比拼、盲目追寻则是该阶段学生们对于转发微博信息行为的心理引导。

(二)好奇心理

好奇心的影响。身处在象牙塔的大学生,阅历有限,接触社会的机会并不多。在微博上常常有“求证”消息的,即某学生刚刚浏览了一则消息或是在生活学习过程中得知某件事情,为求得事实的真相或进一步搜寻资料,该事件的描述来征得广大网友的意见。这种行为就是由学生的好奇心指引下产生的。好奇心是该年龄段大多数学生的一种心理特征。

(三)“被关注”心理

被需要和被关注是人类共同的心理需求,属于在满足衣食住行基本需求之上的更深层的心理渴望。作为处于人类心理“哺乳期”的大学生群体则更加需要外界的关注来获得自己的存在感,这其实就是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的自尊需要。校园生活中,大学生也许可以通过努力达到一定的成绩,但未必事事顺心,成就感并非人人拥有。所以,很多学生选择写一些自己所见所闻、上传一些图片等微博,如果这些内容获得更多的关注和好评,甚至得到赞扬他们就能从中得到一些满足和自尊的肯定。从这个角度来看,高校学生使用微博是其自尊需求心理的映照。

三、微博在隐性课堂中的作用与意义

微博对课堂的介入不仅在帮助学生在文化知识方面收益,还能帮助他们建立价值观,进而完成心灵上的成长。这个过程是通过间接途径地把信息传递至学生的,可能是在无意识的心理状态下完成的。这个行为要比显性课程更加有影响力,它能以暗示的方式长时期的影响学生的感情,并调整学生的行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形式自由易于接受

微博作为隐形课堂的教学工具,其先进的技术能够保证学生移动学习的有效性。无论学生是在家里,在校园里还是在操场上,他们都能随时和同学、好朋友一起探讨专业知识,也可以组成小组学习,进行讨论。互联网的终端可以是安置在房间里的台式电脑,也可以是能外带的笔记本电脑,还可以是随时放在身上的手机。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地点不受限制,只要有任何的疑问或突发的想法,都可以登录微博信息,而微博平台的其他成员例如教师、同学则能够实时地接受到,并参与讨论。微博为隐形课堂带来了移动学习的方便。任何一个人的“突发奇想”都可以与教师和其他粉丝进行讨论,这种任意性和随意性是固定教学课堂和传统网络学习方式无法比拟的。

(二)信息量巨大扩展视野

微博在隐性课堂中的作用还在于其对信息量的扩大化。群组里任何一名学生提出的问题,都可以被这个群体的成员迅速扩展出很多的问题,从而衍生出网状式的知识脉络。这样,教师一条信息,就会演变出更多的知识汇集,从粉丝们的讨论中,学生也能感受到其他同学对这个问题的理解程度,从而找到自己的差距。这样看来,微博工具的使用,使隐性课堂发挥其系统协同性和弥散性特征,这种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三)价值观建立助于后续学习

人们目前对微博的追求情绪高涨,这种行为将导致内在的精神世界过于依赖于网络,尤其是在大学生群体中。因为在人的大学阶段是其接受新生事物最快,最容易的阶段,也是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展成熟的阶段,任何一种对精神世界发生作用的事物都能够塑造人的观念。微博虽是新生事物,但大学生已经对它非常熟悉,而且这种劲头有持续进展的趋势。微博的力量是内隐的,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特别是在如今价值观的多元化时代,在大学生的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稳定并呈现模糊性的情况下,微博的良好导向作用尤其重要。我们要认识到“润物细无声”对人内在精神的强大作用,帮助学生树立健全的人生观、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对于微博者来说,建立一个虚拟的、良好的学术氛围和环境,将有助于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郑金洲.隐蔽课程:一些理论上的思考[J].外国教育动态,1989年.

[2]李林洪.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大学生使用微博行为管理和引导的探讨[J].理论观察,2013年.

[3]刘春雁.大学生微博使用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实验研究,2011年.

[4]刘丽芳.微博的传播特征与传播效果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上一篇:动画人物模块训练研究 下一篇:“学导式”教学方法在瑜伽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