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老子的人生哲学

时间:2022-05-31 12:53:31

浅谈老子的人生哲学

摘要:我们每个人在进行自我建构,文化认同的时候,从小到大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影响,在家庭、学校、社会等不同环境中接受着不同教育,在人生的某些关键时候,我们往往犹豫不定,纠结徘徊,无法决定自己未来的道路,是服从家庭的要求,还是遵循自己内心的想法?这个问题或许困扰过不少的人,这个问题上升到哲学层面,就涉及到我们是认同儒家文化还是道家文化或者两者都认同?老子的人生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所著的《道德经》中。本文将主要从完美人格的设想、自我修养和建设和最高的行为准则三方面探讨道家老子的人生哲学。

关键词:老子道德经;人生哲学;自我建构

我们每个人在进行自我建构,文化认同的时候,从小到大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影响,在家庭、学校、社会等不同环境中接受着不同教育,在人生的某些关键时候,我们往往犹豫不定,纠结徘徊,无法决定自己未来的道路,是服从家庭的要求,还是遵循自己内心的想法?这个问题或许困扰过不少的人,这个问题上升到哲学层面,就涉及到我们是认同儒家文化还是道家文化或者两者都认同?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一书中说到:道家是对自然的理想化,儒家是对中国家族制度的理性化;儒家思想强调个人的社会责任,道家则强调人内心自然自动的秉性。本文将主要探讨道家老子的人生哲学,文中有不足之处,祈盼各位专家指正。

一、完美人格的设想

老子的人生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所著的《道德经》中。在老子眼中,什么样的人具体完美人格呢?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1(八章)

这是老子对具有完美人格的人的特征描述,他应该拥有水一样的心态和行为。水有三个特征:1、柔弱。柔弱也是一种强大的表现,“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2(七十八章),水滴石穿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水滴经过长年累月能把坚硬的石头凿穿,体现出弱小的事物也有着强悍的一面。同时柔弱也是充满生机的表现,“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3(七十六章)在自然界,新生的事物总是柔弱的,但正是因为其柔弱,当中包含着无限的生机和可能性。如同刚出生的婴儿,是那么的需要人们的呵护,但他们第一声响亮的啼哭,紧紧握拳的小手,展示着他们拥有蓬勃的生命力。2、水总是处在低下的地方。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但老子认为,具有完美人格的人应该去别人不愿意去的地方,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居低处后,贡献自己的力量来帮助他人,这样才“故几于道”。3、不争。水滋润万物而不与相争,万物在大自然中各在其位,各施其职,水为整个世界和谐有序的运转提供着养分,但并不与其争利。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知清静以为天下正。”4(四十五章)

这是老子对具有完美人格的人的形态描述,“若缺”、“若冲”、“若屈”、“若拙”、“若讷”这些描述都说明,一个完美的人格不是指外在,而是指内在。人格是在长期的锻炼中形成的,更多的是一种沉淀和内敛,而不关乎它向外的表露。我们最熟悉的就是“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那么,我们怎么才能形成完美的人格呢?

二、自我修养和建设

老子在《道德经》中多处提到个人修养和自我建立,下面归纳为三点进行阐释。

1、致虚守静。“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5(十六章)老子认为,人心本是清明透澈的,只因私欲的活动使得心灵闭塞,所以需要下功夫,让心灵恢复本来的灵性。当今的中国是一个开放,发展的社会,各种的思想通过发达的媒体冲击着我们,我们有时都不清楚自己到底真正需要什么,盲目的随着他人往前冲刺,快节奏的生活着。生活需要我们静下来,想一想,生活的本质,人生的意义,虽然这些问题永远没有答案,但是“这些问题可以扩充我们对于一切可能事物的概念,丰富我们心灵方面的想象力,并且减低教条式的自信,这些都可能禁锢心灵的思考作用。此外,尤其在于通过哲学冥想中的宇宙之大,心灵便会变得伟大起来,因而就能够和那成其为至善的宇宙结合在一起。”6让多余的欲望停止,让我们的生活回归到正常的节奏。

2、深根固柢。在《皇帝内经.素问》里说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7阳气和人身的关系就如同天空和太阳的关系,人如果失去了阳气,就会生病,折寿。所以要养护阳气,它才能更好的守护我们的身体,抵御内外的侵害。阳气决定着一个人的长生,在道家养生修炼中,十分重视人阳气的养护。阳气充足的人,精力充沛,在学习和工作中,至少在体力上能应对各种挑战,现在的大学生,多呈现出面黄无神之态,缺乏朝气。身体健康才能为人们其他方面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故“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8(五十九章)

3、自知者明。这就是一个人自我的建立,自我人格的塑造。在塑造自我人格之前,需要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审视和克服自己的缺点,坚定自己的优点。这和儒家《论语》里记载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9有所不同,这里的三省吾身,主要是从工作,交友,学习上来反省自己是否有诚心尽力,这是人对自己社会生活的反思。而道家提倡的是首先要自知,要做一个了解自己的人,这才算是“明”,有了自知,再进一步开展自己的其他活动。

三、最高的行为准则

在《道德经》的最后一章里,老子提出了人的最高行为准则:“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10(八十一章)是要提示人们,做人要诚信,说话不要浮夸,巧辩;做学问,要专精,要深入的了解,踏踏实实的把问题搞清楚。这三句话是我们所有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共勉的。(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重庆;400715)

注解:

① 陈鼓应著:《老子注释及评价》,中华书局,2010年,第86页

② 同上,第337页

③ 同上,第330页

④ 陈鼓应著:《老子注释及评价》,中华书局,2010年,第236页

⑤ 同上,第121页

⑥ 罗素著,何兆武译:《哲学问题》,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133页

⑦ 刘永升主编,《皇帝内经》,大众文艺出版社,2009年,第33页

⑧ 陈鼓应著:《老子注释及评价》,中华书局,2010年,第283页

⑨ 王国轩等译:《四书》,中华书局,2007年,第2页

⑩ 陈鼓应著:《老子注释及评价》,中华书局,2010年,第348页

参考文献:

[1] 陈鼓应著,《老子注释及评价》[M],中华书局,2010年

[2] 罗素著,何兆武译:《哲学问题》[M],商务印书馆,2001年

[3] 刘永升主编,《皇帝内经》[M],大众文艺出版社,2009年

[4] 王国轩等译,《四书》[M],中华书局,2007年

[5] 冯友兰著,《中国哲学简史》[M],三联书店,2009年

上一篇:浅析如来藏思想与阿赖耶识的关系 下一篇:以摇滚乐为例看文化对美国基督教新教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