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时间:2022-05-30 09:42:17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一旦小学生能主动学习,必能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形成合力,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方法很多,有如:激发学习兴趣、创设情境活跃思维、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

我们在这里谈谈: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的方法。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欲望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小学数学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故事、实例、新闻等入手,使学生能够真切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例搬到课堂中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

如,学习《小数的初步认识》时,通过电子白板把学生“带到”超市,模拟在超市购物,让学生真切体会小数的作用,再通过一些购物“小票”让学生产生“用小数解决实际问题”的强烈愿望。

学习《轴对称图形》时,通过电子白板把学生“带到”我们戴窑的一些成轴对称的建筑物前,让学生再亲眼看一看这些特殊建筑,体会其对称美。最后,让学生自己说出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图形具有这个特征。

学习《平均数》时,我向学生提这样一个问题:“期末考试结束后,学校想比较同年级四个班的数学成绩,应该采用什么方法?”学生情绪高涨,踊跃发言。有的说比最高分,有的说比最低分,也有的说比分数总和,还有的说比平均分,等等多种分法。经过比较,大家发现,不论是比最高分、最低分,还是总分,都不够公平,在一定程度上,都不能代表全班同学的一般情况,只有比较平均分比较合理。让学生感悟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

1.利用认知冲突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数学教学中,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创设问题情境,引导他们在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的学习任务间形成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如,学习《梯形的面积》时,给学生一个梯形,标上必要的数据:上底、下底、高,问学生能求出这个梯形的面积吗?学生已经学过了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对于这个梯形还真是难以下手。我让学生讨论,有的学生说把它分成一个个小方格,有的学生说把它剪一剪,再拼一拼,拼成一个特殊的图形。然后我让他们小组合作,一起探究以便解决问题。在小结学生解决问题方法的基础上,我通过多媒体演示一个梯形通过拼接,组成了不同的特殊图形,借助这些特殊图形都可求出梯形的面积。

2.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知识的发展是连续的,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逻辑性。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很多新课内容与前面所学的知识都是有联系的。教学新知识时,可以创设一些关于旧知识的问题情境,从旧知识引入,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并找到新的规律,进而形成新知识。

如,在教学如何画圆时,先带领学生一起复习圆的基本知识,深刻理解“圆的所有半径都相等”等知识后,激发学生:“谁能不用圆规画出一个合格的圆。”学生马上就会产生画圆的冲动。学生不但巩固了旧知识,还会思考怎样才能根据所学的知识不用圆规也能画出一个合格的圆来。

3.利用悬念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数学教学中,抓住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巧设悬念,以疑激学,促使学生在高昂的求知欲望中探求知识,引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如,学习《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创设了如下悬念:“同学们,我们看几个数:1234、5487、9932、6431,你能一眼看出哪个数是3的倍数吗?”学生直摇头:不能。“老师能,你信吗?”我说。接着让学生任意写一些数,学生每写一个,老师立即说出是或不是3的倍数,再验证给学生看。学生太好奇了,太想知道其中的奥秘了。于是,带着悬念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三、创设竞争情境,激发学生主动进取

小学生好胜心强,有竞争意识,上进心足。将竞争意识引入课堂,精心创设竞争式教学情境。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比一比结果如何,形成良性竞争态势,教师对突出的学生或小组当众表扬,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提升和满足,同时也强烈的刺激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如,学习《千克的认识》时,我首先让两个学生进行竞赛,规则是:手提一袋东西,在教室前后走一个来回,谁先走完就胜。第二次交换手提的袋子。两次胜利的不是同一人,大家感到奇怪。我又选了两个同学上来赛一赛,请其他学生预测比赛的结果,可是预测都错了,个头大力气大的学生反而失利了。揭开谜底――一个袋子中的东西重而另一个轻。学生主动地认识到物体的轻重是有别的,千克的认识的教学由此展开。

竞争情境尤其在揭示简便运算的规律的教学中运用更多,出示几道计算题,让学生比赛,看谁能先做完。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戴窑中心小学)

上一篇:适用于互联网金融的应用安全防护方案 下一篇:两部门联合印发《学位证书和学位授予信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