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思想领域多元多样多变的规律和对策研究

时间:2022-05-30 07:53:59

当前我国思想领域多元多样多变的规律和对策研究

摘 要:当前我国思想领域呈现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其根本原因在于不同社会群体在社会变革中利益得失的失衡。要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必须加强理论创新、改进工作方式、丰富宣传形式,坚持在权益调整中解决思想领域不断出现的新问题。

关键词:思想领域;现状;变化;规律;对策

中图分类号:D64;D6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9)10-0015-04

作者简介:王庆五(1957- ),男,江苏如东人,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副校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当代社会主义比较研究;张桂珍(1965- ),女,江苏溧水人,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科社教研部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伦理及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陈曙红(1970- ),女,湖南东安人,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社会学教研部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社会学。

2006年8月至2007年5月间,江苏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当前我国思想、道德、文化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和规律研究”课题组中的思想小组,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访问等多种方式,在苏州、盐城、淮安、南京等地对公务员群体、农民群体、知识分子群体(主要为大学教师、在读研究生)、企业家群体、新兴群体(主要为外资、民营、个体企业和中介组织员工以及自由职业者)、弱势群体(主要为城市下岗工人和低收入者)、中学生群体等进行了调研,共发放调查问卷1800份,收回有效问卷1647份。其中,公务员群体206份,农民群体240份,知识分子群体250份,企业家群体114份,新兴群体250份,弱势群体270份,中学生群体317份。小组还在省委党校在读学员中举行了座谈会,参加了大组在苏州和盐城两地举行的有近80人参加的座谈会。根据所获资料形成以下研究报告(除特别注明者外,分析数据中不包括中学生)

一、当前思想领域多元多样多变的总体特征

调查表明,当前我国各社会群体的思想已随着经济、政治和社会的改革发展而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状态,其总体特征表现为:

第一,思想结构以一元为主、多样并存,当代西方思潮、传统社会思潮、各种宗教思潮的影响逐步上升。

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思想领域仍然占主流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与时俱进,获得了人民的拥护。调查显示,各群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率都达到94%以上。与此同时,当代西方思潮也从开始时的片言只语到现在逐步以完整的理论形态影响中国各社会群体,其影响面由开始的知识分子群体、青年学生群体,扩展到公务员群体、企业家群体,甚至影响到农民群体。如各群体中认为功利主义对人们的思想影响最大的都达到了41%以上。民主社会主义思想在各群体中的影响也很突出,公务员群体中有23%的人认为可以此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传统的社会思想,如民本思想、集体主义和平均主义等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宗教思想在各群体中的影响逐步扩大,特别是在弱势群体中,信教和对宗教将信将疑的人占到了48%。由此可见,当今中国社会的意识形态非但没有“终结”,而且在主流意识形态继续占主导的同时,出现了淡化主流意识形态的趋势,其他意识形态的渗透比以前更加广泛和深入。

第二,思想变化的趋势总体上朝着理性的方向发展,但非理性思潮也有所抬头。

一是对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的认识发生了重大改变。首先,改变了将社会主义特征当做本质的认识,认为公有制并非社会主义本质的人达到71%,认同“公有制效率最高”的人只有12%。公务员群体中有51%的人认为混合所有制效率最高;企业家群体、新兴群体认为“私有制效率最高”的人分别达到60%和69%。其次,对“您认为社会主义的标志应该是什么”,排前三位的选项分别是共产党领导、共同富裕和公有制。再次,以人为本、公平正义在所有社会群体中的认同率都在50%以上。认为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制度各有利弊的人与认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优越的人大致相当,都达到35%。

二是社会宽容度不断提高。如对工农以外的阶层能否入党持同意态度的人大为增加;支持一元为主、多样并存思想状况的人数越来越多,达到了53%以上;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资本主义价值观可以相互借鉴的人占到了45%。

三是关注民生和生态环保的意识不断增强。各类群体对社会保障、扶助弱势群体、可持续发展、优化环境生态、克服贫富分化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其中列前三位的分别是生态保护、根治腐败和防止两极分化。

四是信仰趋于多样化。有些党员干部既相信马克思主义,又相信宗教;公务员群体中有10%表示“相信”宗教,有46%的人对宗教表示“不了解”和“将信将疑”;弱势群体中信仰宗教的人数占到了受调查人数的66%。

第三,思想样态表现出群体思想特征和地区思想特征明显。

新兴社会群体思想的独立性、创造性突出,开放性、功利性较强,特别注重效率,对政治地位有更高的要求;弱势群体中主张公平应优先于效率的人达到73%,他们对社会的负面评价较多,59%的受调人员认为当前的收入差距是不公平、不合理、不能接受的,但也很无奈,很多人选择“认命”;知识分子对于政治民主化、文化多样性、自主选择生活方式等高层次心理需求明显超过其他群体;公务员群体则较为关注意识形态的变化,71%的受调公务员认为要对“当前的主流意识形态进行调整,做出新的解释”,他们对干部人事制度和媒体宣传持较多否定性评价,而且比其他群体更为关注生态和环境问题;农民群体更多地关注生计问题,对共富要求比较迫切,对改善民生的要求超过对民主的要求;中学生群体对多元价值观普遍持包容的态度,对社会负面事件的看法比较片面,47%的人认为社会不公正,向善力不足;企业家群体比较推崇国外思潮,网络对其思想的影响比其他途径更大,他们中有60%的人认为私有制效率最高,崇尚自由市场经济,但对当前的大政方针基本持支持态度。

从地区特征来看,苏南地区功利主义的影响显然要比苏北地区深厚,而苏北地区对主流意识形态、传统观念的认同度又高于苏南地区。

二、思想领域多元多样多变的规律性分析

第一,主流思想在不断求变、创新和丰富自身中增强了活力。

执政党在解决改革开放实践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的过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向纵深发展。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主流思想不断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保持了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生机与活力,促使各社会群体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认同度和支持度越来越高。如对科学发展观的认同,在弱势群体、农民群体、公务员群体和知识分子群体中都达到了52%以上。

第二,在思想领域出现多元多样多变状况的同时,主流思想仍保持了稳定,成为我国意识形态的中流砥柱。其主要表现:

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始终未变。各大群体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都有较高认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及理论成果的影响力都予以认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支持达到74%,表明各群体对党的理论创新是大力支持的。

二是集体主义精神、公平思想始终未变。各大群体对共同富裕、公平、奉献的重要性都比较重视,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共同富裕、公平正义、雷锋精神等价值的认同度分别达到了33%、69%和79%(包括中学生)。在访谈中,绝大多数农民对时代的社会公平很怀念,但同时也表示不愿再回到那个贫困的年代。

三是对改革开放的肯定始终未变。在调查中发现,尽管半数以上的人对本单位和本地区的具体改革评价不高,但对30年改革开放的大局都给予肯定。如54%的被调查农民认为改革开放在总体上是成功的,弱势群体中认为改革开放总体成功的人也达到44%。

四是对共产党的信任和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始终未变。在回答“假如现在通过全民选举来决定谁来执政,您认为共产党能执政吗”这一问题时,有53%的人认为共产党一定能执政。

第三,思想领域多元多样多变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在社会变革中的利益得失。

调查显示,人们的思想意识与他们在社会中的经济地位密切相关。在当今思想领域发生的多元多样多变状况中,尽管表现形式不同,但根本原因与各群体在社会变革中的地位和利益的变化密切相关。如各大群体的主流都认为公平与效率必须兼顾,大部分群体还认为公平应该优先于效率,弱势群体中的这种吁求则达到了73%,而新兴群体和企业家群体却有较多的人认为效率应该优先于公平。从对主流思想态度的变化看,改革开放初期,知识分子群体对主流意识形态持怀疑和否定态度的比例高于农民群体。但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随着对世情、国情和社会发展规律的进一步认识和把握,随着自身社会地位的提高和利益的实现,知识分子群体对主流意识的支持程度不断提高。而农民群体由于在改革中受益减少、受到的不公正待遇较多,因而对主流意识形态的逆反心理严重。如他们虽对国外思潮并不很了解,但反而对国外思潮比较推崇,在回答当“您了解或熟悉的国外思潮与党中央的宣传相矛盾”时,农民群体中有44%的人“认为国外的思潮正确”,比知识分子群体对同一问题的回答竟高出了30个百分点。由于身处不同的境遇,各群体对未来发展的前景也表示了不同的忧虑。公务员群体主要是忧虑环境被破坏,弱势群体和农民群体主要担忧社会的两极分化,知识分子群体和新兴社会群体主要是担忧腐败不能被根治。

三、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主流、主体地位,引领当代多元多样多变的思想潮流

第一,必须加强理论创新、改进工作方式、丰富宣传形式,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的主流、主导、主体地位。

一是在内容上,要增强马克思主义的活力,巩固其主导地位。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教育人民,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力”、“整合力”、“吸引力”,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尤其要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力度,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提炼,以简明、准确、科学的内涵增强对社会各群体的说服力和引导力。

二是在方式上,增强各种媒体特别是新型媒体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在传统媒体中,虽然我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在内容、形式和方法上都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总体上仍值得肯定。而相对来说,各类新型媒体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确立则存在较大的差距。现在,各类社会群体中都有相当数量的人群关注网络(这是当前新型媒体发展最迅速的部分),因此,在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型媒体中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建设极为重要。应该大力加强新兴媒体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面向网民、释疑解惑,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和互动。

三是在形式上,要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载体的多样性,以形式活泼、生动多样、平易近人的形式来吸引人、感染人、教育人、凝聚人。调查中,不少人反映对主流意识形态反感的不是其内容,而是其古板的形式、说教的面孔。

第二,先进引领,包容多样,坚持在权益调整中解决不断出现的思想问题。

一是要加强对各种社会思潮的研究,包括对各种西方思潮、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及宗教的研究。特别是要把理论研究与对社会现实矛盾的研究结合起来,通过举办各种专题讲座、学术研讨和理论争鸣活动,对大众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宣传,使民众对主流意识的信仰建立在对各种社会思潮的深刻了解和理性分析的基础上。

二是在我们的主流舆论上,要逐步形成充分理解和尊重不同社会群体的思想观念和价值选择的氛围。加强对社会思想矛盾的研究和引导,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进思想共识,从多样的社会思潮相互激荡中汲取养分,让差异的个性在思想交流中提高认识。

三是要将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特别是要把解决现实问题放在第一位。调查中发现,对人们思想影响最大的是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其次才是缺乏教育的问题。

第三,改进思想理论建设、思想阵地建设的方式方法。

一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体系建设。着眼于世界变化,立足于新的实践和课题,研究和回答人们普遍关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特别要注重增强研究的科学性和人文性。

二是注重理论创新。调查中发现,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得到人民认同的根本原因。只有立足于中国现代化的实践,不断解决面临的现实问题,推进理论创新,才能获得广大民众的不断支持。

三是注重改善思想阵地建设的方式方法。在进一步发挥电视、报刊、广播等传统媒体作用的同时,加强网络媒体作用的开发。尊重网络的开放性、民主性特点,既要弘扬主旋律,组织更多的官员和学者关注网络,参与网络社区的讨论;又要尊重多样性,注重与网民在平等的沟通、交流中把握变动的未来。

四是针对各个不同群体的特点,运用适当的方式方法来建设相应的思想阵地。如对知识分子群体,要通过高志趣、高格调、深道理的理想、使命、信念、道德、理智和审美观来影响他们;对中学生群体,要考虑当今社会的信息化和开放性,注重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讨论,运用活泼的形式和语言来启迪他们;对于农民群体,尤其是在农村,仍须注意发挥传统的宣传方式和阵地的作用。

五是关注宗教问题。必须加大对宗教阵地的建设,加强对宗教组织的管理,尊重、引导和规范其发展。适当宣传和普及宗教知识,消除其神秘感和恐惧感,运用宗教教义的劝善抑恶、倡导平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理念,发挥宗教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第四,注重社会范导群体作用的发挥,特别要加强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建设。

一是发挥知识分子作为社会思想引领者的作用。运用多种形式加强对知识分子的思想理论教育,尤其要引导他们将理论学习与深入改革开放前沿实际的调研结合起来,让他们在生动具体的实践中感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力量。同时,创造宽松的条件,加大对各种思潮的研究力度,让知识分子在比较鉴别中进一步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这对社会思潮的引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加强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建设。各大群体对腐败治理的信心不足,表明领导干部的行为已成为社会思想和行为好坏的责任主体。因此,应加大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力度,通过扩大民主的方法实现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增强干部队伍的生机和活力。在干部队伍管理中,要将对领导干部的道德考核放在第一位,并且具体化、公开化、制度化,真正建立一支清廉高效的干部队伍,为主流意识形态提供坚实的支撑主体。

第五,将制度建设、党的建设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结合起来。

社会主义制度的合法性、党的领导地位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是紧密结合并有机统一的,其实质就是制度文化与价值文化的一致性问题。

在各项制度建设中,要突出加大政治体制改革的力度。当前,加强制度与政策的科学性、制度价值的人民性建设,通过制度安排来保证以人为本、公平正义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实现,显得尤为重要。只有使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够在一个公平正义的制度框架内共建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社会主义制度的合法性和合道德性才能直接影响人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信仰。只有从制度上解决关乎各群体切身利益的一系列民生问题,才能增强社会主义对他们的吸引力。

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人们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信仰,与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紧密联系在一起。当前,各大群体中都有部分成员在党的执政地位、利益代表、先锋模范作用、干部制度、党风建设等问题上心存疑虑,这就突显出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

(本文采用了南京大学姚润皋教授、杭州师范大学赵志毅教授的部分研究数据,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

[1]选编组中国共产程汇编[G]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俞可平民主与陀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

[4]中共中央党校校务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G]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

[5]许耀桐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的发展[J]新视野,2008(6):13

[6]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6-12-01(1)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2

上一篇:建设生态文明 实现科学发展 下一篇:略论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内涵的双重价值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