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当前强势群体排行榜

时间:2022-04-25 12:37:54

摘 要 2007年,《广州构建和谐社会的利益均衡机制研究》报告划分了社会的五类强势群体,包括官员、垄断企业、股市大鳄、稀缺资源占有者、媒体、网友等。但排行榜没有清晰地说明到底哪些是真正的强势群体,仅以行业划分不科学,也没有包含群体内部的差异和分化。客观上来讲,社会中的强势群体是存在的,但强势群体的存在对社会有何影响,群体间关系如何运作,如何看待强势群体,并在深化体制改革中借用强势群体之力,这是本文所探讨的内容。

关键词 强势群体 弱势群体 资源

一、群体与群体间的关系

1、强势群体与强势群体之间的结合

强势群体往往会以非制度化渠道强强联合,以支配更多更广的资源,垄断社会资源。非制度化生存是指,人们所赖以生存在制度化环境缺少稳定性,在遭遇某种需要解决的问题或情况时,不是依据明确而稳定的制度安排来解决,而是不断寻找制度中存在的缝隙,与制度博弈。

寻租是官员这个强势群体获得非生产效益的常见手段,政府运用行政权力对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和管制,妨碍市场竞争的作用,创造少数特权者取得超额收入的机会。合法的寻租形式,如企业可以向政府争取优惠待遇,利用特殊政策维护自身的垄断地位;还有非法寻租,如行贿受贿、偷税漏税、走私贩私等。政府要发展本地区经济就要招商引资,引入适合本地区的发展势头好的一些企业。但政府在招商引资中往往可能由于与某企业的老总有私交,则不管它是不是适合本区经济发展就让他入驻。甚至,对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以此为条件,获得投资商给的好处,使双方达到“共赢”,实际上不管强势群体划分为几类,他们之间因为利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它们其实都在一个阵营那里结成联盟――官员阶层。其他集团或者和这个群体的利益共沾,或者争取让这个群体成为其利益代言人,这就织成了一张巨型的利益网。

2、强势群体对强势群体的相互制约

在私人企业家的交际圈中,官员排第一。他们以一定的代价换取官员运用行政权力为之进行经济庇护。在某些地方,官员与企业主之间形成庇护与被庇护,实质上在当下权力缺位的社会中,特别在庇护关系盛行的社会里,庇护关系往往就成为腐败。双方或多方在投资与收益原则下形成的关系就像渔网,各方力量的集结就可以使网疏而不漏,也相互制约。

二、如何看待强势群体

1、强势群体的贡献

“存在即合理”,强势群体也利用其丰富资源为社会发展做出了很大努力,不能一味批判和标签化,要辩证的看待强势群体。在《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中,国家及社会管理阶层是排名第一的强势群体,他们往往是处于社会上层的高层领导干部、大企业经理人员、大私营企业主、最高等级的学者专家等。他们是社会精英阶层,是社会的掌舵者,他们用自己的智慧使国家、社会正常运转,维护了国家和社会的正常秩序,而这不是普通大众可以随便替代的。

拥有文化资源的专业技术人员阶层也不可替代,他们带来了中国军事技术、国防技术、其他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提升国际地位,这是不可估量的贡献。

另外就是经济大鳄,如财富让人嫉妒的李嘉诚、宗庆后等,他们对国家的税收贡献巨大,解决了部分就业人口,他们所做的慈善事业也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这都有利于提升国家的经济实力以及国际行形象。

2、公众:减少仇富心理,客观公正看待问题

网络上频现“富二代”的负面新闻,郭美美炫富、李天一打人等等,遭到了很多网友的唾弃。其实这不仅仅是因为富二代的行为败坏,还在于社会中绝大部分底层人对富人有很强的仇视心理:认为富人抢走了社会财富、霸占了社会资源等。在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存在冲突时,人们会不加思考就断定是强势群体欺人太盛,蛮横无理。富人犯错时得罪的不仅仅是直接受害者,还有整个社会。而当有报道富人做一些善事的时候,群众往往觉得不可信,他们觉得是炫富。曾被国务院总理称为“有良知、有感情、心系灾区的企业家”,当选全国抗震救灾模范,被称为“中国首善”的陈光标在抵制日货中的行动并不仅仅是炫富,而是一种民族情感或是民族忠诚。所以要客观公正的看待问题,对“谁对谁错”要有公正的价值判断标准,而不是仇视和意气用事。

3、媒体:客观公正的报道

媒体越来越成为主导公众话语内容的关键,在西方被称为“第四种权利”,媒体要具有公共责任,在采集新闻资料的时候注重新闻价值和新闻伦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媒体往往会更加关注富人,特别是他们的私生活,使大多数富人特别是富二代留给群众的印象就是不可亲近的无伦理道德的社会败类,事实上也不全是这样。类似宗庆后女儿宗馥莉就成为了一名干练的企业家,成为了优秀的社会高层,而不是富二代中的败家子。

三、强势群体存在的原因

1、现代政治价值体系没有构建

2005 年2 月19 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关于“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的专题研讨班上,阐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和要求,他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第一次把公平、正义这一政治价值问题写进党中央的文件中。中国长期受到传统的政治价值体系影响,如安定、统一、秩序、服从、以整体利益为重等,中国人往往服从统治者的权威,为了集体利益放弃自己的权利,对国家事务不闻不问,在强制要求下履行义务,但是往往忽略权利,所以也缺乏政治参与的制度规范。传统政治价值的影响使中国建立现在政治价值体系具有一定困难。但是就是因为缺乏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政治价值体系,很多人没有现在价值理念。市场经济中才会出现不平等和不公正的现象,影响社会和谐。

2、市场经济不够彻底

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换还不彻底,有的行业利用了传统的资源优势,垄断地位带来的天生竞争优势。另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两种经济并非完全地等价转换,中间可能出现一些结构性的空隙与漏洞,使某些人违规操作,出现暴发户、等,还有权力寻租、权力出租、权钱交易等。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发展,市场被拥有特权的人们操纵,游戏规则发生扭曲,从而使具有平等化效应的市场机制成为造就社会不平等的因素。若用金字塔来划分市场,顶尖是通信、石油等垄断行业,中间是大型企业,而最多的分布最广的是小商贩,市场关系断裂、分化出三个团体。越是往金字塔顶,市场越来越垄断,进入或退出都存在较大困难,而越是往下,市场越趋于完全竞争市场,进出非常容易,但是在最底层的小商贩,赚的钱往往也是最少的,这些小商贩就是弱势群体。就是因为市场经济不够彻底和完善,导致出现市场经济的分化。

3、社会流动性弱

美国人很乐观,社会资源被少数富豪占据后他们并不悲观,反而认为这是富人们应得的。他们的乐观来自于社会阶层间的流动性,他们相信拥有平等的机会进入上层社会。中国就不一样,阶层固化成为越来越严重的现象。改革开放初期,社会结构的转型以社会分化为特征表现出来,各种社会阶层不断产生,知识分子、制造工人、农民工等。社会不断发展,社会分工不断细化,社会分层也越来越细。但是碎片化的社会又开始往一起聚集,最终形成了“以占有大量资源为特征的强势群体和拥有大量人口为特征的弱势群体”。强势群体掌握的社会资源丰富,表达和追求自己利益的能力超强,而弱势群体则相反。直至现在,绝大部分的农村人改变自己命运的主要方式成了“读书”,这是农村孩子上学的最大动力。但国家取消“包分配”政策后,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性更差了,很多农村孩子毕业后依然找不到工作,沦为 “蚁族”。社会间流动性差,阶层固化,强的更强,弱的更弱。

4、在资源分配中占据主动权

强势群体通过各种方式占据或可以支配很多社会资源。如水价、石油价,听证会被讽刺为“听涨会”;有些官员假公济私、,经济实业家掌握经济资源甚至政策资源,很多资源都被强势群体占有,其他群体无法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资源占有量越多,凭借这些资源赚取的利润越丰厚,而平民百姓掌握的资源越少,他们能凭借换取利润的除了小额积蓄外就是劳动力。“以钱赚钱”总是比“以劳动力赚钱”轻松得多,获得的利润丰厚得多。这就会产生马太效应:富人越富,穷人越穷,社会分化程度越来越严重。

四、未来走向

1、充分利用强势群体资源

强势群体往往占据很多社会资源,而国家应该充分利用这部分人的资源,为国家创造更多的利益,为中国的伟大复兴贡献更多的力量。中国经济要往纵深发展,就要在深化改革时充分有效吸纳强势群体参与配合改革。要搞政治改革,更要吸纳他们进入制度体系,为政治的民主化、政治法治化和政治文明化做出让步和努力。

2、国家干预市场经济

国家干预市场经济存在合理性。在市场经济发展不完善的今天,不仅仅要发挥“看不见的手”的作用,还要发挥政府“看得见的手”的作用,调控宏观经济,调节高收入者,扩充低收入者,提高低收入者,平衡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创造和谐的社会。

3、建立健全制度与机制的保障

肯尼迪曾说:“强者是正义的,弱者是安全的,而和平将得到维护。”对我们来说,应当让“强者公正,弱者有所保障”,这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底线,但问题是,强者不是生来就公正的,与其期待他们学会公正行事,不如尽快建立健全的、反对社会排斥的机制,形成“惜贫、怜贫、爱贫”的慈善社会风尚,保障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渠道畅通无阻,建立保护和支持社会弱势群体的社会利益均衡机制,在这种体制机制束缚下,强势利益集团才能在道德自律、制度他律和舆论监督的互动过程中逐步走向公正,承担起他们的社会责任。

4、开发强势群体的良知

由于现在价值体系没有建立,强势群体为追求部门利益或者自我私立不择手段,不惜损害群体利益,他们以个人利益为主导,缺乏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所以要宣扬强势群体的先进性事迹,激发其他强势群体的社会良心和社会责任感,多为社会出一份力,多担负一些社会责任,为国家解忧愁。

参考文献:

[1]孙立平.失衡:断裂社会的运作逻辑[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孙立平.博弈:断裂社会的利益冲突与和谐[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4]李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价值[J].攀登,2005(6).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一篇:增强计算教学的趣味性 下一篇:“收运体系”能否成为“治本”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