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人员的职业危害与防护措施

时间:2022-05-30 10:44:48

医护人员的职业危害与防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R14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442-02

【摘要】:由于医疗工作的特殊性,其职业危害广泛地存在于日常医疗工作中,如放射线、紫外线、化学消毒荆、电磁波、铅污染等都可以随时随地损害着医务人员的健康。了解职业危害,正视工作中潜在的危险,能提高对自身职业的防护意识。从而采取积极效的防护措施,可避免或减少遭受疾病的侵袭。

【关键词】 医护人员;职业危害;防护措施

由于医疗工作的特殊性,其职业危害广泛地存在于日常医疗工作中,如放射线、紫外线、化学消毒荆、电磁波、铅污染等都可以随时随地损害着医务人员的健康。了解职业危害,正视工作中潜在的危险,能提高对自身职业的防护意识。从而采取积极效的防护措施,可避免或减少遭受疾病的侵袭。因此,加强防护意识,并采取切实有效的防护措施来保护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显得越来越重要。

1. 危害的类型

1.1 化学消毒剂的危害 各种化学消毒剂如甲醛、戊二醛、过氧乙酸、环氧乙烷、碘、含氯消毒剂等的广泛应用可造成空气污染,对人的皮肤、呼吸道、消化道、神经系统等都有损害,可导致过敏性皮炎、结膜炎、鼻炎、气管炎、变态反应甚至损害肝、肾及造血系统。长期暴露于微量麻醉废气的污染环境,有引起自发性流产、胎儿畸变和生育力降低的可能。

1.2 物理性危害 高科技的医疗仪器如CT,核磁共振、激光、放射性核素等广泛应用虽提高了对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但医务人员长期接触如防护不当引起蓄积可抑制骨髓造血、使白细胞减少、甚至致畸或致癌;臭氧的强氧化性对眼睛私膜和肺组织都具有很强的刺激性,能破坏肺表面的活性物质引起肺水肿和哮喘;医院的空调、各种机器设备的运行及报警声、病人的、电话铃声、物品及仪器的搬动声、人们的谈话声等噪声对人体的听觉系统有明显损害可导致听力下降;乳胶、橡胶制品及其滑石粉等经皮肤接触、呼吸道吸人、日积月累反复长期刺激可引起皮疹、麻疹、痰痒、哮喘等;洗衣房、供应科的高温、湿热环境导致人们体力消耗;医院使用的过氧乙酸、环氧乙烷、酒精等属于易燃易爆的液体或气体使用不当可导致烧伤、灼伤等;锐器损伤是物理性危害的一种常见损伤。在医院工作的医生、护士、实验室人员和清洁工都是创伤的高危人群,年创伤率为1%-2%、创伤后的感染率高达3%。

1.3 生物因素性危害 肝炎、结核、出血热等传染病科的医务人员不小心感染后,细菌、病毒、真菌检验室医务人员不知不觉中感染等。有报道,在2003年SARS流行期间,医务人员数百人染病,竞高达总人数的17.66%,在各行业中居首位,现医务人员的生物因素职业危害也不容忽视。

1.4 运动功能性危害 医务人员在工作中移动或搬动病人或其他医疗用品时,如搬动姿势不正确,常使他们的脊柱损伤,另外有些医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必须保持某种姿势,时间过长也易造成脊柱损伤。

1.5 心理及工作压力 医务人员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在职业活动中受到职业紧张的影响。医院护理人员以女性为主,其生理特点如经期、孕期、哺乳期、以及家庭重担、工作繁重、身体疲劳,加上每天面对各种疾病、意外伤害(交通事故、自杀、他杀及暴力事件等)以及死亡,这些特殊情况和紧张情绪影响她们的精神状态,如得不到释放很容易出现心理方面的疾患。倒班不仅对医务人员正常生物节律有所影响,而且可导致睡眠和饮食习惯改变,影响其工作情绪与工作效率。

2. 各种危害的防护对策

2.1 实行标准预防 标准预防适用于与所有病人接触时的措施,其内容包括:① 接触感染物品后立即洗手;进行各项操作前后均应洗手,洗手时特别注意指尖、指缝、指关节等处。②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赫膜和污染物品时戴手套,脱手套后立即洗手。体液等体内物质飞散污染到医务人员的眼、鼻、口中时应使用防护口罩、眼罩等。

③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处理针头时不要太匆忙,手持针头或锐器时不要让锐器面对着他人,以免刺伤他人。④使用后的围裙、隔离衣应立即脱去并进行洗手;一旦被血液污染就不能长时间穿着,被感染性物质污染的被服应先选择化学消毒剂浸泡或高压灭菌后用洗衣机洗,否则被服应煮沸处理。

2.2 化疗药物防护原则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与化疗药物接触,有条件的医院对化疗药物应实行集中化管理、配备生物安全柜并严格按照配药操作规程执行,即配药前洗手穿防护衣,佩戴一次性口罩、帽子、聚氯乙烯手套,操作台面应覆盖一次性防护垫,操作时尽可能避免药液溢出防止污染、安瓶划伤皮肤;稀释及抽取药液时,应排除瓶内压力以防针栓脱出造成的污染。护士必须戴一次性口罩、帽子、手套等个人防护后方可处理污染区;处理时严格按照化疗药物污染处理程序进行。

2.3 物理性伤害的防护 定期监测空气中的臭氧浓度。重视麻醉气体的排放,建立良好的排放系统,使用密闭性良好的麻醉机,防止泄露。使用电刀时要及时吸尽烟雾,定期开窗换气,加强手术室空气流通。对于噪声的防护,各科室应加强管理、保持工作环境安静,不许在工作场所嬉戏打闹,严格限制闲杂人员进人工作环境;定期对各种仪器、设备进行检查、检修。保证医务人员的合理配置,避免在过度疲劳操作下发生事故及意外。

2.4 正确掌握消毒剂的使用 合理使用化学消毒剂,缩小其使用范围。根据消毒剂作用水平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消毒剂,防止滥用消毒剂造成环境污染。如配制化学消毒剂时要仔细,不要将药液外溢,戴眼罩和乳胶手套,以免引起接触性皮炎;刺激性强、易挥发的消毒剂,应加盖保存,注意通风换气,降低空气中的浓度,减少对呼吸道刺激。

2.5 加强医学职业安全教育 医院管理者应高度重视,把职业安全教育放在重要位置,作为上岗培训和在职教育的重要内容,增强自我防护意识,改变其不安全行为,教育如何避免针刺伤?针刺伤后如何处理?制定规范的操作流程,进行各种诊疗、护理操作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执行;教育医务人员持正确的移动或搬动病人及重物的姿势,避免脊柱损伤;开展必要的心理咨询,使医务人员有倾诉的地方,以缓解心理压力。

综上所述,通过对职业危害的剖析,所有医疗从业人员均应充分认识到职业危害的严重性,高度重视职业防护,从预防抓起,通过防护知识的学习,安全规范的操作,保护自身健康,将职业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

参考文献

[1] 袁曼萍.急诊科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因素与防护对策[J].中外健康文摘, 2011,8(10):290-291

[2] 刘晓惠.供应室工作人员的职业危害与自我防护探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4):759

上一篇:东风本田:以足球为企业文化 下一篇:健力宝青年队“感恩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