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工科院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植物类课程的改革探索

时间:2022-05-29 05:40:30

高职工科院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植物类课程的改革探索

摘要:指出了高职工科类院校由于其植物学科基础薄弱,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在园林植物类课程的设置上与农林院校有所不同,在分析工科类院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植物类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基础上,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改革等方面,提出了高职工科院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植物类课程改革的方向及基本思路。

关键词:高职工科院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植物类课程

1 引言

城市园林建设作为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市政公用事业和城市环境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园林产业在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各高校的风景园林专业也蓬勃发展,百花齐放。园林是一门跨众多学科的专业,包括以植物及其应用为主要内容的自然科学、以园林工程施工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工程技术类学科、以规划设计为主要内容的艺术类学科。正因为园林类专业涵盖的范围广泛,开设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校也众多,大致可以分为4类:农林院校、工科类院校、艺术类院校和综合院校,各院校因性质不同、办学背景和学科基础的不同,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上各有侧重,高职工科院校开设的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更偏重园林工程施工和园林建筑等相关内容,其专业核心能力是园林施工技术与管理。作为高职园林类专业三类核心课程之一的园林植物类课程的设置,要根据院校的实际情况,既要满足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植物及其应用的知识结构要求,又不能占用过多的课时和资源,因此要对植物类课程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革,在一定的课时范围内合理安排园林植物类课程、园林工程类课程、园林设计类课程这三大类核心课程。

2 高职工科院校园林专业植物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植物类课程体系不严谨、课程之间衔接不紧密。高职园林专业完整的植物类课程体系应包括植物生理学、生态学、分类学基础,观赏植物识别,园林植物生产繁育技术,园林植物栽培技术,园林植绿地养护管理技术,园林植物造景设计,园林植物应用等。对于高职工科类院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来说,在植物学科基础薄弱、课时数有限、师资力量有限、实训条件有限等条件的限制下,要想开设体系完整的植物类课程不切实际,因此很多院校根据自身情况,有选择地开设一部分课程,使得植物类课程体系不够完整严谨,课程之间衔接不够紧密。

(2)植物类课程内容交叉重复严重。园林植物类课程体系里有部分课程内容存在严重重复和交叉,比如《观赏植物学基础》、《园林树木学》、《花卉学》、《草坪学》等四门课,里面都会涉及到植物识别分类,不同老师在讲授这些课程时经常出现重复讲授或漏讲现象;《园林苗圃学》、《园林树木栽植与养护》、《花卉栽培与生产》等三门课,都有植物生产繁育技术的内容;《园林树木栽植与养护》、《绿地养护管理》、《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都包含有植物养护管理的内容,由此可见,园林专业植物类课程内容交叉重复严重,不仅让学生对植物课程重难点产生困惑,也浪费了课时和师资。

(3)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园林植物类部分课程内容偏重微观,强调理论知识,如在《观赏植物学基础》、《园林树木学》、《花卉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使用植物学的专业术语来讲解树木的形态特征、观赏特性及生物学特性等,导致学生只记住了植物的细微特点,对植物整体把握不够,以至于某种植物换个地方,学生就不认识了。另外由于班级人数过多或是课时限制,栽培与养护课程大多也只能在教室里学习,教学上过分强调栽培养护理论,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很少,教学效果不理想。

(4)高职工科类院校植物实训基地建设滞后。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对实践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高职工科类院校本身植物学科基础就薄弱,植物类课程相关实验室如植物生理实验室、植物病理实验室、植物标本实验室等不完善,有的院校可能多个专业合用一个实验室,有的院校根本就没设置这些实验室,至于苗圃基地、温室大棚、盆景基地等实训场地更是设备陈旧、工具短缺、管理粗放。除此以外,院校将大部分资金投入到园林工程类和设计类课程的实训基地建设上,对植物类的基地建设投入过少也是造成实训基地建设滞后的原因。

3 高职工科院校园林植物类课程改革实践

针对上述高职工科院校园林植物类课程存在的问题,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本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近年来对园林植物类课程做了一些改革探索。

3.1 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植物类课程设置

本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自开办以来,植物类课程经过多次整合和调整。以2008级教学计划为例,园林植物类课程设置。

在后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反映园林植物及其应用类课程课时过多、课程之间存在很多的交叉和重复,应该对其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革,以理顺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笔者对2012级教学计划中的植物类课程做了修改,如把园林树木学、花卉学和草坪学的认知部分合并为观赏植物学,把园林树木栽培养护、花卉栽培与生产、草坪建植与养护的栽培管理部分及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合并为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等,具体课程设置。

新的课程设置改革,解决了课程内容的重复和交叉问题,使园林专业的整个课程体系更加完善,师资得到高效利用。但植物类课程删减过多,使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能力缺乏延伸,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课时数有限,很难再增设新的课程或大幅增加课程内容,因此,可以将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园林苗圃学,商品花卉、园林植物与环境作为选修课程设置,以使园林植物类课程体系完善,衔接合理。

3.2 植物类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本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在植物类课程的改革探索中,除了合理设置植物类课程,更进一步优化了课程内容。以《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为例,该课程是由四门课程整合而成,由整合之前的《园林树木栽植养护》、《园林花卉栽培生产》、《草坪建植与养护》、《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四门课组成,整合后的课时总共为144课时(不含1周实习课时)。该课程根据实际工作任务需求为驱动选取教学内容,确定为3个教学模块:模块一,园林植物生产技术(48学时),模块二,园林植物栽培技术(52学时),模块三,园林植物养护管理技术(44学时),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按照园林植物生长养护的季节性和先后顺序序化课程内容,按照园林植物生长养护的季节性和校内绿化生产养护任务来安排教学内容,授课时间安排为一整年,正好适合园林植物生长养护的季节性。学生通过该课程掌握的植物生产、植物种植施工、绿化养护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对从事相关岗位群的工作有很强的适用性,并为学生将来在园林、林业、园艺等相关行业内的职业拓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3.3 植物类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本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摸索出一套教学方法,取得较好的效果。如《观赏植物学》课程教学中,带领学生去公园广场实地参观认识植物、指导学生为校园植物挂牌、组织学生参加植物知识竞赛等。在《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课程教学中采用项目训练法,结合岗位职业能力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依据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化教学理念,根据园林生产实践的实际工作流程,将课程设计为 25个学习性工作任务,让学生学做结合,与生产实际和生产季节紧密结合。现场教学法则是以课堂讲授和现场示范相结合,当场考核嫁接、扦插苗繁殖技术、起苗包扎等,或后期检查苗木移栽成活率、扦插苗成活率、播种苗质量等。

3.4 植物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

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植物类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认识实习、教学实习、专业技能训练、生产实习、毕业顶岗实习等。为了能更有效地开展教学,笔者已经编著了《园林植物实习手册》,对学生掌握植物材料的种类、内容作出明确的量化规定。本校新老校区有种类丰富的园林植物,这是学生认识园林植物的最佳场所,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利用校园条件完成对园林植物的识别工作。本校还主动与苗木、花卉企业联系,建立实习基地,让学生了解市场上的苗木、花卉供应情况,并参与苗木和花卉的培育、种植、管理等生产活动,学会使用各种设施设备。在植物栽培与绿地养护管理教学过程中教师或企业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教学,安排学生参与校园绿化,亲自开展园林植物的养护和管理工作。

4 结语

实践证明,通过对园林植物类课程的整合与改革完善课程体系,改革课程教学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改革实践教学环节,可使得工科类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植物类课程的设置逐步得到完善,教学方法得到提升,最终实现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包 志,邵 锋.风景园林专业园林植物类课程教学的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12(3):58~60.

[2] 汪诗德.高职园林植物类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文汇,2011(2):166~167.

[3] 费 芳,李永红.高职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探析[J].职教论坛,2009(9):39~41.

[4] 张国君,王子华.园林专业植物类实践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J].安徽农业科技,2012,40(8):5076~5078.

[5] 刘龙昌.园林专业植物与植物应用类课程设置的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10(1):72~74.2013年3月

上一篇:切分果蔬的贮藏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下一篇:浅谈扬州市低碳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