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系统理论与微变化研究法在二语习得中的应用

时间:2022-05-29 05:06:59

动态系统理论与微变化研究法在二语习得中的应用

摘要:动态系统理论是国外应用语言学界新近兴起的理论流派。本文在介绍动态系统理论基本概念和主要观点的基础上,分析了开展动态系统理论研究所需研究方法的主要特点,指出微变化研究法注重考察正在发生的变化,符合动态系统理论所倡导的理念,是适合进行动态系统理论研究的重要研究方法。微变化研究法在开展动态系统理论研究时具有独特的优势,为揭示语言习得的动态复杂过程提供了全新的观察视角,在应用语言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动态系统理论;微变化研究法;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H0-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3)04-0163-007

动态系统理论(Dynamic Systems Theory)代表了应用语言学界的最新发展动态。该理论认为第二语言学习是基于使用的学习,这种学习不是一个线性过程,而充满各种变异性。动态系统在理念上不同于传统二语习得理论对于第二语言发展的阐述,因此在方法论的使用上也需要有别于以往常用的研究方法。微变化研究法强调通过高密度收集语料的方法,直接观察正在发生的变化,符合动态系统理论的基本理念。

微变化研究法(microgenetic method)是一种新兴的研究方法,源于认知心理学领域,通过描画人类认知发展的轨迹,揭示发展的机制及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变异性。相比较于传统的横向研究法和纵向研究法,微变化研究法具有直接、全面、灵活等优势。迄今为止,国际上已有多种权威杂志发表了与微变化研究法相关的论文。但是,国内使用该研究方法所作的研究较少,对于该方法的了解也非常有限。

本文通过分析运用微变化研究法开展基于动态系统理论研究的优势,说明该方法能够揭示语言习得的动态发展过程,可以为动态系统理论研究提供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方法论。

一、动态系统理论及其方法论的特点

1.动态系统理论的主要特征:非线性与变异性

进入21世纪,强调人类语言能力具有复杂性、动态性和变异性的趋势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显得非常明显。动态系统理论明确指出语言系统就是一个典型的动态系统,具有动态系统的所有特性。根据该理论,语言系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变化具有持续性。语言系统由各种相关联的变量组成,这些变量会随着语言的使用和语境的变化产生相应变化。变化最基本的特征就是非线性。[1][2]

Larsen-Freeman曾经总结过语言系统作为一种动态系统所具备的特征。她认为,语言系统是动态的,二语学习者的内在语法处于不停变化之中,根本不存在所谓的目标语。因为目标一直处在运动变化中,所以语言习得没有任何终点。[3]151

语言系统是复杂的,它包括句法、语音、词汇等多个子系统,这些子系统互相作用、互相影响。语言系统的复杂性还体现在语言习得受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年龄、性别、学能、动机、学习策略等诸多因素决定了语言习得的成功与否。没有一个因素能够单独决定语言习得,但是它们互相影响的作用可以产生巨大影响。

语言系统的发展是非线性的,有时无法预料,甚至是混乱的。学习者不是简单地学完一样再去学另一样。即使学再简单的东西,学习过程也不是单纯的直线。中间有顶峰、有低谷,有前进、有倒退。一个典型例子应该是英语规则和不规则动词过去时习得过程的U型曲线。一开始学习动词过去时的时候,学习者的动词过去时使用正确率比较高,但是随着学习的继续,正确率反而下降,出现过度概括等错误。经过阵痛和低谷,最后正确率有了明显上升,并且稳定在一个较高水平上,说明学习者真正习得了过去时的准确用法。

语言发展也具有变异性,不仅个体差异无所不在,而且同一个体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况下也会表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根据动态系统理论,变异不受外部世界影响,不由外在力量解释,而是系统本身具有的内在的重要特点。没有变异就没有发展,变异的程度可以揭示真正的发展过程。

2. 基于动态系统理论的研究方法特质

Larsen-Freeman & Cameron曾经指出,从动态系统理论角度开展研究需要遵循八个方法论原则。主要包括:将语境纳入考察范围;崇尚复杂性,避免简约论;注重动态过程,突出自组织、反应、浮现等概念;考察双向因果关系,而非简单的单向因果关系;摒弃二元区分,提倡互适应、软集合;分析多种变量;建立不同时间点之间联系,重视历时研究;变异性占中心地位。[4]206

基于八项原则,Larsen-Freeman & Cameron提出了进行动态系统理论研究的几种研究方法,包括人种学、动态的形成性实验和行动研究、纵向时间研究法、微变化研究法、电脑建模、大脑成像等。这些研究方法弥补静态研究的缺陷,突出动态考察的特点。微变化研究法就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4]208

动态系统理论主张语言发展具有动态性、复杂性和变异性等特点。既然语言发展是动态的,那么研究动态语言的方法也应该是动态的。微变化研究法不同于传统研究法,通过高频的数据采集和密集的观察频率捕捉正在发生的变化,重视个体差异和语言发展的变异性,强调语言能力变化的复杂性和不可预知性,和动态系统理论阐述的变化的特质完全吻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微变化研究法体现了新兴理论视角下的新型方法论模式,突出了动态系统理论的精髓,为在该理论框架下进行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研究方法。遗憾的是,关于动态系统理论方法论的运用目前还仅限于讨论阶段,真正使用微变化方法进行的动态系统研究寥寥无几。而另一方面,利用微变化方法开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认知科学、心理学等领域,正逐步扩展到应用语言学和二语习得领域,研究人员对其了解程度还远远不够,更谈不上有效的使用。

目前,微变化研究法在二语习得领域开始引起关注。这种对方法论的重新认识其实和理论上的发展息息相关。进入21世纪,二语习得研究开始经历重大转变,乔姆斯基的“语言先天论”逐渐淡出,基于使用的语言习得理论(usage-based theories)给二语习得领域造成了巨大影响 [1][5][6][7]。这些基于使用的语言习得理论强调语言习得的关键在于在语言表征之间建立形式和功能之间的匹配和联系,而联系的加强主要靠语言的使用。学习语言和学习其他认知技能一样,是一种联想学习,其过程就是经常同时出现的语言要素之间的联系逐渐被加强的过程。[8]既然学习语言与掌握其他认知技能一样,用于研究认知能力的微变化方法理所当然也可以用来研究语言能力的发展。

动态系统理论将基于使用的二语习得理论更向前推进了一步,强调语言系统的多种成分在多个层面上相互联结,交互变化。变量间的复杂互动使得系统的行为和发展路径不可预测,系统初始的细微差别可能会随着系统的长期发展逐渐加大,个体会遵循不同的模式发展,最终导致个体和系统间的巨大差异。[9]理论的发展需要实证研究的支撑和研究方法的改进,而微变化研究法恰恰可以满足对于语言复杂性和动态性研究的需要。

二、微变化研究法与动态系统理论的结合

对二语习得研究的促进

1.微变化研究法在二语习得领域的应用

近年使用微变化研究法的研究项目中,传统关于认知能力的研究仍占主导地位,尤其是有关儿童认知能力发展的研究。此外,在应用语言学领域,运用微变化研究法的研究项目逐步出现。研究既包括社会语言学范畴、对语言学习者之间如何学习和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研究,也有属于语用学范畴、对语言学习者语用能力和技巧发展的研究,更有二语习得领域有关语言学习者掌握语言技能过程和特点的研究。

虽然微变化研究法开始向其他领域拓展,但是不可否认,使用微变化研究法的多数项目还是集中在对认知能力发展和变化的研究。绝大多数研究都以不同年龄段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从5至6岁幼儿[10][11]到10岁左右小学生[12][13]不等。研究涉及的认知能力也各不相同:有的注重儿童在解决算术计算问题时策略使用的发展[13][14],有的考察儿童完成矩阵填空游戏的能力[11],还有的研究儿童科学推理能力的发展和变化[10][12]。

此外,一些属于社会语言学范畴的应用研究以社会大环境为背景,主要探究语言学习者之间的交际和互动如何帮助语言学习。这些研究运用微变化研究法详细记录了学习者使用语言和各种学习策略,互相帮助,最终在目的语运用的某些方面取得进步和发展的过程。

de Guerrero & Villamil[15]研究了二语写作课堂中学生怎样互相合作并利用语言建架(scaffolding)来完成互改作文的任务。Platt & Brooks[16]的研究主要通过观察和分析二语学习者使用二语互相交流的语料,展示学习者在完成拼图游戏过程中参与语言学习任务的程度是如何变化的。Belz & Kinginger[17]运用微变化研究法从社会文化的角度考察了二语学习者语用能力的发展,记录了学习者的语用能力在远程网络合作教学的环境下发生的种种细微变化,最终成功接近本族语者。Kim & Hall[18]研究了互动阅读在二语语用能力发展中的作用,研究者详细勾画出研究对象在4个月时间里二语语用能力的发展过程,特别是在套语使用、自我修正、他人修正等方面比较明显的变化。McCafferty[19]探讨了手势在创造二语学习“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中的作用。研究以历时15周的详细语料,归纳、分析了手势对于语言学习的促进作用以及对于学习者和对话者之间建立良好关系、创造共同的心理和社会空间的极大帮助。

以上这些研究都使用微变化研究法详细地跟踪和记载发展变化的完整过程,运用定性分析的方法,把学习者在学习中交流、互动,共同或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整个过程完整记录下来,然后对数据进行仔细分析,揭示出学习过程中发生的种种变化以及变化的路径、速度、原因等等。

国内运用微变化方法完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于二语习得中频次作用的研究。频次作用是近年国际二语习得领域的研究热点。频次作用的研究强调重复练习对二语习得过程和结果的影响。通常在较短时间内(从几小时到几天到几星期),受试者被要求重复练习和完成某一项学习任务。通过高频记录和观察每一次重复所带来的学习变化,研究能够详实地描述语言的变化、发展轨迹,总结出变化、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并且发现引起这些变化的内在因素。

周丹丹[20][21]分析了练习频次,即重复练习的次数对口语故事复述的影响。周卫京[22]探究了不同输入模式与频次对口语产出的不同影响。谢迷[23]研究了频率作用对英语语音纠错的影响。这些研究发现,输入、输出频次对语言产出质量有较大影响,语言各个方面的变化模式各有不同,并不都是单纯的直线发展。发展变化过程中有前进,也有停滞,甚至后退,迂回曲折,纷繁复杂。

以上研究分属不同研究领域,它们的共同点是关注发展和变化,强调语言能力发展过程的复杂性和动态系统理论密切相关。这些研究没有明确表示归属动态系统理论研究,另外有一项研究却是直接在动态系统理论的框架下开展的,这就是Verspoor等人2008年的变异性研究[24]。该项研究采用个案分析法,记录了一名母语为荷兰语的英语专业学生在大学三年学习期间英语写作水平的进步。研究者观察了受试前后18篇作文在词汇和句子复杂性上的各种变化。研究发现,受试者的写作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是期间进步和退步交替进行,整个过程呈现出非线性的态势。总体而言,该学习者词汇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一个相对稳定时期,衡量每篇作文质量的数据相差无几,连接起来接近直线;然后是一个多变期,词汇发展每次都在浮动,峰、谷轮番出现;最后经历过一个显著的峰值变化后,发展轨迹跳跃到最高水平,词汇发展再次稳定,几乎没有浮动,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由此可见,动态系统理论强调的变异性不仅存在于不同学习者之间,在同一学习者的不同学习阶段也呈现出变化的不同特点。

2.微变化研究法在动态系统理论研究中的优势

以上研究案例显示微变化方法在揭示语言动态发展的特质时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根据Miller & Coyle[25]的总结,这些优势主要包括:

第一,微变化研究法能够直接观察到正在发生的变化。相对于传统只注重变化结果的研究方法,微变化研究法高频观察研究对象,因而也更有可能观察到变化的过程。例如在观察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时,大部分研究者都采用横向研究法,偶尔也有尝试用纵向跟踪法。尽管这些研究方法或手段给我们提供了宝贵资料,描画了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思维能力发展的特点。但是,这些方法却无法说明儿童思维能力如何从一个阶段发展到另外一个阶段。研究者只能通过比较变化前和变化后的差异来推断变化的过程。[26]313无论通过横向法还是纵向法获得的数据,只是在儿童思维能力发展变化过程中选取的几个静态点上的一个个片段,而无法连成连续、完整、有意义的变化过程。更重要的是,即便是纵向法,观察点之间的间隔设置通常也比较长,所以难以获取有价值的关于变化过程的数据,更不用说变化关键期出现的转折点。

相比较而言,微变化研究法所要求的高频率的观察和细致的数据分析,是捕捉细微变化的理想选择。该研究法在重复多次的测试或观察的时间里,给研究对象重复尝试同样问题或同类问题。这种动态的跟踪方法通过密集的观察,抓住发展变化最为集中、快速的时间段,最终能够达到准确描述和了解发生着的变化。这对于强调语言动态发展的动态系统理论研究尤为重要。

第二、该方法可以从不同方面和角度考察变化。Siegler & Stern指出,微变化研究通常从以下五个重要维度来探究变化的实质,分别为路径、速度、广度、变异性和根源[13]。所谓路径,指的是在多次重复尝试时,研究对象的行为或者对于研究问题理解的变化的顺序和过程。速度指的是变化发生的快慢。有时候我们观察到的变化是慢速、渐进的,但是在不同的被观察对象中间,在不同时间、空间里,变化速度经常时快时慢。群体数据反映出的发展、变化一般是缓慢的渐变过程,其实对于不同个体,在不同时候,变化极有可能突然或急速发生。[26]313群体数据往往掩盖了变化速度在不同情况下可能出现的差异问题,而微变化研究法所注重的个体差异分析最能反映出这些差异。广度指的是研究结论的概括性和普遍性,也就是研究涉及的某种概念的应用范围。在何种情况下、在哪些对象身上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些研究结果的应用范围和情况,也是微变化研究法所重视的。变异性是个体在以上三个方面所表现出的差异,下文第三点将具体阐述。根源是引起变化的原因。变化的原因非常复杂,不同变化背后有着不同原因,即使表面相同的变化后面也可能隐藏着不同原因。微变化研究法对于变化根源的研究可以解释变化的机制。

以上总结的五个维度会因个体区别、任务要求和情境不同等产生差异。微变化研究法的一个重要贡献正是能够考察引起变化发生的最可能的原因、条件以及最可能使这些原因和条件发挥作用的前提,从而揭示出变化的复杂性。[26]313变化的复杂性正是动态系统理论强调的变化的特质。语言系统的发展有时混沌迷离,无法预料。语言学习和变化过程也不是单纯的直线,中间有顶峰、有低谷,有前进、有后退。只有使用微变化研究方法,这些变化的种种复杂情况才能更清楚地显示出来。

第三,该研究方法能够识别个体或群体变化中出现的变异性。比如说,要研究学习者的行为和特征,传统横向设计和以群体为基础的数据分析只能发现某个时间段学习者的典型行为。这些传统方法可以描述一个时间段学习者普遍具有的行为特征,以及随着时间推移最终取而代之的另一种行为模式。但是,基于群体数据得出的研究结论不仅忽略了个体之间的差异,而且也掩盖了个体本身在不同时期不同情况下的差异。相反,微变化研究法通过关注个体差异探究变化过程的变异性,而变异性也一直为动态系统理论所重视。正如Heubner曾经总结,不同的学习者遵循不同的路径,表面貌似毫无规律的现象后面极有可能隐藏着功能和形式之间的匹配[27]。系统在重组和变化时变异性会非常明显,而相对稳定时变异性则较弱。因此研究系统的变化就离不开研究系统的变异性。微变化研究注重个体之间和个体本身在不同时间和水平段的差异,这种差异正是变异性的重要表现。

第四,微变化研究法的运用范围广泛灵活,可以用于研究各种各类变化。无论是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还是成人二语能力的变化;无论是数学运算能力的提高,还是语用能力的发展;无论是语言整体能力的提高,还是单个语法知识的掌握……所有这些都可以运用微变化研究法来进行研究和观察。对于基于动态系统理论的研究而言,微变化研究可以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对语言发展的过程进行详细的研究,凸显语言发展的动态和复杂等特点。

可见,微变化研究的优势和动态系统理论所倡导的关于语言动态发展的理念不谋而合。运用微变化研究方法,可以为动态系统理论研究提供崭新的研究工具和观察角度,更好地揭示语言变化的动态性、复杂性和变异性。

三、运用微变化方法开展动态系统研究的意义

目前在动态系统理论框架下进行的微变化研究数量极其有限,对于两者结合的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从国内研究来看,微变化方法仅限于频次效应研究,研究范围狭窄,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再者,有关动态系统理论和方法论的讨论方兴未艾,但是讨论多于实践,真正意义上的基于动态系统理论的实证研究少之又少,主要是在方法论上没有找到突破口,因此严重影响了研究成果的产出与积累。笔者认为,两者的结合将为动态系统理论研究找到新的方法,开辟新的途径。

运用微变化方法开展动态系统研究符合动态系统理论的主要见解,可以为动态系统理论的研究提供重要的方法论,对应用语言学其他领域的研究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从本质而言,微变化方法和动态系统理论倡导的理念与传统科学方法有着重大区别。传统研究方法基于简化论理念,注重大量个体浮现出的一般模式。为了解某事物或现象,必须将其分解为若干部分,并逐个研究各个部分。但是从动态系统理论的观点来看,系统的各个变量彼此联系、不断交互。全体不等同于各个部分的简单相加,对群体进行均值分析所产生的描写可能与该群体中的任何一个个体都不一样。因此,变异性是动态系统理论考察二语发展变化的研究核心。[28]415动态系统理论认为变异性是动态系统的固有属性,负载着有关发展过程本质的重要信息。而微变化研究的一个优势就是发现变异性,不仅群体数据,而且个体的独立数据或者作为群体部分的个体数据都具有重要意义。以往研究注重整体趋势,如果出现和整体趋势相反或者不同的变化,那就是不和谐的音符,就像“噪音”,不能被解释。而微变化研究对于这些“噪音”的关注远远超出了传统研究方法,“噪音”既然存在,就不能被忽视,也正是这些“噪音”,显示出变化的复杂性。

动态系统理论与传统科学研究方法的另一重要区别在于对假设的本质的认识以及如何解释观察到的现象[4]201。传统科学研究中最有价值的解释采取因果关系的形式[3]159,即原因x产生结果y,这种解释以检验假设的形式产生预测。而动态系统理论考察双向因果关系,不是简单的x原因导致y结果,而是x和y以多种方式互相影响、互相适应。[28]411动态系统理论认为系统中的变量很难孤立出来,而更加注重考量系统多变的模式。而且传统研究方法从具有预测性的假设出发,而动态系统理论与微变化方法都认为变化不可预见,因而需要直接观察发生着的变化。语言能力发生巨变时甚至像雪崩,你根本无法预知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只有通过微变化研究方法那样犹如微雕艺术般的解读,才有可能捕捉到正在发生的变化。

由此可见,利用微变化研究方法进行动态系统研究,有别于传统的研究方法,甚至可以说是对传统方法的颠覆。应用语言学研究领域在进入21世纪后经历了研究范式的重大转变,这种转变要求与其相适应的方法论。微变化研究方法从全新的角度阐释语言变化与发展的过程,相信一定会给应用语言学领域的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四、结 论

总之,根据动态系统理论,语言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具有复杂、开放、自组织、自适应等特性。它内部由许多子系统组成,彼此之间交互作用。外部因素通过和内部子系统的交互对系统产生影响。动态系统理论特别强调语言的发展过程是动态、非线性、混沌和不可预测的。[1]

微变化研究法依据的理念和动态系统理论所倡导的观念完全吻合。该方法通过高密度的观察,能够更加准确、仔细地描绘出发生着的变化和变化的关键时刻,因而更有可能推断出隐藏在变化后面更深层的原因。微变化研究法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所重视,尤其在动态系统理论研究中大有用武之地,可以帮助刻画出语言能力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揭示语言变化发展的过程。

动态系统理论对传统科学理念提出了挑战,而微变化研究方法在方法论层面上对传统研究方法进行了补充。在动态系统理论指导下,运用微变化研究方法可以设计出多种关于语言变化和发展的课题,为研究语言发展过程与机制作出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1]de Bot, Kees. Introduction: second language development as a dynamic process [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2008, 92(ii): 166-178.

[2]Geert, Paul Van. The dynamic systems approach in the study of L1 and L2 acquisition: An introduction [J].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2008, 92(ii): 179-199.

[3]Larsen-Freeman, Diane. Chaos/Complexity science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J]. Applied Linguistics, 1997, 18(2).

[4]Larsen-Freeman, Diane. & Cameron, Lynne. Research methodology on language development from a complex systems perspective [J].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2008, 92(ii).

[5]Ellis, Nick. The dynamics of second language emergence: Cycles of language use, language change, and language acquisition [J].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2008, 92(ii): 232-249.

[6]MacWhinney, Brian. Emergentism—use often and with care [J]. Applied Linguistics, 2006, 27(4): 729-940.

[7]王初明. 学相伴 用相随——外语学习中的学伴用随原则[J].中国外语, 2009, (5):53-59.

[8]Valdman, Albert. Introduction [J].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2002, 24(2): 142.

[9]郑咏滟.动态系统理论在二语习得研究中的应用——以二语词汇发展研究为例[J]. 现代外语, 2011, (3):306.

[10]Siegler, Robert S. Microgenetic studies of self-explanation [C]//In Granott, Nira. & Parziale, Jim (eds.). Microdevelopment: Transition Processes in Development and Learning.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31-58.

[11]Siegler, Robert S. & Svetina, Matija. A microgenetic/cross-sectional study of matrix completion: comparing short-term and long-term change [J]. Child Development,2002,73(3):793-809.

[12]Schauble, Leona.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reasoning in knowledge-rich contexts [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96,32(1):102-119.

[13]Siegler, Robert S. & Stern, Elsbeth. Conscious and unconscious strategy discoveries: a microgenetic analysi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1998,127 (4):377-397.

[14]Siegler, Robert S. & Crowley, Kevin. The microgenetic method:A direct means for studying cognitive development[J].American Psychologist,1991,46(6):606-620.

[15]de Guerrero,Maria.C.M. & Villamil,Olga S.Activating the ZPD:Mutual scaffolding in L2 peer revision[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2000,84(i):51-68.

[16]Platt, Elizabeth. & Brooks, Frank B. Task engagement: A turning point in foreign language development [J]. Language Learning, 52 (2): 365-400.

[17]Belz,Julie A. & Kinginger,Celeste.The cross-linguistic development of address form use in telecollaborative language learning: Two case studies [J].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2002,59 (2):189-214.

[18]Kim, Daejin. & Hall, Joan Kelly. The role of an interactive book reading program in the development of second language pragmatic competence [J].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2002, 86(iii): 332-348.

[19]McCafferty, Steven G. Gesture and creating zones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for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2002,86(ii):192-203.(下转第125页)

(上接第168页)

[20]周丹丹. 练习次数对故事复述的影响[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5):41-45.

[21]周丹丹.输入与输出的频率效应研究[J].现代外语,2006,(2):154-163.

[22]周卫京.语言输入模式对口语产出的影响[J].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6):53-58.

[23]谢迷. 频率作用对英语语音纠错的影响:关于纠正[v][w]不分的一项微变化研究[J].外语研究,2009,(1):63-69.

[24]Verspoor, Marjolijn. Lowie, Wander & Van Dijk, Marijn. Variability in second language development from a dynamic systems perspective [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2008,92(ii):214-231.

[25]Miller,Patricia H. & Coyle,Thomas R. Developmental change:Lessons from microgenesis [C]//In Scholnick, Ellin Kofsky. Nelson, Katherine. Gelman, Susan A. & Miller,Patricia H.(eds.). Conceptual Development: Piaget’s Legacy.London: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 1999:209-239.

[26]文秋芳. 微变化研究法与二语习得研究[J]. 现代外语, 2003, (3).

[27]Heubner, Thorn. System and variability in interlanguage syntax [J].Language Learning,1985,35(2):145.

[28]李兰霞.动态系统理论与第二语言发展[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3).

上一篇:女性仍在被“忽悠” 下一篇:外国人学习汉语“把”字句偏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