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新闻工作者”的生存土壤

时间:2022-05-29 01:24:02

“地下新闻工作者”的生存土壤

“我们专业删除网络负面信息,百度快照、贴吧、知道和门户网站负面信息,我们可以帮你删除。QQ:117997****”;“网络发稿20元/篇(有入口,有链接);网站负面信息刊登、转载400元/篇;报纸软文5毛/字,报纸整版2000元;报纸论文250元/篇……”;“新闻稿,清理辱骂、敲诈。百度、Google快照清除,各大门户负面信息清除一扫光……有需要请私聊我”……类似发文删帖之类的网络广告每隔几天总能收到。在各大媒体的新闻工作者每天四处采写编发新闻信息的同时,一批“地下新闻工作者”也在“辛勤”地为生计而劳碌着。

这是一个人们离不开信息,又常常为信息而烦恼的时代。一方面是我们每天被海量的信息狂轰滥炸,不论是人,是物,都很难逃避被漠视和被信息淹没的命运;另一方面,这又是一个很难封闭隐私、隐秘的时代。在信息的淹没与呈现、公开与遮挡的拉锯较量中,一个新的职业群体就这样应运而生了,他们不同于日常意义上的“地上”新闻工作者,他们是“地下新闻工作者”――从事的是自己也觉得不光彩、不愿意扬名的发文(帖)与删文(帖)工作,其目的不在于名,只在于利。

“地下新闻工作者”的来源有以下三种:其一,“地上”新闻工作者中的末流。他们不顾新闻职业道德,缺少新闻专业精神,在“地上”新闻工作之余,为“三斗米折腰”,为了多捞些“外快”,一边做人,一边做“鬼”。他们或利用职务之便帮人发些有偿新闻,甚至就是一些露骨的经过包装的广告,美其名曰“软文”,或者利用自己在新闻业界的各种关系,帮人穿针引线,让“买家”能够露想露的脸、扬想扬的名、遮想遮的丑。更有甚者,一边唱红脸――以工作之名对单位和个人实施曝光要挟,一边唱白脸――只要给“封口费”一切OK。其二,一些曾经在新闻媒体工作过、如今因为各种原因离开了的人。他们深谙新闻操作的“门路”,利用以往的老朋友老关系,在“地下新闻工作”中分一杯羹。其三,职业的广告公关人员。他们因为以往的广告公关业务而与新闻单位有着一定的业务关系,在经营传统的广告公关业务的同时,发现了帮人发软文与消除负面信息这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其中有一些是看到“地下新闻工作”有着巨大市场需求和利益空间而投身其中的新入行人员。

不管“地下新闻工作者”来源出身如何,他们投身“地下新闻工作”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谋利,而且事实上他们也有着丰厚的谋利空间与土壤。在当年沸沸扬扬的三鹿奶粉事件中,一家自称是三鹿公关公司的某国际广告公司开价给某知名网站的公关费就是300万元。在一份给三鹿集团提出的危机公关方案中曾这样直白地写道:“安抚消费者,1~2年内不让他开口。”“抓紧奥运时间,与XX媒体建立良好合作关系,防止将来负面消息爆发时失控,同时可以掌握新闻公关的主动性。”“希望利用奥运期间的风平浪静,协助三鹿集团打好这一艰苦的负面公关战役。”虽然,这样的“公关战役”最终成为笑谈。但是,并不能掩盖“地下新闻”市场“沉舟侧畔千帆过”的事实。小的媒体不说,就是像《焦点访谈》这样的栏目,几乎每一个记者都有因为各种“公关”而导致节目播不出去的经历,其背后都少不了各种权力与利益的运作与博弈。

“地下新闻工作者”生存空间的存在,显示的是“地上”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与监管漏洞的存在。新版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明确了“坚决反对和抵制各种有偿新闻和有偿不闻行为,不利用职业之便谋取不正当利益”之类的规定。但是,道德条例毕竟是“软”的,不像法律法规那样“硬”,对于“地上”新闻工作者兼职“地下新闻工作”或者与“地下新闻工作者”狼狈为奸的行为,很难起到真正的约束作用。至于专职的“地下新闻工作者”,就更不在“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的约束范围之内。如何规范治理“地下新闻工作”行为,消除其生存土壤,值得关注与期待。

(作者为南京师范大学新闻学博士生,江苏省人民政府网站编审)

上一篇:如何做好广播新闻现场报道 下一篇:解读报刊民意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