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化学课堂导入情境设置

时间:2022-05-29 09:32:27

浅谈化学课堂导入情境设置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教师在教学中如能创设一种情境,便可使学生兴趣倍增,印象深刻,很快进入角色并保持良好的情绪,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高尔基谈创作时曾说过:“最难的是开始,也就是第一句话,如同音乐一样,全曲的单调都是它给予的,平常得好好地去找它。”化学教师应根据学科特点,精心设计自己的课堂导语。因此,笔者想就课堂导入情境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魔术式导入的趣味性

将魔术恰当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探究其知识和科学。如我在讲解“绪言”时,不是急于讲解化学研究的是什么,而是演示一个小魔术,在学生好奇的目光下,将四个预先涂有不同无色液体的小烧杯置于讲桌上,然后将一瓶无色液体分别注入四个小烧杯中。奇迹出现了,四个无色烧杯分别出现了红、蓝、白、黄四种不同的颜色。学生感到惊奇,用一双期待的目光注视着教师,希望得到答案。但教师却扬起了手中的化学课本说:“同学们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答案就在这本书上。”开始了化学的第一堂课。在讲“乙醇”一节时,可做“烧不坏的手帕”的小魔术,将乙醇湿透手帕,点燃,等火焰熄灭后展开,手帕完好如初。到底是何原因呢?教师可适时导入本课的教学内容,这样,能促进学生的探究欲望而自主学习,并使所学内容长期保留在他们的记忆中。

二、典故式导入的生动性

学生有时对化学的概念感到枯燥无味,产生厌学情绪。这时可利用教学内容中具新颖、趣味的小故事,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主题。如讲“空气”一节时,把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过程作为故事讲给学生听,然后导人新课。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还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提高了教学效果。又如讲“铁”一章时,用“干将莫邪铸剑”的典故引入,既让学生了解我国钢铁冶炼的历史,又让他们产生了民族责任心和自豪感,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

三、实验式引入的直观性

教师在课前做几个小实验,能快速引领学生游入知识的海洋。如讲“氢气的性质”一节时,先用氢气吹肥皂泡,然后再让一名学生来点燃。这时,学生立即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而且无意识地掌握了氢气比空气轻和氢气具有可燃性等性质,使课堂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四、谜语式引入的启发性

化学课堂教学中,利用猜谜语导入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如讲“二氧化碳的性质”时,先出一个谜语:“左边月儿弯,右边月儿圆,弯月能取暖,圆月能助燃。”要求学生打一物质的化学式,学生开动脑筋,马上得出正确答案CO2,然后引入教学,讲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在讲“一氧化碳”时,可将谜语改为:“左边月儿弯,右边月儿圆,有毒又有味,可燃可还原。”让学生在猜谜活动中掌握了一氧化碳有毒、有臭味、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的特点,这样轻松的活动比让他们死记硬背效果要好得多。

五、竞赛法导入的挑战性

在进行化学知识的章节复习时,提前告诉学生下节课要进行分组竞赛,让学生提前复习准备。在下一节课开始时,将全班学生按位置分为四组,(便于讨论),竞赛采用必答和抢答两种方式进行,最后获胜的组每位学生发给象征性的奖品。这样,学生都有备而来,积极回答,互不相让,能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巩固和掌握知识,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总之,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愿望及学习效果,与课堂导入情境的设计有关。好的课堂导入情境,如同拉开了深深的大幕布,让学生一眼就看见了精美的景致;又像是打开了神圣的科学殿堂之门,引导学生登堂入室,吸取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学习和总结,设计出精美的课堂情境,使化学教学情境交融,达到最佳课堂教学效果。

上一篇:浅谈数学课堂上的有效提问 下一篇:体育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式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