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应用导学取代灌输

时间:2022-05-29 08:15:31

课堂教学应用导学取代灌输

摘 要 课堂教学的目的是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而不是让学生依靠老师被动地接受知识。传统教学的核心是传递,灌输和控制的单向活动。新课程倡导交往,协作和对话或双向交流活动。调查显示, 绝大多数教师理论上认同课改理念,实际操作上习惯于单向传递知识。要改变这种局面,就要用导学取代灌输,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让导学充满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

关键词 灌输 变革 导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英语课程总体目标是发展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实现课程目标要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习者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参与互动,深入思维与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形成自主学习的过程。还需要更新教学观念和转变学习方式,逐步地用导学取代传统的教学。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的本质是学而不是教,知识只能学会而不是教会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要通过课程开发,创设情景,意义建构点拨启迪,积极评价等提升手段,指导和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这就是从教学走向导学。

1 传统教学与现代导学比较

我国开始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课程改革一马当先。转变教师的课程观,教学观和学生的学习观, 开始从教学转向导学。为了方便起见,我们列表比较如下:

1.1 课程观的比较(见表1)

1.2 教学观的比较(见表2)

1.3 学习观比较(见表3)

我们从课程观, 教学观和学习观三个方面进行比较与区分,目的是给老师提供一个比较的平台,引导他们通过这种比较,更好地从教学走向导学。

2 导学案例的选析

通过对典型案例的选择与解析,有助于我们对导学更层次的理解,更好地迈出改革的步伐。例如:一位经常往返于中美教育界的访问学者,在观察中美课堂教学过程中,发现美国老师倾向于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上课一开始告诉学生本课主题是什么,对此有什么自己的想法,学生可以自由表达和交流。老师不是单纯地呈现知识,而是重视遵循认知过程,思考学生需要什么方面的知识,即本课知识最基本的内容,本知识点最新的变化和发展动态。一次访问学者听课后好奇地问美国师生:“如果教语法,学生不发言,很专心记笔记,会怎样?”老师说:“It’s a disaster! (糟透了!)”学生则回答说:“unbearable!(这样上课很难受!)”这位访问学者回到中国,用同样的问题问中国师生。中国老师回答:“好极了!”中国学生回答:“你讲得很好!我们不讲了,这样很有收获!”同样一个问题,迥然不同的回答,反映了中美教育观念和方式上的差异。中国师生的回答似乎更像是传统的教学。 而美国老师把学生放在重要位置,喜欢学生用质疑挑战老师,甚至超越老师。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导学。学习的有效性,有这三个方面的指标:学习速度,学习结果以及学习体验。学生以什么样的状态,是生气勃勃、喜气洋洋、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冷漠呆滞进行学习,效果是很不一样的。美国课堂教学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值得借鉴。

3 导学的借鉴与发展

从社会发展的历史看,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变化和发展是由于社会需求变化引发的,通过比较鉴别,在学习与借鉴的基础上逐步发展的。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有更好的借鉴。课堂教学的形式也是在借鉴西方教育模式后传入中国的。但是我们的教学一直秉承着知识传递,灌输,控制的方式,没有根本性的改变。这样的教学方式导致了我们的学生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上的“领先”地位。一位以高分录取我校的新生对高中的课堂不适应,她直言“老师,你让我背点抄点都没问题,你让我思考实在是伤脑筋。”有这种困惑的学生班级中不少。甚至到了高三,二模之后的词汇复习“appeal to sb. to do”漏了前个“to”,有过半的学生压根没发现,要知道考纲词汇滚动完了五轮,这是作为重点短语反复强调的。学生习惯被动接受式学习,在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上远落后于西方。我校中美合作项目有一位美国老师上数学课2的n次方,她用整堂课让学生拿着纸条对折,对折再对折,再一一展开数折痕,画折线图,小组讨论,找出规律,得出结论。一节课解决了一个定律。换作中国老师决不会大方地用这么多的时间解决这么小的问题。但是从长远来看,这个班学生对这一定律的掌握不亚于复习完几轮的其他班级的学生。如此说来,哪个效率高?答案不言而喻。

4 导学的实施与要求

培养创新能力要求我们从教学走向导学,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在保留我们教学优势东西的基础上,借鉴西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优点,使我们的教学改革更好地发展。当前首要做好以下几点:

(1)要积极引导。积极引导绝不是替代,也不是把现成的知识告诉学生,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强化和引导学生寻找新知识和原有知识或经验的内在联系,为新知识转化成学习者认知结构打下良好的基础。强化和引导学生认识新知识的意义,并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学新知识,学习新知识有何意义,懂得意义比理解更重要的道理。强化和引导学生去运用所学的新知识,明白这是从知识结构转化成为学生认知结构的有效途径。

(2)要坚持不懈改革。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的教学观念,学习方式和教学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改革也遇到阻力,这种阻力主要来自传统的习惯势力,指知识的传授和思维方式。教育改革还是任重而道远,教师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即使在暂时失误的情况下,也应该坚持改革信念不动摇,找出失误根源,重迎正确实践之路。

(3)要不断小结反思。小结反思是提升有效教学和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美国教育家波斯纳提出:“教师的发展=经验+反思”。我国教育家叶澜也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出色的教师:如果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充分发挥小结和反思的作用,做到:①坚持在教学行为中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每一堂课后,对课堂的导入,活动的安排,提问的艺术,作业的布置等进行回顾和分析。思考哪些教学设计达到了预期效果;哪些精彩片段值得去回味;哪些突发问题让自己措手不及;还有哪些环节有待今后改进。同时要把小结记录在案有待考察,包括小结成功的经验,查找失误的原因,记录学生的反馈等内容。②坚持在理论学习中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教师需要学习和研究先进的教育理论,只有熟悉课程标准的内容,才能把握好教学的方向。没有理论指导,没有深厚的理论素养,实践就会迷失方向,不能达到高屋建瓴的导学境界。③坚持在交流互鉴中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教师开展交流沟通,相互听课,互鉴学案,研究优秀教师的课堂实录,从课堂结构,教学方法,语言表达,板书设计,学生反应等各方面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找出与自己的差距,分析原因。④坚持在分析学生的作业,学习的效果中养成自我反思习惯。学生的口头和笔头作业是反映教学效果的最直接形式。从完成效果可以看出教学目标是否达到,分层作业是否合理,分层教学是否落实,学习策略是否形成,从而直接调整教学策略,实现教为学服务。

参考文献

[1] 沈德立.高效率学习的心理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 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 吴文侃.比较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4] 郑金洲.教师如何做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 杨四耕.体验教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

上一篇:当前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实效性问题与对策 下一篇:桂西北地区地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利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