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信仰透视及重构逻辑

时间:2022-05-29 07:25:46

大学生信仰透视及重构逻辑

【摘要】大学生的信仰坚定与否关乎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与未来发展。从信仰缺失给当代大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入手,阐明了当代大学生信仰缺失的现状,通过深入分析信仰缺失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找到大学生信仰重构的对策,即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理论素养,以情感来引导信仰,并且整合有效资源。

【关键词】大学生 信仰缺失 信仰重构

21世纪初期,是我国发展的关键期,经济改革更加深化,社会变革更为深刻,给我国带来重大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表现在部分大学生身上尤为明显,大学生精神世界出现了严重的危机。对此,应该通过客观、科学的方法来分析信仰危机对大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分析信仰危机产生的深层次原因,进而采取相应的对策来重构大学生的信仰,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信仰缺失对当代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信仰是信念的一种,属于信念的最高级别的表现形式。对信仰有很多的定义,在此取最通用的定义:信仰是人们对某种事物、想法的极度崇拜和信服,并把这种极度崇拜和信服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和精神上的依托,它是关于人的生命和自然最高法则的坚定信念和执着追求,是人的一种精神上的状态,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而信仰危机则是指经过一段时间,人们对自己原有的信仰出现了一定的困惑和动摇,严重的时候对这种信仰彻底抛弃,但是这种抛弃之后,新的信仰还没有确立起来的不确定状态。这种信仰危机主要表现为信仰动摇、信仰怀疑、信仰崩溃、信仰错误以及无信仰等形式。①在这些信仰危机的影响下,大学生在精神上很容易出现悲观、失望的情绪,更严重的表现出对周围一切事物的满不在乎、漠不关心,甚至有些对生活产生消极的看法,找不到人生的方向和意义。这一部分大学生在信仰危机的支配下,经常找不到奋斗的目标,一遇挫折就会发出无聊、厌世的叹息声……这一部分大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行为上主要表现为日常生活混乱、自我控制能力差、道德意识糟糕、判断能力差等,使得这些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充满着潜在的危险性。这种潜在的怀疑和困惑,最终导致大学生个体心理上出现病态,抑郁、焦躁等一系列心理疾病应运而生。

大学生信仰缺失的表现及原因

当代大学生信仰缺失的表现形式。其一,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信仰缺失。在西方有学者对社会所处的阶段就行了分析论证,指出在风险社会中,由于其自身的不确定性和反复性的特点,使得人的精神状态长期处于尴尬的境地,无依托可言,目前,我国正好也处于风险社会这一阶段,这一阶段反映到个体上就是信仰出现缺失和危机,势必表现为对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产生怀疑。

其二,当代大学生对整个教育环境的不满所产生的信仰缺失。信仰作为一种精神活动,是信念的最高表现形式,包含着对价值的选择。我国从九年义务教育开始,就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教育,到了大学主要还是通过“两课”来对大学生进行信仰教育。我们了解在大学生身上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主体地位,是国家、党和人民的希望。但是对于信仰教育,每个大学生都有选择的权利,在我们实行了那么长时间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同时,在现实生活中却发挥不到应有的作用,有的大学生干脆只是把马克思主义停留在口头上,对此不得不找出教育本身存在的问题。

我们长期以来把教条式的共产主义学说灌输给每个学生,使其成为每个学生坚定的信仰,这是严重脱离现实的教育方式,甚至有可能背离和曲解马克思主义,使大学生的思想长期禁锢于说教之中,当他们面对现实社会时,会很容易对这个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信仰产生怀疑。而且现在对大学生实行的“两课”教育,内容上缺乏针对性,说教式的灌输方法很难让大学生产生共鸣,甚至有些大学生对这样的信仰教育产生悖逆心理。

其三,当代大学生价值多元化发展所产生的信仰缺失。在人类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从没有哪个时期像现在这样的富有活力和充斥着种种的矛盾。信仰危机就是工业革命、科技进步、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的产物。人类依靠对自然的征服导致了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使人类的生存面临着严重的挑战,这样的现实,使得人们开始怀疑科技的力量,对科学的崇拜开始产生怀疑,从而使整个人类社会陷入了普遍的恐惧与精神困惑之中,悲观情绪开始蔓延。许多关于信仰重塑的理论和主张开始兴起。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发展,科技和这些理论、主张开始慢慢渗透到了人们的生活之中,对我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对当代大学生的冲击更大,因为大学生是接触这些理论主张的前沿阵地。但是由于这些主张多含有消极悲观的情绪,有些理论本身就自相矛盾,渗透到大学生之中就难免出现大学生价值选择上的矛盾。在这种价值多元化的情况下,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产生信仰的缺失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此外,各种西方思潮的进入,带着强烈的西方文化入侵的特征,西方的意识形态倾销到我国,使得我国传统文化遭受着难以言表的破坏。在这一过程中,网络起着主要的作用。在网络中,各种意识形态的争夺日益激烈化。有一项统计表明,西方国家通过网络输出自身的意识形态占到了整个网络信息量的九成以上,而中国却连百分之一的输出量都不够。由于大学生是这些信息的主要的接受者,再加上我国的大学生在自我控制和分辨上的能力比较欠缺,在这些思潮的影响下,很容易就陷入迷茫之中,这种迷茫使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逐渐淡化,多元的价值观出现,多元信仰产生。多种信仰实际上就是没有信仰。

大学生信仰缺失的原因。从主观方面讲,首先,当代大学生正处于精力充沛、思想活跃的时期,对一些事物的接受能力强,但是由于其自身的自控和分辨能力欠缺,会出现选择错误的时候,这样就会造成严重的信仰危机。

其次,大学生在生理上正处于过渡阶段,这一过渡阶段决定着大学生在认知和思维方面水平比较低,对一些事情和问题认识不够深刻和全面,易于出现偏激的行为,在精神信仰上出现了很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

最后,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放松了对人生哲学的学习和把握,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的影响严重,使得大学生价值选择出现迷茫和困惑,容易受到蒙蔽,从而产生信仰危机。

从客观方面讲,社会对大学生信仰带来的负面影响。表现为:政治上,由于、腐败现象的存在,严重迫害了党群关系,败坏了政府的形象,严重影响了社会风气;政府信息不透明,降低了大学生对党和政府的信任,进而影响到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程。经济上,向钱看齐,以钱衡量个人的成功和失败,使钱成为了理想信念的标准尺度。文化上,传统的封建残余思想腐蚀着大学生,迷信、伪科学影响着大学生的信仰;西方意识形态的入侵,多元价值选择的渗透,误导着大学生,消弱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

大学生信仰的重构

构建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提高大学生的理论素养。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构建关乎我国高等教育的成败。在此所说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主要是对大学生信仰教育知识结构的构建。首先,对大学生进行“两课”教育还是重中之重,但是高校应该创新教育方法,培养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加强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教育,使大学生能够分辨出迷信思想和真正的的差别,树立起正确的宗教观。再次,要加强对大学生法律基础知识的教育,使其懂法、守法、护法,这样才能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和有序,减少大学生违法乱纪的事情发生。最后,要拓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路子,让他们多接触社会,摆正心态,积极生活。

在构建大学生知识体系的过程中,要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理论素养。让大学生能够用历史的、唯物的、辩证的方法来看世界和社会,能够学会用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来认识世界,认识社会主义,这样才能抵御各种西方思潮的影响,树立起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提倡大学生与信仰教育感情上共鸣,以情感来引导信仰。因为情感比认知对信仰的巩固更为长效和持久,所以,在进行信仰教育时,要加强用情感来引导信仰,以情感来把握信仰,使信仰真正的与个体的感情融合在一起,这样就会使个体更为坚定地遵守,从而以信仰来指导个体的一切行动。这就要求信仰教育在实践过程中,要多采用生动、灵活的教育方式来调动起大学生的兴趣,以兴趣入手使情感和信仰产生共鸣,这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整合有效资源,净化社会环境。尽量减少社会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首先,要抑制腐败,对待腐败问题常抓不懈,对腐败官员严惩不贷。这样才能通过廉政建设得到大学生的信任。其次,要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使其与经济体制改革同步,这样才能坚定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最后,要净化校园风气,通过加强校园的文化建设,使学生心中的象牙塔重塑洁白,去除掉社会污垢的污染,远离社会的尘嚣。(作者分别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09级硕士研究生;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思想政治教育学院教授)

注释

①郭子贤:“蔓延与顽固不化的社会心理分析”,《湖南省犯罪学会第一次会议交流论文》,2001年8月。

上一篇:跨文化语境下体育文化传播策略 下一篇:浅谈高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