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英:小学生家长要做“脚手架”

时间:2022-05-29 06:32:07

倪海英:小学生家长要做“脚手架”

小学是孩子成长的重要阶段,学习习惯的养成、交际能力的发展、思维方式的转变都在小学阶段开始起步。因此,小学生的家长普遍对家庭教育很重视,却对如何引导孩子健康成长不甚了解,甚至思想观念上有许多误区。应广大读者的要求,本刊记者日前采访了英孚教育青少儿学校人才发展总监、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倪海英女士,请她给家长朋友指点迷津。

演好仨角色,类型要分清

记者(以下简称记):在家庭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孩子上了小学,家长普遍如临大敌,因为孩子的学习竞争开始了,家长要保驾护航,但若问家长具体该做什么,却没几个说得清。请问,家有小学生,家长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倪海英(以下简称倪):我认为,小学生的家长要扮演以下三个角色。

第一个角色是“雷达”,即孩子情绪的观察者。小学阶段的孩子正处在人格成长过程中,其心理主要矛盾是自信与自卑,因而情绪不稳定,看问题比较片面。自信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经常性的鼓励、认可和赞许会成为激励孩子学习的动力,孩子对未来、对自己的能力就会有信心,而自卑性格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养成的。所以,家长要扮演的角色不是监督者,而是观察者,要像雷达那样敏感而准确地洞察孩子的情绪变化。这是家庭教育的基础,只有真正了解孩子,才可能成为孩子消极情绪的疏导者和积极力量的推动者。

第二个角色是“铁锹”,即孩子潜能的挖掘者。在小学阶段,尤其是四年级之前,孩子刚刚进入学习阶段,学习习惯还在养成中。尽管几十个孩子坐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学习知识的方式。有的孩子倾向于逻辑思维,有的孩子倾向于把事情描述得非常生动,喜欢表达;有的孩子不合群,有的孩子更喜欢在群体项目中表现自己……孩子真的很不一样。所以,家长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孩子属于哪一种类型。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对人的智力类型做了非常深入的研究,创建了多元智能理论。所谓多元智能,即人的智力结构有语言、逻辑数学、空间、肢体动作、音乐、人际关系、内省、自然探索等8种类型。多元智能理论对美国教育改革产生了广泛的积极影响,并且已经成为许多西方国家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我建议家长认真学习多元智能理论,然后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孩子,针对孩子的智能类型,有的放矢地挖掘孩子的潜能。这样做是值得的,因为只有这样做才称得上是因材施教,孩子才能有较高的成长效率。

第三个角色是“脚手架”,即孩子成长的辅助。家长应该比孩子了解更多的学习策略,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小学功课简单,家长辅导孩子大多能胜任。但是提醒家长注意,家长的职责是辅助,而不是替代,家长要像脚手架那样,引导孩子自己攀登。引导的作用是巨大的,孩子凭自己的能力可以达到一定的高度,但如果在一个技术娴熟的人的引导下,这个高度会更高,孩子的潜能可以更充分地发挥。脚手架搭在哪里也有学问。不少家长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孩子自己能够达到的范围内,逼迫孩子重复性学习,反而阻碍了孩子能力的发展。脚手架应该搭在孩子自身能力之外,即教育学所说的“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家长要知道孩子目前的能力发展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给孩子提供更高的而且是力所能及的攀登目标。

观察要敏锐,归因要合理

记:您的比喻很形象,道理也讲得深入浅出,那么家长具体该怎么做呢?

倪:让我们针对家长的三个角色,分别予以说明吧。

首先,家长要观察孩子先要观察自己。在和家长的接触中我发现,不少家长不仅没有给孩子传输足够的积极能量,反而灌输了很多消极能量,让孩子对人生产生了厌倦、消极情绪。大家知道,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孩子有了这种心态,家长做再多工作又有什么用呢?所以,家有小学生,家长一定要有自省能力,经常自我觉察,做积极能量的传输者。如果发现自己正处于消极情绪中,不管原因来自家长自身还是来自孩子的不佳表现,家长都要先调整好自己的情绪,然后再与孩子交流。

记:观察孩子的情绪对有些家长来说可能有困难,您能举例说明吗?

倪:比如,孩子放学回家,聪明的父母第一个问题不是问:“今天考了多少分?”“今天作业做得怎么样?”而是先问:“今天在学校开心吗?”这样问就是在试探孩子的情绪。小学阶段的孩子还不太善于掩饰自己的情绪,很容易被家长捕捉到。孩子有些情绪变化是正常的,家长不必草木皆兵,但如果孩子说出类似这样的话,家长要引起重视:“我今天考得不好,不管我怎么努力都考不好。”“我觉得所有的老师(同学)都不喜欢我。”“我总是考不好,因为我智商太低。”家长要对这类永久性的自我否定格外敏感,因为这样的话不仅暴露了孩子的消极情绪,而且表明孩子把问题归因于个性,而不是就事论事。

记:那么,接下来家长该怎么引导孩子呢?

倪:分两步走。第一步,家长要与孩子建立“共感”,即站在孩子的立场体谅他的感受。家长可以说:“如果我是你,现在也会很难过。”“如果有同学不喜欢我,我也会感到孤单的。”或者,“妈妈看到你情绪不太好。”“爸爸看到你现在很难过。”把你看到的和感受到的反馈给孩子。这是很重要的一步,因为只有做到了与孩子“共感”,孩子才愿意向家长敞开心扉。切记,此时家长不可向孩子传达焦急情绪。

第二步,帮助孩子合理归因。接下来,家长可以问孩子:“同学不喜欢你,可不可以告诉妈妈(爸爸)究竟发生了什么?”发生了一件事,会有这样那样的原因,归因不同,态度就不同,所以合理归因非常重要。合理归因要遵循“2∶1原则”,即孩子说出一个负面原因,家长就要再找到两个正面原因。所谓负面原因,指的是永久性的,几乎不可改变的原因,例如“考试成绩不好是因为我智商低”、“同学不喜欢我是因为我长得丑”等。所谓正面原因,指的是可以修正并有所收获的原因,例如“考试成绩不好是因为有两个概念没搞清楚”、“同学不喜欢我是因为我不爱说话”等。另外,家长在帮助孩子合理归因时,还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比如家长可以说:“通过试卷分析,我发现你在计算方面挺强的。”“我发现你对自己的成绩非常在乎,这是有上进心的表现。”家长这样说,就是向孩子传输积极能量,帮助孩子克服困难,勇敢前行。

记:家长应该怎样分辨孩子的智能类型?

倪:确定孩子的智能类型是件严肃的事,应该由专业人士来做。不过,家长应该了解一点基本常识。一般来说,孩子的智能类型在小学三四年级时就基本确定下来了,家长在辅导孩子学习时应该多加观察。比如,大部分孩子在背诵课文时都会采用自己最舒服的姿势。有些孩子一动不动地站着,非常有条理地背诵,当他在复述课文时,语言却未必生动,词汇也不够丰富。这种类型的孩子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在逻辑数学智能上有较大潜力。与之相反,有些孩子不太擅长有条理地叙述,但他非常擅长用自己的方式、丰富的语言、大量的肢体动作来表达。这类孩子基本上属于语言智能类型。时间关系,其他智能类型就不赘述了,这方面的书籍很多,家长可以找来研究。

搭好脚手架,思维要外化

记:小学生的家长最烦恼的问题是如何辅导孩子学习,进而如您所说,当好“脚手架”,帮助孩子在自身能力之上再行拔高。这方面,您有什么高招?

倪:家长要当好孩子的“脚手架”,首先要知道孩子的能力水平。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家长要关心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比如,不是这道题做对做错,而是为什么会做错。家长这样做,就是让孩子把思维外化。只要孩子把思维外化了,家长才能捕捉孩子的问题出在哪里。

小学一二年级的重点在于学习习惯的培养,家长要帮助孩子了解自己的缺点,形成改正的意愿,也就是说,要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有问题。孩子慢慢从无意识的学习进入到有意识的状态,而习惯的养成本身就需要非常长的时间,家长要严格管理孩子,给孩子制订规则,并严格执行。这是培养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必经之路。

记:如果孩子违反了规则呢?

倪:那就要让孩子承担违反规则所带来的后果。比如,家长规定孩子晚上8点半睡觉,可孩子做作业拖拉,到8点半没有做完作业。这时候,家长不要推迟孩子的睡觉时间,更不能帮孩子做作业。家长要告诉孩子:“本来8点半之前是可以做完作业的,可是你拖拖拉拉,使得作业没有完成,责任在你,你要为此负责。明天在学校,你要接受老师的批评。”家长这样做,孩子才能意识到“好的学习习惯对我也是有好处的”,他才能在以后遵守规则。

小学三年级是孩子的思维方式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抽象思维转变的重要时期。这时候,家长如果仅仅局限于帮孩子背诵、默写,不解决孩子的核心问题——思维变化——就很难找到学习上的突破口。更有甚者,家长看到孩子学习很努力,成绩却上不去,就给孩子报补习班,做额外练习作业。其实,这样做于事无补,还可能扰乱孩子思维的转变。

对于四年级以上的小学生,家长要做的事情是学会问问题,不管语文、数学还是英语,当孩子在做作业碰到困难的时候,家长不要直接说出正确答案,而是问问题,引导孩子把思维外化。

什么叫思维外化呢?我来举例说明。当孩子有道题不会做的时候,家长问孩子:“我们慢慢来,先看题目。”在孩子读题、审题、理解题目的时候,家长要求孩子把他所有想到的东西都写出来、画出来。所写所画的其实就是孩子的思维本身。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分析,是对概念不理解,是不会表达,是看不懂题目,还是对于哪个词不理解?这样就能了解孩子的思维。这就是思维外化。

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孩子的思维方式开始进入到抽象逻辑的领域,也就是要学会总结、演绎。这样的能力家长是可以帮助孩子培养的。比如,我曾问小学四五年级学生的家长:“当孩子看完一篇阅读材料以后,您会问孩子什么问题?”家长说:“我就让他给我背呀。”我问:“孩子说课文越来越长,不想背。”家长说:“那就复述吧。”我说:“复述是一个好办法,然后呢?”家长说:“没有然后,做一篇阅读练习,不背诵就复述。”看,这就是家长的误区。对于四五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仅仅背诵和复述是不够的。家长要知道,这个阶段的孩子不仅要会读文章,能记住文章的故事情节,更重要的是理解文章的主题,以及作者是通过哪几个方面的描述来阐述主题的,每一个方面又用了哪几个相应的论据来支持。这就是逻辑抽象思维的训练方式,家长不妨多问孩子问题,引导孩子动脑筋。

做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家长,智慧比勤奋更重要,你不需要整天陪着孩子,不需要监督他做作业,而要有问不完的问题,引导孩子把思维展现出来,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背书、做作业是孩子的能力可以完成的,但孩子没有能力发现自己思维的问题,需要家长做“脚手架”,助他一臂之力。我认为,家长做到这些,就称得上智慧家长了。

上一篇:高斯福德庄园的奶茶 下一篇:携手共筑阅读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