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文学阅读兴趣生成策略研究

时间:2022-05-28 08:51:59

【前言】初中生文学阅读兴趣生成策略研究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教学过程中我引用了以下片段: 1.“飞乃厉声大喝曰:‘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声如巨雷……张飞睁目又喝曰:‘燕人张翼德在此,谁敢来决死战?’”(《三国演义》第二十四回:张翼德大闹长坂桥,刘豫州败走汉津口) 2.“忽然山旁闪...

初中生文学阅读兴趣生成策略研究

农村初中学生读写能力普遍较差,如何采用有效手段,提高学生读写的兴趣,直接关系到读写能力的发展水平。

其实,语文重在积累,所谓"厚积而薄发",只有不断地积累,表达能力,语言运用能力才会提高。而培养初中生阅读兴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

我所面对的是毕业班的学生,多多少少,他们面临着中考的压力,心理上对课外阅读会有抵触情绪,教师首先要消除他们心理上的顾虑。不同的学生,由于性别,兴趣爱好,文学修养等的差异,会有不同的喜好,因此教师不能搞"一刀切"。

学生阅读兴趣生成需要激发诱导,这种激发诱导可以利用课文资源,结合课堂教学进行。

一、利用片段插入激趣诱导

《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教学过程中我引用了以下片段:

1.“飞乃厉声大喝曰:‘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声如巨雷……张飞睁目又喝曰:‘燕人张翼德在此,谁敢来决死战?’”(《三国演义》第二十四回:张翼德大闹长坂桥,刘豫州败走汉津口)

2.“忽然山旁闪出一彪人马,当住去路;为首一员大将,大叫:‘常山赵子龙在此!’张大惊,引败军望定军山而走……”(第七十一回:占对山黄忠逸待劳 据汉水赵云寡胜众)

3.却说关公正坐帐中,忽探马飞报:“……前部先锋庞德,军前抬一木,口出不逊之言,誓欲与将军一决死战……”关公闻言,勃然变色,美髯飘动,大怒曰:“天下英雄,闻我之名,无不畏服;庞德竖子,何敢藐视吾耶!”……关公随即横刀出马,大叫曰:“关云长在此,庞德何不早来受死!”(第七十四回:庞令明抬淹决死战 关云长放水淹七军)

三个片段,三种口气,三种性格。长坂桥上,敌强我弱,张飞单枪匹马,站立桥上,面对曹操大军,必须先以气势压倒对方,其巨雷般的吆喝已让人胆寒,其潜台词是:“我张飞不怕你们人多,不怕死的你就上来。”看来张飞绝对不是一蛮夫,其非常懂得心理战。而赵云当时是以逸待劳,敌军败退,慌不择路,再加上长坂坡一战“常山赵子龙”的大名早已使曹军牢记,所以此时此地,赵云不用多言,只需报一报名号,就可不战而胜。关羽自从吕布白门楼殒命之后,自恃武功第一,根本就不把对手放在眼里,口气自然也“牛”,现在居然有人吃了豹子胆想与他决战,面对庞德,那一声大喝,实际上是他早就郁积在心头的怒气的爆发,其潜台词是“在我关某面前,你完全没有取胜的可能,还不如直接认输吧,否则你只有死路一条。”

好的片段,由课内向课外适当延伸,同时点到即止,就像说书艺人一样,吊学生的胃口,利用他们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去阅读文本。通过三个片段的展示,学生的阅读冲动被调动起来了,不久后,学生的课桌上有《三国演义》以及易中天的《品三国》等了。

二、利用文本细读激趣诱导

文本细读,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对文本的反复阅读,细细咀嚼,读出文章的真滋味。

读书不应只是读故事,也不应只是读“思想”,通过对词句、篇章、构思等的琢磨,品出其“言外之意”。

如九年级上《我的叔叔于勒》中编者删去的原文结尾是:

“此后我再也没见过我父亲的弟弟。以后您还会看见我有时候要拿一个五法郎的银币给要饭的,其缘故就在此。”

这里作者不用“此后我再也没见过我的叔叔于勒”标题给人以亲切、亲近感,表现出了“我”对于勒亲情关系的认同,对于勒的尊重。(超越富贵与贫穷的)从文中也可以发现“我”和父母的不同,当真相大白后,“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而结尾“此后我再也没见过我父亲的弟弟。”不难品出我对父亲的失望和无奈,于勒首先是“我父亲的弟弟”,和父亲本有着血浓于水的关系啊!

“我对于自己的处境已稍稍有了好感,不再整天把眼睛望着海面,等待什么船来……”(《荒岛余生》选自《鲁滨孙漂流记》)“对于自己的处境已稍稍有了好感”其潜台词是“我在心理上感觉比原先好了,而实际情况依然很糟糕”和“整天望着海面”比,多了“把眼睛”,则强调主体行为。

……

通过文本细读,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课文,其分析文本的能力也会提高。

三、利用优秀的文学刊物激趣诱导

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的文学刊物,及时向他们介绍一些优秀习作,对学生阅读兴趣的生成,也会有帮助。常见的适合中学生阅读的刊物如:《百花园》《萌芽》《小说界》《散文天地》《微型小说选刊》《小小说选刊》等。

当然,兴趣生成不能寄希望于“一蹴而就”,它也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在积累中养成好习惯,学生的语文功底也就“水到渠成”了!

上一篇:网络环境下小学生作文教学模式的探索 下一篇:探索新课程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