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小学生作文教学模式的探索

时间:2022-09-07 12:26:59

网络环境下小学生作文教学模式的探索

摘 要: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作文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正悄然引发作文教学的深刻变革。本文试从网络环境下作文教学的优势、教学过程实施的策略等方面入手探究,网络环境下作文教学模式。

关键词:网络环境 作文教学 探索思考

随着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的教育应用已成为现代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正在悄然引发作文教学的深刻变革。

一、网络环境下高年级作文教学优势多

在小学教学中写作能力的培养是基本的语文能力之一,是语文诸项能力中至关重要的一项,是语文水平的综合体现。对学生来说,写作能力的获得要比阅读和听说能力的获得难度更大些,因此应当十分重视学做能力训练。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作文教学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

1.网络进课堂,让作文课充满生趣。多媒体的声、光、色、形等特性及其教材的生动性、形象性、真实性,创设了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动感。从学生认知规律看,写作中尤其重要的是改的过程,是思维的过程,是锤炼的过程,是“悟”的过程。因而在教学中通过生动、形象、具体的修改过程引导学生形成清晰表象,丰富感性知识,从而发展认知能力。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查找各种有关作文课的声音、图像、视频以活跃课堂气氛,激起了学生说的兴趣,为学生打开语言创造条件,让他们想说、敢说。

2.媒体网络的利用为收集信息材料、增加资源提供了广度。网络作文教学的研究,不仅对教学过程的研究,也是对学习资源、学习环境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研究,二者相辅相成。

3.网上作文资源有助于扩展学生的阅读范围。通过网络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网络和生活素材。电教媒体正是创设真实情境的最有效工具。网络环境以其开放性、交互性强的特点,为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创设了广阔的空间。在作文教学中,学生借助网络提供的丰富学习资源,自主选择图形、图像和文字等素材,自己通过观察、想象、表达和评改,达到多向交流的目的。

二、网络环境下学生作文教学的实施过程

作文教学专题网站的建设,网络作文教学实施的前提是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开发。网站的设计制作要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页面的设置必须有良好的交互性,可供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教师把各种教学内容制作成Web网页,组成W eb网站,

存放到Web服务器上。利用www浏览器,学生上课时在专题学习网站和Internet网上获得所需要的信息和进行网上交流。网页的设置按照写人、记事、写景、状物、应用文等五类作文分为“作文目标”“素材超市”“拓展导航”“萌芽园地”和“交流天地”等栏目进行设计。

1.“作文目标”设计

网络作文教学目标的确立,除了常规作文目标之外,还包括以下内容:(1)能从Internet网和专题学习网站上获取所需的写作素材;(2)能对收集到的写作素材进行剪切、粘贴、整理;(3)通过计算机输入,在“萌芽园地”提交自己的习作;(4)通过“交流天地”相互评改、交流习作。

2.“素材超市”设计

我们在“素材超市”运用超文本方式把文字、声音、图片、视频、动画等信息链接在一起,构成一个超媒体系统。学生可按照作文教学内容及要求,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主选择素材欣赏,同时酝酿如何表达。比如学生要写一种可爱的小动物,那么,“素材超市”中可提供多种动物的图片资料、文字资料(动物介绍)、外形及生活习性的录像资料等。学生可自由反复点击所选对象进行观看,从中获得翔实的写作素材。

3.“拓展导航”设计

学生拥有了丰富的写作素材之后,要把习作完成好,这就需要教师和网络提供导航。在这一版块中我们按照各类作文设计了“好词妙句连编”“优秀范文欣赏”“迷津指点”和“链接网站”。

4.“萌芽园地”设计

网络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能够通过教学支撑平台――“萌芽园地”完成自己的表达。学生通过在线选材、在线构思后,把自己要表达的内容通过“萌芽园地”来完成。学生可借助在线求助得到教师的指导,同时教师也可利用一定的反馈了解学生写作的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网络环境下作文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利用网络自主获取信息、自主作文、自主评改,最终实现自主发展的目标。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作文实践中,为学生搭建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平台,便于共享和修改。整节课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体现。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审美水平和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关文信主编.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行为策略丛书《新课程理念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谢海龙.《网络作文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1)

3.高婉荣《多媒体网络环境下新型作文教学模式初探》.《中国电化教育》.2002年(3)

4.沈静.《学生主体网络作文讲评教学模式的初步研究》.《北京电化教育》.2001年(1)

上一篇:提高管理绩效 树立四种意识 下一篇:探索新课程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