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形式之初探

时间:2022-05-28 08:14:23

小组合作学习分组形式之初探

摘?要:本文针对小组合作学习中普遍采用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分组方式的局限性进行了探讨。说明在班级两极分化现象严重,需要实行差别较大的分层任务时“组内同质、组间异质”的分组方式更有助于组织各种组内合作,组间互助活动,在提高各层次学生的成绩、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可以缓解学生的焦虑情绪,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和成就感。

关键词:组内同质;组间异质;小组合作学习;人文性

在以往采用任务型教学方式的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被普遍采用。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下的教学设计中,分组不仅仅是组织教学的形式手段,更有其不可忽视的人文性。

在实际操作时,大多数英语教师倾向于“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形式。在这种形式下,学生在小组学习的环节中实现了互帮。和非分组合作学习的课堂相比较,这种形式有着巨大的优越性。但是实践过程中,我发现“组内同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形式存在着以下两个问题:①在互帮阶段是以“优帮困”的形式实行的,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被分散分配到了不同的小组,他们也有得到帮助的需要,而这种同质之间交流的需要被忽略了,限制了优生发挥潜能;②成绩落后的学生被平均分配到不同的小组,由于在小组内成绩最差,部分学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而不愿与他人交流。

带着以上问题,笔者进行了另外一种新尝试——“组内同质,组间异质”的分组方式。这种分组方式可以解决绩优生“吃不饱”与学困生“吃不了”的问题,对各个层面的学生的不同需求给予人文关怀,使他们在提高学习英语成绩的同时,也增强了自信心与成就感。

“组内同质,组间异质”的分组方式是这样操作的:将全班学生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方式分成“两强、两中、两弱”共六组。根据学习基础的不同,在分组学习过程中,各组同学完成适合自己学习能力的任务,每个学生担任不同的任务角色。

第一步,组内自学阶段:根据教师下发的学案,组内展开自学。

第二步,组间组内互帮阶段:强组在组内互帮的同时,派出志愿者到其他组去提供帮助;弱组的同学在志愿者的帮助下完成学习任务。

第三步,小组间举行竞赛检测学习效果:这一阶段,由于小组之间实力有差异,实行差别得分的游戏规则。每答对一题,强队计1分,中队计2分,弱队计3分。弱组得分时,提供帮助的小组也加1分作为奖励。

经过观察和访谈,笔者发现采用这种分组方式后,强组的学生知识、能力、成就感、责任感等都得到了迅速的提高。一方面,同质之间的交流互助使他们思想上碰撞出更多火花,两个强组之间的“棋逢对手”使比赛更加紧张激烈,使他们思维更严谨、学习更高效。在钦佩同伴与对手的同时他们努力提高自己,使自己更高、更强。另一方面,在帮助弱组的环节,由于教师采用绑定的检查方式,强组对弱组的帮助更高效,而不是流于形式。同时,强组的志愿者是临时产生的,所以每一个强组的组员在前面的自学阶段更认真。笔者观察到,以往的自学中,优生因异质分组而感到孤独,在互帮中,他们因为帮助固定的被帮助者而有些倦怠,而现在初三六班的强组的同学在自学阶段就跃跃欲试了,他们在帮助弱组时更加从容与高效,在比赛时更加紧张与兴奋。课堂上的适度紧张与兴奋使他们的英语水平得以迅速提高。

弱组学生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他们更愿意参与活动,敢于开口发言。他们在得到强组的帮助后增强了自信心,组内同质的分组形式淡化了小组成员之间的差异,同样的困难消除了部分人的自卑心理,比赛中在组内没有优生的情况下,出于小组荣誉感,原来不敢开口的同学只能开口发言,同时,差额计分的方式,也有助于激发他们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以前想尽办法没有做到的事,通过一个不同的分组形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在两极分化现象严重,需要实行差别较大的分层任务时,组内同质、组间异质的分组方式更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各层次学生的成绩,同时缓解学生的焦虑,消除自卑心理,增强学生的责任心与成就感。教师也从繁忙的讲解中解放出来,从而有更多的精力倾听意见,观察学生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后面的点拨和检测更准确,后面的任务更有针对性。总之,由于关注到了学习过程中的人文因素,小组学习变成了一个愉快的,师生共同倾听、学习、合作与探究的过程。这种愉快的体验必然起到促进感情交流,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的作用。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桃源中学)

上一篇:浅谈如何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开展“快乐学习” 下一篇:浅谈新课程背景下交际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