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时间:2022-05-28 04:50:46

论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摘要:现今教学注重情境创设,新课程从以人为本、回归生活、注重发展的教育理念出发,大大丰富了情境的内涵,并对情境创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情境创设因此也成为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热门话题。创设好的情境,不仅可以改变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教学状况,更能让学生在情境中碰到问题,引起认知冲突,感知数学的价值,从而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情境创设;遵循的原则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9-0010

现今教学注重情境创设,新课程从以人为本、回归生活、注重发展的教育理念出发,大大丰富了情境的内涵,并对情境创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情境创设因此也成为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热门话题。创设好的情境,不仅可以改变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教学状况,更能让学生在情境中碰到问题,引起认知冲突,感知数学的价值,从而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力。那么,我们在教学设计中该如何巧妙而有效地创设教学情境呢?笔者认为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德育性原则

教书育人一直被视为教师光荣的职责,而新课程更加强调学生的思想品德方面教育的针对性以及实效性,新课程中有许多在教学中表现德育的案例。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充分挖掘教材,展示教材是传授德育的良好平台。例如,在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卢山县发生的地震当中,如果你负责援救10万灾民,该怎样计算救灾所需要的帐篷、食物及用水的数量?”这样的题目能够让学生在进一步了解数学、增强思维的同时,更好地培养了学生关心国家前途的意识,也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二、互动性原则

在新课程标准中有特别提到数学教学其实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加入到自主学习的情境以及氛围中来。例如:在如何判定相似三角形这节课上,笔者这样设计:询问:“老师的手里有一个三角形,为了布置教室,我们还需要很多个这样大小的三角形,你们能帮老师画吗?大家想想看可以怎样画?”问题一出来,学生们个个忙碌起来,不停地思索并且动手,这样能使学生们自主研究探索和合作解决问题,从而逐渐形成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良好风气,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也会有更加良好的课堂氛围。

三、切实性原则

新课程同时也更加关注学生自己的生活和独特的发展,积极促进学生在社会认知、表达情感、选择态度与学习技能等多方面的和谐发展。所以,从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能够为课堂上的教学埋下好的伏笔的问题情境就可以快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自主运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直观性原则

创设较为直观的问题情境能帮助解决好数学中的高度抽象性与学生思维中的具体形象性两者间的矛盾。先从具体达到抽象,再从抽象回归具体,这是一般认识的过程,但是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够强,所以在理解某些概念或者理论的时候有一定的难度,这要求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尽量从生动的、直观的开始讲起,再解决抽象的问题,帮助学生找出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在新旧知识间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关系,就能实现认知迁移。掌握了以上一些原则之后,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笔者总结出一些具体方法。

1. 利用学生熟悉的已有相似概念,创设类比发现的问题情境

例如,笔者在教“数轴”时创设情境:出示演示用的温度计,请大家观察温度的大小表示,依照此温度计的构造方法,请你们用学过的有理数为它排队,排成一行,如何比较合理,学生们开始积极动手、分组讨论。这样就把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学生们很容易接受,而且理解很深刻。

2. 利用已有相关概念的比较,创设归纳发现的问题情境

例如,笔者在讲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时创设情境:请你判断下列等式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7×5=5×7, (7×5) ×2=7(5×2)。容易看出它们是小学所学的乘法交换律、结合律。那么,在引进了负数以后,这些运算律是否还成立?引导大家进行有理数范围内的探索发现。学生开始讨论交流,用字母表示数是代数的一个特征,从而归纳出有理数的乘法交换律、结合律:ab=ba,(ab)c=a(bc)。

3. 利用相关数学概念,创设引发猜想的问题情境

例如,笔者在教“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时,”课前先让学生准备一个用纸板做的三角形,再要求学生动手将三个角剪下来,很容易得到一个平角。再如“多边形内角和公式的发现问题情境创设:

师:我们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边数是3,如果我们以三角形的一边再画一个三角形,得到一个四边形ABCD,请问这个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生:思考。

生1:360°。

师:为什么?

生1:四边形的内角和就是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

师:噢,原来是把四边形的内角和转化为三角形的内角和,如果给一个五边形,你能求出它的内角和吗?请同学们试试。

生:思考、讨论。

生2:是540°。

师:说说你的想法。

生2:添一条辅助线,将五边形变为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那么五边形内角和就是360°+180°=540°。

师:对,还有不同的思考方法吗?

生3:也可以添两条辅助线,将五边形分为三个三角形。

师:很好,通过添辅助线,将五边形分为一个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或两个三角形,从而将五边形的内角和转化为四边形和三角形的内角和,这是数学中常用的数学思想――化归思想。

师:不同的多边形,它的内角和不同,你知道多边形的内角和是随着哪个量变化而变化的吗?

生:多边形的边数。

师:对,下边请同学们猜想n边形的内角和。

经过学生的思考、讨论,得出猜想:n边形的内角和是(n-2)180°,

师:下面请同学们完成此表:

经过学生自己发现得出的知识,无论在思想感情上、还是在学习兴趣上都要比直接给出再加以论证有说服力。

4. 利用所有的感性材料,创设抽象与概括的问题情境

在讲“平行线”时,笔者这样创设问题情境:首先给出学生熟悉的实际例子,提供平行线的形象:铁路上两条笔直的铁轨、直驶汽车的两道轮印、高压输电线,并问:“它们有哪些共同的特征?” 通过观察、分析,学生说出下列一些共同属性:它们都是两条直线,都可以向两边无限延伸,都在同一平面内。得出这些共同属性时,学生的思维中已经有了初步的概括,接着再提出下面的问题以引起进一步的概括:“如何用几何语言将这些共同属性表达出来?”学生经过思考,说:“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不相交,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当学生的思维经历了以上两个过程后,已经获得对“平行线”较全面的认识,但在概念的表达上还不够简练、精确。这时,笔者先指出:“有这种关系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然后提出:“如何准确简练地表达出平行线这一概念?”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一次抽象水平更高的概括,通过比较用几何语言表述的共同属性,最后给出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不相交的直线叫做平行线。”这就完成了对“平行线”概念认识的全过程。

5. 通过学生实验,创设观察、发现的问题情境

例如:笔者对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的教学是这样处理的:首先要求学生将事先准备好的长度为4cm、5cm、6cm、8cm、10cm、12cm的六根小木棒拿出来进行动手操作。任意取三根将其首尾相接,拼成三角形,接着提出下列问题:(1)任意三根小木棒是否都能拼成三角形呢?(2)有几组三根小木棒能拼成三角形?有几组三根小木棒不能拼成一个三角形?试比较两根短棒长度之和与长棒长度的关系。(3)通过上述的操作,请观察猜想三角形中任意两边长度之和与第三边的长度之间存在什么关系?(4)试用简洁的文字归纳你的猜想。学生开始在练习本上写下: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这样,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操作、观察、发现的规律,在学生心目中得到了很深的印象。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好的情境是提高课堂效益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作者单位:山西省汾西县香中学 031500)

上一篇:血清NT―proBNP与心脏超声对慢性心功能不全诊... 下一篇:浅谈中国传统音乐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