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游憩中心地空间体系研究

时间:2022-05-28 12:06:51

上海市游憩中心地空间体系研究

摘要:根据上海市游憩中心地空间分布的现状,对上海市游憩中心地进行了分类,并分析了其空间体系特征。以此为依据,提出了上海市游憩中心地体系的完善和发展设想。

关键词:上海;游憩中心地;分类;空间分布;特征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12002904

1游憩中心地的定义

游憩中心地(Center Recreational District)是一个融观光、休闲、娱乐、购物、交通、服务等各项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体,在区域中呈现等级体系的分布格局。各类游憩中心地,作为城市魅力的载体、支持城市社会发展目标实现的空间系统,具有着内涵丰富性、边界模糊性、使用者多元性的特点。

游憩中心地有以下多种类型:社区中心与邻里公园综合体;城区中心与多类特色地域综合体;郊野中心与大型地域综合体;主题园和商业街;高尔夫和会所社区;度假区;郊野公园。其中的特色地域包括:购物中心及商业步行街区(street/mall/block)BRD;历史文化景观及展览中心(history/landscape/show)CRD;各类广场和著名建筑物(various squares/famoues architecture)SRD;滨水区(shore/water)WRD。

2上海市游憩中心地的现状研究

2.1上海市游憩中心地的分类

上海作为一个特大型城市,游憩中心地的数量和类型都是较多的,具体分类如表1所示。表1上海市游憩中心地类型

游憩中心地类型包括城市中心社区中心与邻里公园综合体长风公园;世纪公园;大宁灵石公园;黄兴公园;杨浦公园;和平公园;鲁迅公园;闸北公园;长寿公园;虹桥公园;桂林公园;复兴公园主题公园上海动物园;上海植物园;共青森林公园;锦江乐园购物中心及商业步行街区综合体南京路;四川北路;淮海中路;天山路;徐家汇;五角场;中山公园历史文化景观及展览中心综合体豫园;新天地;静安寺;龙华寺;衡山路;梅川路;上海科技馆;新国际博览中心各类广场和著名建筑物综合体人民广场;东方明珠;上海体育馆滨水区综合体外滩;北外滩;长风商务区高尔夫和会所社区汤臣高尔夫球场;虹桥高尔夫球场郊野中心历史文化景观综合体朱家角;七宝古镇;古绮园;枫泾古镇主题园和商业街热带风暴水上乐园;东方绿舟;碧海金沙水上乐园;东海影视乐园;F1国际赛车场高尔夫会所社区和度假区太阳岛国际俱乐部;滨海高尔夫球场;旭宝高尔夫球场郊野公园闵行体育公园;上海野生动物园;东滩国际湿地公园;佘山国家森林公园;东平国家森林公园滨水区综合体淀山湖休闲农业南汇桃花村;鲜花港;崇明农家乐;瀛东渔家乐

由于游憩中心地的功能综合化、内涵丰富化特点,在对游憩中心地进行分类的过程中,发现一些游憩中心地往往同时具有多个较强大功能,难以进行很明确的命名和毫无争议的分类。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按地名和路名进行命名较为明确。按表1分类,不排除有些游憩中心地的分类会存在争议。比如,人民广场聚集了人民大厦、上海大剧院、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上海博物馆、上海美术馆、上海音乐厅、大世界游乐中心、上海市工人文化宫、福州路文化街、大光明电影院、音乐旱喷泉、齐爱广场鸽、国际饭店、明天广场、来福士广场以及百联世茂国际广场等众多游憩地,是上海市的地理中心、政治中心、文化艺术中心、交通中心和游憩中心,对于它的分类就值得推敲。另外,东方明珠在区位上包含了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金茂大厦、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国际金融中心、海洋水族馆、上海城市历史发展陈列馆、上海大自然野生昆虫馆、陆家嘴中心绿地、滨江大道、世纪大道,在命名和分类上也值得推敲。相似的情况还很多,比如,多伦路历史文化名人街紧邻四川北路,已包含在四川北路商业街的区位中,就按四川北路进行命名。徐家汇公园包含在徐家汇商业圈中。襄阳公园同样也包含在淮海中路商业休闲带中。

2.2上海市游憩中心地的空间分布

上海市游憩中心地的空间分布如图1、图2所示。

3.1三个层级结构

上海市游憩中心地空间体系分为以下三个层级。

3.1.1内环线以里

内环线以里的大多数游憩中心地集中分布在浦西,在空间布局上高度聚集,呈带形网状结构。除了没有主题公园和高尔夫会所这两种类型,主要节点包含了其他各种城市游憩中心地类型,各功能要素作用力都较强,如人民广场、豫园、新天地、静安寺、徐家汇。线状游憩中心地的功能要素在数量上要少于节点,如南京路、淮海路、四川北路、梅陇镇商业步行街、云南路美食街和衡山路酒吧街。

3.1.2内、外环线间

内、外环线间的游憩中心地在空间布局上呈多核结构,且主要集中在浦西,呈较匀质分布,多为社区中心与邻里公园综合体,如长风公园、世纪公园、大宁灵石公园、黄兴公园、杨浦公园、和平公园、鲁迅公园、闸北公园、虹桥公园、桂林公园。在浦东没有分布。浦东和浦西相比,明显缺位。新建的世博园区填补了这一布局缺位,使上海的核心游憩区的布局更均衡、合理。

3.1.3外环线以外

外环线以外的游憩中心地在空间布局上呈多核结构。由于西侧的淀山湖、北侧长江口的崇明岛、东侧的东海海岸、南侧的杭州湾海岸都拥有较好的自然景观资源,使得大多数郊野中心都集中在这些区域。另外,在长三角区域的上海向西的交通线上,游憩中心地也呈较集中分布的格局。从空间布局上看,在市域内尚未形成环城游憩带。如果能将市域范围内的11处郊野森林全部建成可供游憩的郊野森林公园,市域内的环城游憩带将初步形成。

3.2空间分布的共有特征

沿主要交通节点、沿自然山水格局分布的特征日趋明显。在市区内地铁的主要换乘站点的游憩集聚效果已非常明显。沿黄浦江、苏州河的游憩集聚也已初见端倪。在市域内沿高速公路和自然山水格局分布的特征则更加明显。

4上海市游憩中心地空间体系的完善和

发展在对上海市游憩中心地的研究中发现,一个城市中的多个游憩区在资源等级、市场地位和形象感知等方面的作用是有显著差异的。借助于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在城市游憩区分布格局中,必然会形成以中央游憩区为主,其他多个游憩区为辅的城市游憩区空间布局架构。特别是在上海这样的特大型和国际化的城市功能格局分布中,会形成与城市中央商务区、中央商业区相对应的中央游憩区。这里的中央游憩区(Central Recreational District,简称CRD)主要是指:集聚一流游憩设施、能够满足城市居民以及外来游客的游憩活动需求,并且承载较大游客流量、在城市休闲旅游生活中具有最大综合影响力的特定区域。

上海目前的城市中央游憩区应该是包括人民广场、外滩、南京路、豫园、东方明珠这五个游憩中心地的区域,呈“三点两线”的格局。与上海市内的其他游憩区相比,中央游憩区集聚了大部分的外来游客,并同时在节假日集聚大量的城市居民,它代表了整个上海市的形象。中央游憩区的做强做大对提高上海的国际大都市形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中央游憩区以外的区域,应重点进行均匀布点、点点连线,最终织成一张游憩网络,中央游憩区是网络的面状中心,自中心向周围,网眼由密到疏,并且依着自然山水的格局和重要交通节点形成加强肋和加强点。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布点和连线的过程中, 应以社区中心与邻里公园综合体、郊野公园、绿色步道系统为主,进行游憩网络的织补和新建,使我们城市的游憩系统最大限度地满足居住者的日常游憩需要,并在此基础上,吸引更多的访问者。

参考文献:

[1] 吴承照. 现代城市游憩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2] 吴承照. 游憩规划的定性、定位与定向[J].城市规划汇刊,1997(6).

[3] 吴承照. 现代城市游憩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D].上海:同济大学,1998.

[4] 吴承照. 城市旅游的空间单元与空间结构[J]. 城市规划学刊,2005(3).

[5] 施彦卿.上海市中心城区RBD的空间结构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7.

[6] 楼嘉军. 对上海都市旅游发展战略的思考[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

上一篇:单体乔木景观价值评价初探 下一篇:富民县明熙苑室外温泉区泡池景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