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的新闻互动模式探析

时间:2022-05-28 11:03:16

全媒体的新闻互动模式探析

全媒体的理解

2008年至今,一个名为“全媒体”的词语出现在各种媒体上,包括“全媒体时代”、“全媒体战略”、“全媒体报道”、“全媒体记者”、“全媒体出版”、“全媒体广告”等。学术界对全媒体没有公认一致的定义,主要观点有“营运理念(模式)说”和“传播形态说”。前者的代表有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彭兰,她认为全媒体是指一种业务运作的整体模式与策略,即运用所有媒体手段和平台来构建大的报道体系。从总体上看,全媒体不再是单落点、单形态、台的,而是在多平台上进行多落点、多形态的传播。后者的代表有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新闻传播系的周洋。他认为“全媒体”的概念来自传媒界的应用层面,是媒体走向融合后“跨媒介”的产物。

笔者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全媒体”将产生一种新的传播终端,它能在同一终端上实现传统媒体(报纸、电视)和新媒体(网络、手机)的传播功能,并让各种媒体取长补短,形成一种跨越地域的实时型媒体。它可以是媒体机构及运营商采用文字、图形、图像、动画、网页、声音和视频等多种媒体表现手段(多媒体),通过广播、电视、音像、电影、出版、报纸、杂志、网站等不同媒介形态(业务融合),通过融合的广电网络、电信网络以及互联网络进行传播(三网融合),最终通过新终端实现用户的融合接收(三屏合一),实现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接收任何媒体内容(5W)。

何为新闻互动

对“互动”这个词语的解释如下:英语单词为“interactive”,从单词的解释上,我们可以理解为“互动”是发生在两者之间的行为或行为的可能。媒体中的新闻互动,是指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依靠现代的技术对新闻中的信息或其他要素进行的沟通和反馈。

再详细一点来说,新闻互动是传受双方的相互交流与沟通,是在新闻传播中,新闻传播与环境的互动和新闻传播内部诸要素之间的互动。前者,新闻传播与环境的互动,主要是指新闻媒介、传受者与社会的互动,比如,在播出日本地震的新闻后,新闻媒体会联合红十字会举办一些赈灾和捐款活动,受众参加这些活动后,新出来的新闻会对社会风气有改变作用,能形成一个同一的新闻环境,这就是新闻传播与环境的互动。而后者,新闻传播内部诸要素间的互动主要指新闻传者与新闻受者之间的互动,举例来说,在播出日本地震的电视新闻后,受众根据地震的内容,拿出自己拍摄的地震画面,丰富电视新闻中的地震细节,那么这种就是新闻传播内部的互动。我们一般情况下提到的新闻互动指的就是传受双方的互动,新闻互动行为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形成一个“传者即受者,受者即传者”的局面,受众在接收信息的同时,也可以对媒体的内容进行选择和重新加工,形成新的新闻价值。

传统媒体或新媒体的新闻互动模式

以书信、邮件形式为代表的在新闻播出后进行的新闻互动模式。传统的新闻互动模式,是在新闻栏目播出后进行的观众来信、热线电话、与节目相关的手机短信留言、新闻通联会议等。新闻互动的行为最早出现在平面媒体的新闻板块中,如在新闻类报纸的新闻栏目中编者与读者书信往来,但这样的互动行为是少数的,范围与数量都比较小、比较局限。同时,这种互动方式不是实时的,它滞后于新闻的传播,传播形式是单向传播。对受众来说,只能单向地选择新闻的接收和是否反馈,在受众之间不能共享对新闻的评论以及对节目的看法,主要靠新闻编辑等把关者的水平在下一期的节目中进行新闻互动。

以现场电话连线、短信平台实时滚动为代表的部分实时新闻互动模式。在单向的传播方式后,随着电话、手机的普及,热线电话和短信平台创造了一个新的新闻互动方式。例如在新闻播出过程中,通过电话同期声,采访几个观众,在新闻播出后,立刻与观众连线,在电话中采访观众的看法,并进行评论。另外,利用短信平台,收集观看者的留言,用滚屏的方式在新闻节目的下方播出,受众可以在观看新闻的同时看到其他受众的感想,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信息的互动交流。

例如河南电台的广播节目《政府在线》、《行风热线》这种新闻性的互动节目,在新闻直播中始终保持着与观众的交流和互动。各政府单位、窗口负责人走进直播室,现场接听观众来电,现场应答各方疑问,和各局委领导直接对话,实现了新闻的实时互动。

除此之外,群众提供新闻线索,电视栏目在解决问题中产生新闻。这样的新闻互动一直持续到今天,最有代表意义的是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城市频道的《南京零距离》,民生新闻栏目最突出的就是新闻的互动性。

在这个阶段出现的新闻互动已经开始具有了实时的特点,但是这种新闻互动的实时也是有局限的,它不能提供一个平台把受众所有的反馈表现出来,受众也不能随意地把自己的反馈表现出来,两者之间有编辑和制作人员的把关,所以,这种实时是部分的实时、在一定条件下的实时。

以网络论坛、博客、微博为代表的实时新闻互动模式。网络媒体的出现,为新闻互动提供了有效的平台,互动性作为网络媒体的一个很大的优势,让新闻互动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在网络新闻的板块中,都设计有这样一个留言区,例如新浪新闻网页最下端的网友留言区“我来说几句”,当网民读了新闻后留言就开始了新闻互动行为。最开始,新闻互动可以通过线上聊天室、讨论区、论坛来对的新闻进行沟通和交流。这种新闻互动最大的特点是完全的实时性,中间也没有把关人。只要你拥有电脑和网络,你就可以拥有发言权,拥有新闻的权利。每一个读帖人都可能成为下一个信息的提供者,而每一个信息提供者都可以为下一个读帖人提供新的信息。

随着网络的发展,博客、播客的出现增加了新闻互动的形式,为公众信息提供了平台,这时新闻的已经不是由新闻机构集体,而是每一个在博客、播客中的信息者都会成为新闻的源头和参与者,同时是传播者也是受众。从1998年的“克林顿绯闻案”,最初是由德拉吉在博客中报道,抢先于美国的任何一家报纸杂志,到2008年我国发生的汶川地震,许多DV影像都是网友传到视频网站公之于众的,利用播客的方式使我们全面了解地震时和地震后的情况。在网络中,每一个公民既是受众,也可能是传者。

全媒体的新闻互动形式

全媒体阶段的新闻互动是建立在新媒体实时性上的跨区域新闻互动模式。最大的特点在于共时态和跨区域,这样不仅很好地调动了受众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也使互动信息的反馈时效性达到最高。并且呈现出一种共时态的互动模式,不仅局限在制作方,可由受众方发起,并与媒体机构的记者、评论员、预先指定的场外受众等连线所呈现的新闻报道或评论。

在形式上,全媒体会把报纸新闻、电视新闻、网络新闻结合在一起,在同一个平台上播放,以iPad为例,这种终端融合了报纸、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介,可以在iPad上看电子书、读电子报纸、看电视和进行网络新闻的点播。在iPad上我们可以用传统的阅读习惯,用翻书的形式来看电子报纸,而在电脑上,这是不能实现的。在技术发展以后,我们可以想象,iPad作为一个唯一的终端,我们可以把它用于拨打电话,用来收看节目和上网。在这种情况下,新闻的互动形式将增加和扩展,例如,电视的新闻栏目可以随时和拥有iPad的受众连线,现场直播受众当地发生的新闻;政府发言人可以不走进直播厅,利用iPad终端与其他的iPad用户和主持人进行新闻发言和答疑;在拥有手机信号的地方,就可以用iPad等移动终端进行新闻搜索并提问和评说。

综上所述,随着技术的发展、全媒体成熟的终端的出现,新闻互动将在时空上出现突破,只要拥有了移动终端,时空这个概念会被完全打破。在时间上,可以实现文字、图像、视频的随时。在上班途中、在旅行途中、在新闻发生的第一时间,任何信息都能共享到新闻的平台上。同时,受众可以随时点播感兴趣、想看的文字或视频新闻。在空间上,受众可以通过新的终端平台,与新闻的制作者异地实现新闻栏目的实时互动。新闻制作可以在第一时间切换到不同城市,用受众现场拍摄的视频作为新闻的内容。新闻报道可以通过受众在第一时间实现跨区域的新闻传播。

参考文献:

1.罗鑫:《什么是“全媒体”》,人民网,2010-03-22。

2.范叶妮:《浅析新媒体中的新闻互动》,《新闻界》,2009(5)。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编校:施宇

上一篇:新媒体的言论话语方式与特征 下一篇:新闻媒体的“隐性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