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倾注,唤醒山之昏沉

时间:2022-05-27 11:10:23

8年前,一个16岁的苗族女孩刚刚初中毕业,主动放弃了念高中的机会,放下书包,拿起粉笔,成为了当地小学校的一名代课教师。怀着对家乡孩子们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她将真情全部倾注于边疆的少数民族同胞,为家乡的教育事业泼洒青春。

吴应珍的家乡老寨村位于大山深处的罗平县旧屋基乡,是苗族世居之地,山高坡陡,沟壑纵横,梁峁起伏,荆棘丛生,土地瘠瘦,自然条件恶劣。人们天天守着石山,耕耘薄土,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穿的是破破烂烂,吃的是野菜淡饭,住的是千疮百孔,行的是坑坑洼洼,人均年纯收入不足500元,还有的人家吃饭靠救济,花钱靠贷款。因为穷,人们都不把子女读书当回事,认为“不靠读书吃饭,只靠锄头当家”。在老寨村,吴应珍是建国以来唯一念完了初中的女孩子。从书本知识里,在老师的教育下,吴应珍感悟到,家乡“穷”的根源是没有知识文化,她暗下决心,一定要为家乡做点什么。

家乡苗族孩子失学多,主要是没人能胜任苗、汉双语教学。则郎小学曾开办一、二年级复式班,集中了则郎、上海子、下海子、麻地塘四个村民小组的苗族学生和布依族学生,因教师不懂当地苗语,学生听不懂汉语而被迫停办,那四个村子也素有“文盲村”的绰号。2000年7月,当地又找不到苗族教师了,则郎小学面临停办,当时吴应珍正好初中毕业,她主动找到有关部门要求去代课。其实,吴应珍已经考上了罗平县二中的民族高中班,这本是个走出去的好机会,但她想到家乡孩子饥瘦的面容,同胞们沉闷的叹息,心里像装上了一块沉重的大石头,毅然选择回家做每月只有105元工资的代课老师。

每学年开学前一个月,吴应珍就开始在四个村子之间奔走,挨家挨户地做新生入学动员工作,有时家长思想不通,还得三番五次上门,甚至为了沟通感情,她还给学生家长干活,以求得学生读书的机会。跑完四个村子一遍需步行15公里,山路中稍不留神就会摔倒,一次又一次的往返中,吴应珍不知多少次被树枝划破衣服、皮肤,被石头绊得脸青脚肿。一次,吴应珍发现一名二年级的学生三天没来上课了,便赶到距学校4公里的麻地塘学生家。经过两个小时的劝说,学生的父母终于同意让孩子继续上学。动身回学校时,天已经黑了,还下起了小雨,吴应珍摸着黑一步一步走着,山路又陡又滑,快到家时她一脚踩空,摔到路下昏迷过去。不知过了多久,她才慢慢醒来,挣扎着一瘸一拐走回去。为了不误学生一分钟,不论雨天、生病、受伤、忙种抢收时,她总是每天6点前起床,啃几颗玉米籽算早点,走两个多小时路,8点准时到校。中午她常饿饭,一直到上完下午的课才回家。

为了救助贫困生,吴应珍多次给学生垫付书杂费,购买学习必需品。为了学生上学的安全,她带着本村的学生一同走,途中有段约一公里的“猴子路”,意思是只有猴子才能跳跃、攀爬通过的路,她就或牵或背着学生过去。其他村寨的学生,她联系好家长轮流扶送。她还求助家里人,带着镰刀、斧子、锄头等工具,铲除路边的荆棘、杂草,搬开乱石,填平沟壑、大坑,疏通各村通向学校的道路。为了解决冬季枯水期学生喝水难的问题,她经常利用周末翻过大山,沿着峭壁到山脚的岩洞背水给学生喝。每背一次水,都把她累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为了给看不起病的学生治病,她向民间医生请教,自己到山上采草药救治学生……

吴应珍的学生不仅有苗族,还有布依族,她又开始学习布依族语言,“我是苗族人,刚开始学布依族语言时,总是受苗语影响,咬不准布依族语言的发音。我说的话布依族学生都听不懂,好几次还闹了笑话。”有一次她用布依族语问一个学生吃饭了没有,结果学生听成喝酒了没有。为了尽快学好布依族语,吴应珍每天一起床就用苗语和布依族语自己和自己说话,终于熟练掌握了汉语、苗语、布依族语。上课时她针对不同民族的学生,用不同的语言教他们念书。“班上大多是苗族学生,我都是用汉语说一遍,再用苗语翻译出来,一字一句地教他们。”对布依族学生她除了在上课时教他们识字外,课后还经常教他们说汉语和苗语。“二年级的学生汉语说得比较好的,我再让他们去教一年级的学生。”在“四语教学”下,她教出来的44名学生,个个都掌握了多种语言,进入中心学校后也能很好地接受汉语教学。

现在,吴应珍独创的“四语教学”已在罗平县的三个民族乡得到推广。至今,她所教学生的巩固率为100%,教学成绩位居全县前列。“用爱心去唤醒山之昏沉,用良心去召唤饥渴的孩童,用平凡而充满信心的语言去描述未来,民族地区将因教育而改变。”这是吴应珍的心声。

上一篇:农民工车祸身亡,怎么赔 下一篇:山花烂漫映乌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