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对重庆经济发展的作用研究

时间:2022-05-27 08:50:54

资本市场对重庆经济发展的作用研究

摘要 资本市场的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非常复杂,在同一地区不同的时间或者是同一时间的不同地区的表现都不一样,因而这也是是当前金融经济学家们研究的一个热点而又存在一些争议的问题之一。该文从理论发展和实证结论两方面就资本市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进行了深入分析,实证主要采用了重庆的数据分析重庆资本市场的利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关键词 资本市场 重庆 经济发展

一、资本市场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分析

(一)改变资产流动性,实现投资风险的转移与分散

风险的存在很大部分来自信息不对称、不完备或者搜索信息的成本极高。证券市场的作用之一是转移和分散风险,Levine[1]着重指出流动性风险和异质性风险可以由金融体系化解。流动性是以自愿价格将资产转化为现实购买力的难易和快速程度,流动性风险就是指这种转化的不确定性。异质性风险是指投资于不同项目、企业、行业、地区和国家具有不同特质的不确定性。信息的不对称和交易的成本减弱了资产的流动性,从而加剧了流动性风险。而证券市场通过稳定、透明的交易制度和低廉的交易成本提供资产的流动性,激励投资和经济增长。

当然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也能够加强资产的流动性和降低流动性风险,但是就银行而言,区别就在于银行需要保持一定的流动性,所以银行在考虑贷款的时候总愿意选择一些流动性比较强的项目,而资本市场融资的项目的流动性要求则可以降低,尤其是股票市场上筹集的资金在项目选择的时候基本上不用考虑项目的流动性,考虑的主要是风险性和收益性。

(二)良好的资本市场有利于提高公司治理水平

资本市场的发展为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提供了有效的机制,在促进管理和生产的专业化同时,又能够提高公司治理水平,这都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股票市场对公司治理作用的发挥,主要通过三方面的机制来实现,即股东投票机制、并购监管机制及股权激励机制。

股东投票机制就是股东用投票的方式对长期经营不好的公司的管理层发出警告,具体又可以划分为“用手投票”和“用脚投票”。用手投票就是指股东在股东大会上行使投票权,向管理层发出警告,并在必要时动用否决权撤换高层管理人员,从而对管理层构成直接约束。但用手投票机制的实行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股东的持股要达到一定的数量;二是要具有对企业经营管理进行监管的能力和时间。而对于股权较为分散的中小股东而言,则通过“用脚投票机制”向管理层施加压力。这种压力首先来自股东抛售股票会导致股价下跌,形成对管理层的负面评价,降低管理者在经理人市场的价格,并对其职业生涯产生影响;其次来自于主要股东的退出可能会给企业经营带来灾难性后果。比如一些大股东的退出,会恶化公司的融资环境,甚至导致公司被恶意收购。

资本市场具有的并购接管机制和股权激励机制也有利于公司治理水平的提高。

(三)资本市场的发展,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

祁斌[2]比较了二战以来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模式,分析了美国资本市场在促进美国产业升级和高科技产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提出金融体系效率和金融结构的差别是形成各国经济长期增长趋势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等方面差距的主要因素,认为以直接融资为主的资本市场体系比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银行体系更有利于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万书彦,梁伟坚(2001)[3]认为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困难是缺乏资源的合理流动,导致资源不能实现合理配置,通过西部资本市场的发展,可以促筹集西部地区发展所需资金并流向那些在西部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和行业,达到优化产业结构的目的。

(四)资本市场发展通过促进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发展

资本市场的发展可以促进交易的发展进而促使分工水平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而分工水平的提高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则有利于技术创新,亚当斯密在他的《国富论》中用了三章的篇幅来讨论分工的问题,斯密认为分工从三个方面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一是工人熟练程度上的进步,二是时间上的节约,三是机器(新技术)的应用。一个完善的资本市场还可以加快新产品、新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在资本市场不完善的情况下,很多持有技术的人由于缺乏资本而不能使其迅速有效地利用技术,而一个完善的资本市场可以使这些适用的技术转化为资本,在资本市场上进行交易,这样就推动了技术资本和货币资本的结合。

在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中,各层次的市场的功能也会有所差异,一般来说创业板和风险投资市场更明显的有助于推动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资本市场对于创新的促进非常典型地体现在风险投资的运作上。风险投资是指将资金以入股形式投向高科技企业,并提供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一整套服务,促使其迅速成长,最后通过将其上市或出售的办法变现,以获取高资本收益的一种投资行为。高科技企业失败机率很高,然而一旦成功,回报也非常可观,一般产业投资者不敢轻易涉足,但风险投资者引入金融资产投资领域中“投资组合”的思想,将资金同时投向几个甚至十几个企业,尽管失败的不少,但综合回报率还是很高的。

(五)资本市场促进企业实现规模扩张,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从而提高经济效率

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就会产生对规模经济利益的追求,便进入到了成长期和扩张期,即生产规模和市场份额的增加。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企业通常可以采用两种战略,即内部成长战略和外部成长战略。所谓内部成长是指企业现有项目的继续和扩展,而外部成长是指以横向兼并、纵向兼并或者混合兼并等形式出现的企业扩张。两种方式都要依赖一个完善的资本市场,尤其外部成长更需要一个股权形式的资本市场。李善民,周小春(2007)[4]实证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的绩效,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并购行为总体上效果较好,非关联并购的效果要好于关联并购,相关并购对企业的经营业绩产生正效应。非关联并购效果较好,说明随着资本市场全流通的改革和制度建设的推进,企业的并购效果会有更好的表现。

二、重庆资本市场对重庆经济发展作用的实证分析

(一)实证使用数据说明

考虑数据的可获取性,直接融资数据主要选取了股票融资额、企业债券融资额和实际利用外资,间接融资采用了中长期贷款量为代表。股票融资额和企业债券融资额作为直接融资没有什么争议。实际利用外资作为直接融资是基于这样一种情况,按照我国的统计方法,实际利用外资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是对外借款,一部分是外商直接投资,另外一部分是外商其他投资。在外商其他投资里从1997年开始有包含了对外发行债券和股票,外商直接投资可以视为直接融资,其他融资里也有绝大部分是直接融资,而且外商直接投资占了实际利用外资的绝对多数。外商直接投资起到的功能和股票发行相当,都可以分散股权,提高公司治理水平。中长期贷款又可称为项目贷款,是指商业银行发放的,用于借款人新建、扩建、改造、开发、购置等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贷款,考虑重庆民间借贷等其他形式的融资方式还比较滞后,商业银行的中长期贷款额有较好的代表性。在检验资本市场规模和资本品价格对GDP的作用时,本文选择了重庆是上市公司数量和流通股加权的价格指数分别作为资本市场规模指标和资本品价格指标,流通股加权的价格指数通过大智慧的自定义指数得到,以1997年7月1日为1000的基数点。

对数据的取值时间段,由于重庆是1997年直辖的,1997年之前的很多数据统计范围不一致,本文在计量分析时一般没有考虑1997年之前的数据。笔者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没有找全官方公布的重庆市的月度或者季度数据①,迫不得已使用了年度数据,从1997年2006年共有十组数据,由于数据较少,对研究造成一些限制,如较长滞后期的因果检验就由于自由度损失太多而不能得出有效结论。

最后一点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股票融资stock和债券融资bonds两组数据在1997-2006年间分别有两年和四年为0,且都是政策因素造成的,2005年是由于股权分置改革全国基本上没有新股发行。企业债没有发行也是因为之前企业债发行出了问题以后,把审核权由央行转交给发改委并采取了非常严格的审核制度。由于数据缺失,不能把它们单独的加入到模型中,本文将两者与实际利用外资相加之和作为一个变量加入模型。

(二)资本市场融资额对GDP作用的实证检验结果

本文实证采用取对数的模型来检验直接融资额对重庆经济发展的影响,加入中长期贷款作为比较变量。

其中Zj代表直接融资,loan代表中长期贷款。

用Eviews回归得到的结果如下:

模型的拟合效果仍然比较好,代表直接融资的变量LOG(zj)和代表间接融资的LOG(LOAN)的系数都通过了T检验,Durbin-Watson统计量也有很大的改善。直接融资的系数为0.106,间接融资的系数为0.412,其含义为直接融资增加1%,GDP就将增加0.106%,间接融资增加1%,GDP将增加0.412%。从结果来看,似乎间接融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较大,但是,如果考虑到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基数的差别,就可以消除这种误解。考虑2006年间接融资的量为85.67亿元人民币(利用外资已经经过汇率换算),直接融资的量为2932亿元人民币,要使GDP增长0.412%,需增加间接融资29.32亿元,如果要增加直接融资达到同样效果则只需增加3.33亿元。这就是说当前直接融资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效用比间接融资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效用要高,即增加1元人民币直接投资带来的经济增长高于每增加1元人民币间接融资带来的经济增长。

(三)资本市场规模和价格指数对GDP影响的实证检验结果

对模型GDP=C(0)+C(1)*VALUE+C(2)*NO使用eviews软件回归检验发现常数项的T统计量没有通过检验,去掉常数项后的检验结果如下:

结果表明,value和no的T统计量都通过了检验,两者都不显著为0,可决系数R2为0.806,调整后为0.78,重庆股票流通市值指数和上市公司数量对重庆国民生产总值有显著的影响。但是从回归系数来看,上市公司数量对重庆国民生产总值有正向作用,而上市公司市价指数对重庆国民生产总值的影响具有负面作用。上市公司数量增加对国民生产总值的正面作用比较好理解,上市公司市值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负面影响的原因何在不太好理解,笔者认为,这与我国股票市场的特征有很大的关系。我国的股票市场长期以来是一个投机市和政策市,已经有很多研究表明它以往也是一个资金推动型股市,通常流入股市的资金充裕,表现为流动性过剩时,当然2006到2007这次还不能下定论。这种情况一般是股票市场的高额收益吸纳了本该投资在实业上的资金,使得经济增长乏力。当然要验证这种假设,可以把上市公司流通市值滞后一期加入到模型中,如果滞后一期的上市公司流通市值的系数显著为负,则说明这种假定是可信的。

加入滞后一期的上市公司流通市值的模型回归结果如下:

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滞后一期的流通市值指数的系数显著为负,且比同期的流通市值指数的系数负得更多,且更为显著,可决系数也有所提高,模型的回归效果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可以证实我们之前的假设,即股票市场下跌时,更多的资金从股票市场流入到实体经济,扩大了实体资本投资,推动当期及下期的经济增长,当股票市场上涨时,资金从实体经济中流入股票市场,影响重庆地区经济的增长。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股票、企业债券和实际利用外资构成的直接融额资对重庆经济增长的作用非常显著。由股票、企业债券和利用外资额之和构成的直接融资额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效用要高于中长期贷款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效用。

上市公司数量与GDP的关系为显著的正向关系,但是上市公司市值与GDP却是反向的关系。也就是说上市公司数量的增加对GDP的增长可能有正向作用,但是上市公司市值指数对GDP的作用却显著为负。表面上看似乎矛盾,实际上说明我国股市的投机性质非常明显,当股票市场高涨时,重庆企业有很多本该投入到实体经济的资金流入股票市场,造成实体经济投资不足,导致经济增长放缓。

根据对资本市场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分析和利用重庆数据进行的实证研究结果,当前直接融资对经济增长带来的边际效应要大于间接融资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效应,重庆应大力发展以直接融资为主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促进重庆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注释

①2005年1月1日实行《关于改进地区GDP核算工作的意见》中规定,从2005年1月1日起,由国家统计局联审后统一公布季度GDP数据,并以此作为法定数据。在此之前没有统一的权威的省市季度GDP数据。

参考文献

[1]Levine R.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and growth:Causality and causes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M].World Bank,Development Research Group,Macroeconomics and Growth,1999.

[2]祁斌.建立资本市场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J].证券市场导报,2006(8).

[3]万书彦,梁伟坚.运用证券市场促进西部产业结构调整[J].商业研究,2001(1).

[4]李善民,周小春.公司特征、行业特征和并购战略类型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7(3):130-137.

本文为重庆三峡学院青年资助项目――三峡库区资本市场建设与民营企业发展研究阶段性成果。

上一篇:浅析劳动合同法中的违约金问题 下一篇:浅析资本结构的治理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