聘高管 找外企

时间:2022-05-27 08:07:00

最近碰到一些本土企业家,谈到后金融危机时代,谈到企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发现企业家的视野似乎一夜之间变得宏大了。经过金融危机,中国好像一下子成了巨人。这些企业家经过十多年甚至二十几年的艰苦创业和风风雨雨,现在都感觉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不少企业家都在憧憬: 三、五年后,企业规模要过亿,过10亿,50亿,甚至上百亿; 企业员工要过千,过万,过十万; 要进入全球市场,要占全球市场至少10%甚至更多的份额。

当被问到达成如此宏愿的困难时,差不多每个企业家都会说,跟跨国企业比,本土企业在管理和营销上还有较大差距,高端人才不足是瓶颈。确实,提升管理和经营,必须靠启用有经验、有能力的适用人才,否则就会严重制约企业的发展。

可是,人才在哪里呢?

上世纪80年代末,以IBM、HP为首的跨国企业正式进入中国。90年代初期达到高潮。这些外企进入中国的第一件事,就是以优厚的待遇招聘中国的名校高材生。那个时代,中国高校每年只招30万左右的新生,大学生本身就是万里选一的精英,当年的名校生更是天之骄子,人才中的人才。

这些20出头的天之骄子进入外企,在老外、港台老大的指导下,从最底层的维修工程师、销售助理、市场专员做起。经过20多年的煅炼,很多人做到了中国区副总的层级。他们现在40多岁,拥有把业务一点点做起来的实际经验,懂得高素质企业运作的方法,也具有丰富的商业和管理理念。

这些出自中国名校的天之骄子,在人到中年时本应再上一个台阶,做到外企全球副总、中国区老总、亚太老总的层级。但由于他们大多没有海外留学的背景,受文化价值观及沟通能力,以及企业政治所限,绝大多数人上不去了。同时,外企新一代年青人也已经成长起来,这些“上一代“的辉煌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而他们这些在外企打拼20余年,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上一代”,正是我们国家,我们信息产业的宝贵财富。

从个人发展看,他们的人生应该再上一个台阶,应该放射出最灿烂的光辉。从国家发展看,如果这批人能把跨国企业在商业和管理上的先进知识、方法、经验与我们自已的实际相结合,将为我国企业和产业创造不可估量的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批人士,也许是上天在冥冥之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留下的伏笔吧。

这是我们的运气和福气。

如果他们加入本土企业,不可避免会有磨合的问题,存在调整的阶段。但是他们的价值如此之大,为此付出些代价也是值得的。所以我认为,国家相关部门应该研究制定一些政策,帮助和鼓励他们回到本土企业继续发展。

本土的企业家们,不论是民企还是国企,不论是事业单位还是企业单位,伸出你们的手,把这些人才接回来吧。

上一篇:突破医疗信息孤岛 下一篇:信息技术外包服务重在沟通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