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注释辨正三题

时间:2022-05-26 10:25:20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注释辨正三题

《百年孤独》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与此同时,乌苏拉和孩子们都在菜园里胼手胝足地管理着香蕉、海芋、丝兰、山药、南瓜和茄子。”教材注:胼(pián)手胝(dǐ)足,手和脚都磨出了老茧,形容极其辛苦。(《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2005年6月第1版,P122)

教材将“胝”注为“dǐ”,不妥。《现代汉语词典》中“胝”字只有一个读音,为“zhī”,收“胼胝”一词。查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出版的《成语大词典》,“胼手胝足”一条中,“胝”也注为“zhī”,胼、胝,指手脚上的茧子。(《中华成语大辞典》,吉林文史出版社)也收有“胼手胝足”一词,“胝”同样注为“zhī”。又查了《辞源》、《辞海》等辞书,都将“胝”注为“zhī”,没有将“胝”注为“dǐ”的。将“胝”注为“dǐ”缺少依据,属误注。

《齐桓晋文之事》中有“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句,教材注:无异,不要对……感到奇怪。(《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2005年6月第1版,P152)此条注释不够严密,注释中“对……”多余。从整个句子看,“无”是不要的意思,“异”,动词,是奇怪,感到奇怪的意思,“于”,介词,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它与“百姓之以王为爱”构成介词短语,做“异”的补语,译时可将其移到“无异”前,其中“于”应译为“对”,整个句子可译为:大王对老百姓认为您吝啬不要感到奇怪。很明显,“无异”应注为:不要奇怪,不要感到奇怪。其实,教材是给“无异于”作注,并非单给“无异”作注。

1987年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将“无异”注为:莫怪。异,奇怪。(《中国历代散文选》,刘盼遂、郭预衡主编,北京出版社,1980年1月第1版)将“无异”注为:无怪。这样注才是合理的。

《六国论》中有“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句,教材将“举以予人”注为:都拿它(土地)来送给别人。举,全部,都。(《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2004年6月,第1版,P83)

教材将“举”注为:全部,都,不妥。第一,将“举”注为全部,都,明显将“举”视为副词,“以”自然是介词,应译为“拿”,“以”后面省略宾语“之”,译为“它”,指土地。“举以予人”当注为:都拿它(土地)送给别人。而教材注释中的“来”字是从何而来呢?令人费解。第二,韩、魏、楚三国都曾割地赂秦,前文“子孙视之不甚惜”中“子孙”本身就是复数,再将“举”注为“全部,都”,没有必要。

原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试验修订本)将“举以予人”注为:拿它(土地)来送给别人。(《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2000年11月第2版,P90)

“举”字未单注。不难看出,教材将“举”视为动词,译为“拿”,“举”后面省略宾语“之”,译为“它”,指土地。“以”,连词,表示目的,译为“来”。“予人”,送给别人。这样解释,语法上讲得通,而且合理。“举”作动词用,译为“拿”,也有这样的用例。《赤壁之战》中“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中的“举”,即为“拿”。“举以予人”当注为:拿它(土地)来送给别人。举,动词,拿。以,连词,表示目的,来。

作者单位:吉林省舒兰市第十八中学

上一篇:《金瓶梅》的两个英译本 下一篇:现实有爱恨,历史无情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