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兴趣主动参与乐于探索

时间:2022-05-26 09:56:04

激发兴趣主动参与乐于探索

随着高效课堂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成了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综合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内容上强调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和实际,在方法上强调探究、创新、实践,引导学生从动手、动口、动脑的情景活动中掌握知识。那么教师应如何发挥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结合教学实际,浅谈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景 激发学生发散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激发大脑组织加工,有利于发现事物的新线索,并进行探索创造。兴趣是学习的催化剂和营养素,摘要是学习的核心动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本人常常采用了:创设情景,设疑生趣,制造悬念,激发求知欲望;以旧导新,沟通引趣;联系生活联系实际,创设身边的数学问题;故事引入,揭示课题等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如在教学百分数应用时,我的开场白是:“我们班有男生32人,女生36人”请同学们根据这两个数量关系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看谁提得多,提的好,最能全面反映所学数学知识以及待探究的数学知识,问题提出来以后,全班顿时沸腾起来,每个学生都想成为课堂上的亮点和主角。通过整理,大致提出了下列问题:⑴全班共有多少人?⑵男生比女生少几人?⑶女生比男生多多少人?⑷男生占女生的几分之几?⑸女生占男生的几分之几?⑹男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⑺女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⑻男生比女生少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⑼女生比男生多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⑽男生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⑾男生比女生少百分之几?⑿女生比男生多百分之几?⒀男生与女生的比是多少?⒁女生与男生的比是多少等?这样就真正从“以教师为主体,以知识为核心”的传统模式观念中转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知识与能力并存”的开放性教学观,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 激发学生发散思维

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积极探索,必须给他们营造一种创新氛围,宽松、和谐、主动、活泼、平等、自主的课堂氛围,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孕育创新思维。在教学中老师要尊重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相信每个学生都会成功,要为学生创设敢想、敢说、敢问、敢质疑的学习氛围。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对他们提出的问题和观点要及时的点拨、评价、鼓励和表扬,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最大潜能。例如在教学“百分数”概念时,首先要从生活实际的具体例子中引导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它是一个具体的数吗?为什么?用生活实例说明“百分数”是两个量比的结果,是个比值,是个分率,因此,很多学生认为百分数最恰当应叫百分比和百分率,它肯定不是分数,这就反映出学生的观点很有见解,敢于质疑。

三、重视动手实践能力 为学生的发散思维提供条件

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实践操作的机会,老师要重视学生操作,真正放手让学生操作。例如教学圆柱体的认识,我找了许多的茶叶盒、罐头盒、圆柱体纸盒、模型等,然后将这些事物展示给学生,并让学生亲自数一数,摸一摸,量一量,通过实践从而圆满解决了:圆柱体共有几个面?每个面的形状是什么?它有几条高?怎样测量?共有多少条?从侧面沿高线展开后成了什么图形?怎样计算?这样学生在动手操作,用眼观察的基础上思考后得出了圆柱体的特征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四、重视推陈出新 释放学生潜能激发发散思维

书本是学生学习最直接的资源,我们既要学生从书本中学习基础知识,又要努力突破书本知识的局限,发散思维,寻找最好最简便的方法,释放学生潜能,培养创新意识,真正变成获取知识的主人。如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课本中的做法是用短除法先求出他们的公因数,然后用所有的公因数与互质数的两个数连乘的积作为最小公倍数,如[24,36]=2×2×2×2×3×3=72,有的同学通过观察发现有更简便的方法计算。[24,36]=2×36=72,或[24,36]=3×24=72.但不知道对不对?能不能普通适用?带着这个问题,我请同学们自己举例加以验证,最终学生得出结论为:甲数短除后所得的商与乙数直接相乘的积得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五、改革练习设计 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课堂练习是巩固知识,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手段,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业设计是最关键的一环。我在作业设计上注重学生知识的拓展性、开放性、探究性,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形成技能上发展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分数简便计算这一节后,我设计了这样的一组练习题:

这样的设计紧扣了简便计算的相关知识,又激发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积极性。

总之,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渠道,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适时适度地引导,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才能成为驾驭知识的舵手,成为获取知识的主人。

上一篇:小议如何让小学数学课回归生活、回归自然 下一篇:课堂教学管理对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