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经济与劳务经济结合的农民增收模式研究

时间:2022-05-26 06:06:45

特色经济与劳务经济结合的农民增收模式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内蒙古特色经济发展较好,劳务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内蒙古农民增收应走特色经济与劳务经济相结合的道路,构建“高效特色农业+高效特色草原畜牧业+劳务经济”的农民增收模式。

关键词:特色经济;劳务经济;农民增收

劳务经济在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带动农村第二、第三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相对于资本要素所得。劳务收入要低得多,而且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因此,单纯的劳务经济发展解决不了农民的持续增收问题。特色经济是以当地特色资源为基础,发展地方特色产业的一种模式。特色经济的发展可以将资源禀赋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进而转化为区域经济发展优势,为农民增收提供不竭的源泉。内蒙古农村自然资源禀赋好且具有劳务经济基础,因而构建一种与之资源禀赋相符的农民增收模式,具有现实意义。

一、内蒙古特色经济与劳务经济发展的状况

(一)内蒙古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及其构成状况

内蒙古农民增收模式的探究,需要了解内蒙古农民收入现状。2000-2009年内蒙古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呈逐年上升趋势,从2000年的2038.00元/人上升到2009年的4937.80元/人,年均增长率达15.81%;内蒙古历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均高于同期西部的平均水平。但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2000-2009年,内蒙古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西部平均水平高656.48元/人,但比全国的平均水平低270.14元/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比西部低0.32个百分点,比全国的平均水平高1.51个百分点。

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及转移性收入分别从2000年的人均287.63、1690.81、24,58和35.18元增加到2009年的人均900.4、3277.5、137.3和622.6元,分别增加612.77、1586,69、112.72、587.42元,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3.67%、10.43%、50.95%和185.53%。家庭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是内蒙古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主要构成部分,但家庭经营性收入的绝对额远远高于工资性收入,工资性收入的增长率远高于家庭经营性收入的增长率。

从内蒙古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构成比重及变动趋势看,家庭经营性收入所占比重呈逐渐下降趋势,工资性收入所占比重呈逐渐上升趋势。2000-2009年。内蒙古人均家庭经营性收入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从2000年的82.96%下降到2009年的66.38%,年均下降率达2.22%:人均工资性收入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比重由2000年的14.11%上升到2009年的18.23%,年均上升率达3.25%。

(二)内蒙古特色经济发展状况

农村自然资源禀赋状况对农村特色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据《中国统计年鉴2010》显示,2009年内蒙古农村人均耕地及林地面积为9.75亩/人和1.81公顷/人,分别居西部第1和第2位,均居全国第2位:人均森林面积及人均牧草地面积为0.98公顷/人和126.60亩/人,分别居全国第2和第1位。

农村特色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开发和利用。2009年内蒙古农产品中,粮食总产量分别居西部和全国第2和第12位。其中,谷物、豆类、薯类产量分别居西部第2、第1和第6位。居全国第12、第2和第7位:油料总产量居西部第2位、全国第9位:甜菜总产量在西部和全国均排名第2位:羊绒和奶类总产量在西部和全国均居第1位。大牲畜饲养年底总头数居西部第3、全国第4位;牛、马、驴、骡、骆驼年底头数分别居西部第3、第5、第3、第3和第2位,分别居全国第4、第5、第4、第3和第2位:羊年底总头数在西部和全国均排名第1位,其中山羊和绵羊年底总头数在西部和全国均排名第1位。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由1978年的29.58%上升到2009年的45.94%,上升16.36个百分点。

依靠农村自然资源禀赋发展特色经济是农村居民增加家庭经营性收入的重要途径。农村自然资源的丰裕度是发展特色经济的基础,特色经济的发展状况可用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性收入衡量。2009年。内蒙古人均家庭经营性收入及其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为3277.50元/人和66.38%。分别居西部地区第1和第3位:2000-2009年,内蒙古人均家庭经营性收入为2277.52元,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为73.83%,分别居西部地区第1和第2位。可见。内蒙古人均家庭经营性收入及其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均居西部前茅,说明内蒙古特色经济优势明显,特色经济发展对农民增收的作用显著。

(三)内蒙古劳务经济发展状况

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中所占比重最大的是劳务收入。内蒙卉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的上涨主要得益于劳务经济发展带来的劳务收入的提高。2000-2009年,内蒙卉、两部及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劳务收入分别为194,88、354.55和482.53元,内蒙古分别比西部及全国的平均水平低159.67和287.66元/人;内蒙,古、两部及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劳务收入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2.91%、33.67%和28.20%,内蒙古分别比两部及全国的平均增长率低10.75%和5.29%。可见,内蒙古劳务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表现为农村居民人均劳务收入及其增速均低于同期两部及全国的平均水平。

内蒙古农村居民人均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在2000-2003年一直保持在5%左右:2003-2007年,劳务收入比重从6.23%上升到7.24%;2008年,由于次贷危机及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东南沿海地区企业出口受阻,大量中小企业倒闭,外出务工人员大量失业被迫返乡,导致劳务收入普遍降低,劳务收入比重下降到6.58%;2009年,由于一系列救市政策的实施,宏观经济有一定程度的复苏,劳务收入比重略有上升。这表明,劳务经济发展受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较大,劳务收入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2000-2009年,内蒙古、西部及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分别为6.10%、13.92%和13.85%,内蒙古分别比西部和全国的平均水平低7.82%和7.75%。这一方面说明内蒙古劳务经济发展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另一方面也表明内蒙古通过发展劳务经济增加劳务收入的空间较大。

从以上内蒙古劳务经济与特色经济发展状况比较可知,2000-2009年。内蒙古特色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农村居民人均家庭经营收入远远高于西部平均水平,在西部排名第1位:人均家庭经营收入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较高,

上一篇:浅谈基站GPS跑偏对TD-SCDMA系统的干扰 下一篇:环长株潭城市群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模式体系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