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减刑假释程序司法化研究

时间:2022-05-26 05:46:51

我国减刑假释程序司法化研究

【摘要】近年来,我国试行减刑、假释的司法听证,但由于该制度本身缺乏立法支撑,操作中体现出明显的程序行政化特点。本文从减刑假释程序司法化的视角出发,论证减刑假释程序司法化的必要性并提出相关构想,以期促进减刑假释政策的的有效开展,保障当事人权利的实现。

【关键词】减刑;假释;程序行政化;司法化

一、我国减刑假释程序行政化表现及其危害

《刑事诉讼法》第78条、81条分别规定了对服刑人员减刑、假释的法定权利。但现阶段的司法听证并非是一个能体现公开、公正、公平的完整意义上的“三角”结构上的司法诉讼程序,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却表现为“二元”或者“一元”的比较严重程序行政化的畸形特点。在具体体现在。

1.服刑人员等当事人无法充分参与司法听证,违背公正原则。作为大陆法系典型代表的法国,在听证阶段全面保护服刑人员的参与权等权利。反观中国的司法听证实践:首先,监狱等执行机关的掌控审判程序,客观上容易导致人民法院在受理后只通知做出审批的执行机关;现行立法对申诉权规定的缺位,导致服刑人员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得不到保障;合议庭也容易因服刑人员申请回避权的无法行使而组成不规范。其次,检察机关(包括监狱检察人员)由于客观和主观因素,无法掌握全面的信息,这就为听证阶段对证据的质证造成了困难。再次,由于听证程序没有具体的诉讼立法依据,导致无法具体落实服刑人员的质证权。

2.司法听证的部分内容不公开,不能形成有效监督。英美法系国家规定在举行听证之前必须听取被害人对适用减刑、假释的意见,为服刑人员辩护权、调查取证权和质证权的落实做好准备。而在我国的司法听证实践中,法院对减刑、假释的决定主要还是依据执行机关的书面材料,也无需将庭审材料、听证意见以及裁定结果等资料进行完全意义的公开。

3.服刑人员及其他利害关系人的上诉权和申诉权得不到保障。《刑事诉讼法》在第222条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提出纠正意见的权利,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纠正意见后重新审理,做出最终裁定。这一规定存在以下问题:(1)服刑人员和受害者无权表示异议,这明显是对当事人诉权的严重侵害。(2)检查机关的“书面纠正意见”性质不明,操作上容易和司法听证裁定发生冲突。“无救济则无权利”上述问题是对服刑人员等当事人诉讼权利的侵害。

二、我国减刑假释程序司法化的必要性

减刑假释程序司法化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方面:

1.司法听证是执行阶段的司法活动,而广义上的诉讼包括立案前和执行阶段,所以对犯罪分子减刑、假释的司法听证也属于司法执行程序方面的诉讼问题。因此从逻辑和法理的角度可以看出减刑假释等司法听证程序应当由“行政化”向“司法化”转变。

2.对服刑人员减刑假释必须要保证公平正义。公正原则要求控辩审在案件审理阶段是“三角”模式,通过相关的对抗和制约以保证案件的公平审理和裁判;相反,如果在程序中缺少控辩双反的参与,而采用“一元”或“二元”的行政模式,则会使案件在程序公正公开方面得不到充分的反映,从而影响到人民法院裁判的全面性和正确性。

3.司法公正包括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司法听证既是程序公正的体现,同时也需要程序的公正和程序的规范操作加以保障,因此在司法听证中强调程序公正的“司法化内涵”能促进其与服刑人员等当事人的实体权利的完美链接。

三、我国减刑假释程序司法化的制度构想

目前我国司法听证面临的困境集中表现为服刑人员等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在实践中得不到确认和保障,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的脱节。我国实际上已经有比较充分的实现减刑假释程序司法化的物质基础和法律基础,对此,笔者对我国减刑假释程序司法化制度有以下构想:

首先,刑事诉讼法上直接规定减刑假释等执行阶段的司法听证制度,将其归结为刑事诉讼法上执行阶段的程序问题,实现诉讼框架的完整和统一。

其次,在刑事诉讼法上直接规定当事人的听证权,在司法听证制度大框架下保证当事人在司法听证中的诉讼权利。

再次,同时借鉴外国的司法听证实践,确立以下主要原则:

(一)在公正原则的要求下健全回避制度、辩护制度以及申诉制度。具体上讲也就是要求申请人(服刑人员)如实说明申请减刑、假释原因;赋予服刑人员对司法听证的组成人员申请回避的权利;完善委托辩护和自行辩护的辩护人制度并同时规定当事人上诉或者抗诉的权利。

(二)在公开原则的基础上从法律法规上规定强化人民法院的告知通知义务,即人民法院应当及时告知相对人听证所涉及的主要事项和听证的时间、地点,合议庭组成、通知、传唤事项,对执行机关的申请进行初步审查、告知被害人及服刑人员对各方面提出的意见;同时,针对中国司法听证中的相关卷宗实际由法院掌握致使当事人及其人无法进行查阅、无法及时获得听证结果的现状,应该建立健全阅览卷宗制度和获得听证结果的制度。

(三)便民效率原则:《美国联邦行政程序法》规定:“机关在决定听证的时间和地点时,应充分考虑当事人及其人的方便和需要”我国尚无此类规定。笔者认为,从当事人的需要出发,统一各级法院管辖司法听证范围的标准,促进便民效率原则的落实。

四、我国减刑假释程序司法化的环境创设

实现减刑、假释司法听证程序司法化是一个系统工程,笔者认为具体应该在以下方面加以努力。

1.在立法方面,完善法律法规,在法律上确立司法审查原则,实现实体法与程序法的统一。

2.各级进行司法听证的法院要严格依法办事,多渠道培养公众的法律意识。同时,各级人民法院要加强合作和协调,促进司法听证的有效开展。其次,提高律师队伍和法官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推动律师辩护权的普及,促进其能依法行使职权。

3.通过各种渠道鼓励群众以及社会媒体等对减刑假释司法听证进行监督。

4.国家加大对司法听证等司法活动的财政支持,建立人员和经费保障机制,为司法听证制度的健全以及司法活动的开展提供物质基础和智力支撑。

五、结语

我国对服刑人员的司法听证是对减刑假释程序司法化的有益探索。司法听证实际上是指人民法院对案件进行审理,因此要特别注意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也就是要做到在公正、公开、便民效率原则的框架下,合理划分司法听证范围,改变司法听证管辖、设立合理的听证程序,更重要的还是司法实践中加以贯彻落实,实现减刑假释程序由行政化向司法化的转变,进而推动检察院和社会公众监督、推动司法管理体制的创新、增强司法公信力,最大限度地接近公平正义。

上一篇:规范行为 关注心理 下一篇:陕西省丹凤县生态旅游发展的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