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基本态势分析

时间:2022-05-26 12:23:55

中国银行业基本态势分析

(2006年4季度)

一、存款分析

(一)金融机构各项存款稳步增长

2006年12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34.8万亿元,同比增长15.94%。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33.54万亿元,同比增长16.82%。全年人民币各项存款增加4.93万亿元,同比多增522亿元。其中:居民户存款增加2.09万亿元,同比少增1125亿元,非金融性公司存款增加2.48万亿元,同比多增4756亿元,财政存款增加2919亿元。12月份人民币各项存款增加1073亿元,同比少增637亿元。

金融机构外汇各项存款余额1611亿美元,同比下降0.28%。全年外汇各项存款增加89亿美元,同比多增21亿美元,其中,12月份外汇各项存款减少27亿美元,同比多减35亿美元 (上年增加8亿美元)。12月末全部金融机构超额储备率4.78%,比上月高2个百分点,比上年末高0.57个百分点。(见表1)

(二)企业和居民更加倾向于活期存款

2006年末,金融机构居民户人民币存款余额16.42万亿元,比年初增加2.09万亿元,同比少增1125亿元;其中,活期存款稳定增长,定期存款增长率呈下降趋势。企业存款余额11.32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74万亿元,同比多增6076亿元;其中,活期存款增长明显加快,定期存款增长率总体有所下降。财政存款余额1.09万亿元,比年初增加2919亿元,同比多增1161亿元。

二、贷款分析

(一)贷款过快增长的势头有所遏制

2006年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23.8 万亿元,同比增长14.6%,增速比上年高1.8个百分点。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22.5 万亿元,同比增长15.1%,比年初增加3.18万亿元,同比多增8265亿元,全年贷款投放呈现前多后少、逐季减少的格局,一至四季度分别新增贷款1.26万亿元、9208亿元、5787 亿元和4247亿元。外汇贷款余额1664亿美元,同比增长10%,比年初增加168亿美元,同比少增3亿美元。

(二)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增加适度

2006年全年,分部门情况看:居民户贷款增加6119亿元,同比多增5469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2377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3742亿元;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贷款增加2.57万亿元,同比多增2796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及票据融资增加9974亿元,票据融资增长率在4月份达到高峰后逐月下降,12月份略有回升;短期贷款增长相对稳定;中长期贷款增加1.52万亿元,增速呈上升趋势,年末快速增长势头趋于减弱。12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2142亿元,同比多增加689亿元。

2006年12月末,金融机构外汇贷款余额为1664亿美元,同比增长10.02%。全年外汇各项贷款增加168亿美元,同比少增3亿美元,其中,12月份外汇各项贷款增加21亿美元,同比多增31亿美元(去年下降10亿美元)。(见表2、3)

(三)中长期贷款主要投向基础设施行业、房地产业和制造业

2006年主要金融机构(包括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人民币中长期贷款比年初增加1.73万亿元(占全部金融机构新增中长期贷款的比重为91%)。在这些新增中长期贷款中,基础设施行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房地产业和制造业的比重分别为37.6%、19.7%和8.3%。(见表4)

(四)四大行新增贷款市场份额上升

分机构看,2006年全年,主要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均同比多增,外资金融机构占比上升较多。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新增贷款额12199亿元,占比38.8%,而05年其占比为32.4%。(见表5)

(五)对农业和农户的信贷投入大幅增加

2006年以来,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农业和农户的信贷投入大幅增加,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截至2006年12月末,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农业贷款余额1.3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847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493亿元,同比增长22.9%。其中,农户贷款余额9197亿元,比年初增加1260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82亿元。农户贷款中无需抵押担保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余额1710亿元,比年初增加116亿元;农户联保贷款余额1001亿元,比年初增加140亿元,农民贷款难问题进一步得到缓解。

(六)农信社支农信贷投放快速增长

2006年末,农村信用社存款余额38843亿元、股本金余额1898亿元;贷款余额26236亿元,比2002年末增长88%。农业贷款余额12105亿元,比2002年末增长117%,高于同期各项贷款余额增幅29个百分点。农业贷款占其各项贷款的比例由2002年末的40%提高到46%;占全国金融机构农业贷款的比例由2002年末的81%提高到91%。

(七)加大对小企业信贷支持力度

2006年以来,银监会按照《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指导意见》,指导银行业金融机构进一步完善贷款风险定价、分账核算、审批流程、激励约束、人员培训、违约信息通报等“六项机制”,鼓励开展小企业授信业务。截至2006年12月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小企业贷款余额为53467.7亿元,比年初增加5396亿元,增幅为15.8%,小企业贷款的不良率比年初下降5.1个百分点。

三、流动性分析

尽管2006年以来央行采取了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发行票据进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等多项货币政策措施,紧缩流动性,但当前市场资金面仍显宽松,流动性依然过多。

(一)M1增速呈上升趋势,M2增速呈下降趋势

从货币供应数据来看,尽管2006年度M2层次货币回落到央行年初设定的16%的目标,但M1层次货币不但远高于14%的目标,而且是自2005年2月以来的23个月内首次超过M2。存款期限结构呈现活期化或短期化趋势,使货币流通速度增快,流动性过剩压力进一步加大。2006年度累计的信贷规模达到3.18万亿元,这一目标超出了2006年初央行的信贷投放目标三成,而信贷投放的货币创造了更多的流动性,到2006年12月末,全部金融机构超额储备率4.78%,比11月高2个百分点,比2005年末高0.57个百分点。商业银行体系内,由于过度放贷行为创造出更多资金,只要银行放贷冲动难以缓解,未来控制流动性的调控任务就依然艰巨。(见表6)

(二)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短期难缓解

过去一年中,我国商业银行存贷差继续呈扩大趋势,截至2006年底已达10.97万亿。尽管12月存贷差余额较11月有所下降,但据专家指出,存贷差仍有可能继续扩大,这将加剧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状况。分析认为,国内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的根源来自境外资本流入过多。(见表7、8)

四、银行间市场分析

(一)银行间市场交易量大幅增长

2006年,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成交2.15万亿元,债券回购成交26.59万亿元,债券现券成交10.26万亿元。

2006年,银行间市场运行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成交量同比大幅增长。2006年,银行间市场成交量达39万亿元,同比增长68.18%,其中现券成交量突破10万亿元,同比增长70.72%;拆借成交量超过2万亿元,同比增长67.97%,回购成交量较上年增加10.69万亿元,同比增长67.23%。二是短期交易占比较高,货币市场特征明显。2006年银行间市场交易中,7天以内拆借品种共成交1.66万亿元,占拆借成交总量的77.21%;7天以内回购品种成交23.44万亿元,占回购成交总量的88.15%。(见表9)

(二)市场利率低位运行,但整体有所上升

2006年,货币市场利率低位运行但整体有所上升。12月份同业拆借7天品种加权平均利率为2.40%,比1月份的1.78%上升62个基点;质押式债券回购7天品种加权平均利率为2.16%,比1月份的1.54%上升62个基点。(见表10)

五、资金投向中 外汇占款仍持续增长

从金融机构人民币资金运用情况来看,信贷投放多余的资金主要运用于两个方面,一是外汇占款,这表现为央行外汇储备的增长;二是投资于有价证券,由于我国存款类金融机构不允许投资股票和实业,所以这一部分资金主要用于购买国债和流向货币市场。2006年四季度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数据显示,四季度末金融机构有价证券及投资余额为39490.87亿元;外汇占款为98980.27亿元。(见表11)

上一篇:中国股市与房地产市场的关系分析 下一篇:2007食品制造业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