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教学的关键是教学优化

时间:2022-05-26 09:33:30

高效教学的关键是教学优化

据《中国教育报》报道,2013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全球统一了2012 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结果,结果显示,上海学生表现优异,以数学613分、阅读570分、科学580分,在所有65个国家和地区中位列第一,86.8%的学生达到或超过了OECD平均成绩,并再次呈现出上海义务教育校际差异小、均衡程度高的显著特点。

针对这一成绩,有专家撰文指出,我们对中国的教育要有自信,要正确估计我们国家教育的优势;但也同时指出,我们国家中小学的课业负担与国外中小学的课业负担比起来还是重了很多。

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需要多方入手,高效教学则是重要的手段之一。高效教学应该通过教学优化来实现,教学优化是实现高效教学的关键。其中,教学最优化则是高效教学最理想的状态。

众所周知,对教学最优化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60年代。苏联教育科学博士、教育科学院院士巴班斯基从60年代初在顿河――罗斯托夫地区进行了克服大面积留级现象的实验,创造了先进经验,并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在此基础上,巴班斯基最早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系统理论。1972年,巴班斯基试图从探讨预防学生学业不良问题入手,研究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1972年以后,他会同俄罗斯联邦教育部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所属的罗斯托夫实验室,在顿河――罗斯托夫市第一、第九十二学校进行了四年的教学实验。在实验的基础上,于1977年出版了《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观点)》。在该书和以后的有关著作中,巴班斯基进一步提出了“教学过程结构”的概念,试图从分析教学论这一重要概念出发,把教学目的、任务、内容、形式、方法、原则等教学论的主要范畴,置于“系统”形式中加以考察研究,以便进一步探索教学最优化原理。巴班斯基对“教学最优化”的解释是:“最优的”一词来源于拉丁语Optimus(最好的),但“好”还是“不好”,要看是否符合一定的条件和任务。因此,最优化这个词,从广义上说,可以理解为选择解决该条件下任何任务的最好方案。同样,教学最优化可以说是从解决教学任务的有效性和师生时间浪费的合理性着眼,有科学根据地选择和实施该条件下最好的教学方案。巴班斯基在《改进课堂教学的若干问题》一文中说,所谓最优化的教学,就是在教养、教育和学生发展方面保证达到当时条件下尽可能大的成效,而师生用于课堂教学和课外作业的时间又不超过学校所规定的标准。我们认为,最优化的基本标准就是取得尽可能大的成效和师生耗费合理的时间去取得这些成效。巴班斯基的研究为构建教学整体优化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

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问世以后,引起我国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的注意。据不完全统计,仅在上个世纪80年代,吴文侃、李建刚等人在20余家报刊上发表介绍、研究教学最优化的文章达30余篇,这些文章对于介绍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以及结合中国的教育教学实际,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整体优化体系功不可没。

在介绍、研究教学最优化理论方面,我国也出现了一些造诣很深的专家。值得一提的是山东省的闫承利于1992年5月出版了《教学最优化通论》一书。他的研究系统、完整,有理论探讨,有实践探索,为教学整体优化体系的建立奠定了理论与实践的基础。在他的指导下,山东省济宁市教研室从1991年开始,借鉴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着手进行“优化教学过程、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整体改革实验。闫承利于1995年又出版了《教学最优化艺术》一书。此外,施良方、朱正义、高文等对“最优化”理论或“优化教学”理论都有不少研究。尽管他们的研究侧重点不同,但其探索以及实践都深化了我们对教学整体化的认识。

我们认为,目前要实现高效教学,要做的工作有以下几点。

第一,要认真吸取国内外教学优化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成果,努力实现高效教学。几十年来,针对教学优化,许多专家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并进行了有效的教学实践,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这是一笔宝贵的资源和财富。我们要认真推广这些研究成果,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水平。

第二,优化教学系统要素,不断实现高效教学。根据我们的研究,教学系统要素至少包括教学思想、教学环境、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反馈、教学评价、教学研究十个方面。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使得不同的系统要素得以优化,为教学过程优化打好基础。

第三,提倡教学过程整体优化,真正实现高效教学。按照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要求,从整体入手,系统构建教学模式,科学分析和调控教学信息,整合不同教学系统要素,为教学目标服务,高效率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上一篇:论社会哲学视野中德育的“工具性”价值 下一篇:如何不会变成“大老娘们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