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会特征与公司绩效关系的研究综述

时间:2022-05-26 08:56:04

董事会特征与公司绩效关系的研究综述

摘 要:董事会是在公司治理机制的核心组成部分,在管理层的决策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近年来,董事会特征对公司绩效的影响逐渐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本文试图通过对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比例、董事会领导结构以及会议频率等四大特征与公司绩效关系的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来揭示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中的意义,从而为公司如何有效进行董事会治理提供思路。

关键词:公司治理;董事会特征;公司绩效

董事会是公司治理机制的核心组成部分,现代公司治理要求董事会发挥强有力的监督作用,在管理层的重要经营决策过程中提供有力支撑。本文对董事会特征对公司绩效影响的相关研究进行整理归纳,分别从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比例、董事会领导结构以及会议频率等董事会特征与公司绩效的相关关系进行综述,旨在对公司如何有效进行董事会治理提供思路。

一、董事会规模与公司绩效关系

Lipton和Lorsch(1992)最早进行董事会规模和公司绩效关系研究,他们认为,董事会规模越大,不断增加的协调成本将会超过其带来的收益,对公司绩效产生消极影响。因此,董事会成员保持在8到9人为宜。Jensen(1993)也提出大规模的董事会不利于公司绩效,因为当董事会人数过多时,成员间有可能存在相互仇视和报复的心理,不利于董事会对经理层的监督作用。到1996年,Yermack开始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来研究董事会规模,他采用单因素回归法,选取452家企业为数据样本,其回归结果显示了董事会规模与公司绩效呈现出的相关关系为负相关。但Dalton(1999)研究指出,董事会规模与公司绩效之间正相关,公司规模越小,正相关关系越显著。国内学者对董事会规模与公司绩效的关系也做了深入研究,且存在不同观点。孙永祥(2000)选取我国517家A股上市公司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显示董事会规模与公司绩效之间成负相关。朱杏珍(2002)认为董事会人数保持在5人时能够发挥最大效用。吴淑琨(2001)等的实证研究结果指出董事会规模与公司绩效正相关。此外,也有学者如于东智等(2004)等提出董事会规模与公司绩效间的关系并不是单一的正向或者负向,而是倒“U”型的曲线关系。

二、独立董事比例与公司绩效关系

目前国外理论界关于独立董事比例与公司绩效关系的研究尚未形成统一的结论,一种观点认为独立董事的比例与公司绩效之间呈正比。例如,Klein(1998)的研究发现公司绩效随着独立董事人数的增加而上升;另一种观点认为独立董事的比例与公司绩效之间是负相关,公司绩效随独立董事人数增加而下降,此观点得到Bhagat和Black(1997)等的证实。此外,也有学者指出,独立董事比例与公司绩效的关系比较复杂。例如,Baysinger和Butler(1985)指出两者间呈现某种曲线关系,但这种曲线关系的显著性并不明显。我国于2001年强制引入了独立董事制度。对于独立董事比例与公司绩效关系的研究,学者们持有不同观点。吴淑琨等(2001)通过对我国1999年的上市公司进行实证分析得出提高独立董事比例可提高公司业绩的结论。也有学者认为两者间是倒“U”型关系(陈宏辉等,2002;李竟成等,2004)。更有较多学者认为两者之间相关关系不显著。例如,高明华、马守莉(2002)对我国1151个上市公司进行的实证检验结果为两者不存在显著关系。

三、董事会领导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

董事会领导结构是指董事长与总经理职两职分离的情况,是否由不同的人担任。Jensen在1993年提出董事长和总经理由一人担任时,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会被限制,进而影响公司绩效,因而董事长和总经理应该由不同的人出任。Reahner和Dalton(1991)的研究结果同样支持这一观点。也有学者提出相反的观点。例如,Dehaene(2001)等研究发现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分离后反而不利于公司绩效的提升。我国学者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也给出不同的结论。胡铭(2002)通过对我国250家上市公司进行统计和分析,提出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分离有利于公司绩效的提升。学者蒲自立、刘芍佳(2004)等研究结果支持这一观点。而孙铮(2001)、汪爱娥、蔡根女(2004)等认为,两职合一与公司业绩呈正相关。还有学长认为公司绩效不受董事会与总经理是否两职分离的影响,即两者之间无相关关系,持这一观点的包括吴淑琨(1998)、于东智(2002)等。

四、董事会会议频率与公司绩效关系

有关董事会会议频率与公司绩效的关系研究,目前理论界也存在不同的观点。Lipton和Lorsch在1992年研究指出董事会会议的召开能够使董事会成员之间有效地沟通和交流,董事会会议与公司绩效正相关。Adam和Mehran(2003)等也发现董事会会议召开频繁对公司绩效有着积极作用。但是Jensen(1993)提出董事会召开会议更多是一种形式主义,所以应当减少会议频率。国内理论界对董事会会议频率与公司绩效关系的关注以及研究还相对较少。于东智等(2004)选取我国697家上市公司进行研究,发现所选取的公司绩效指标不同,董事会会议次数与指标间呈现不同的相关关系。李常青等(2004)研究发现董事会会议召开越频繁,ROE、EPS反而下降,两者间呈负相关关系。巩师恩(2009)的实证研究结论表明董事会召开次数与公司绩效正相关且相关关系显著。

五、评述

理论界对国内外董事会特征与公司绩效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尚未形成统一定论。究其原因,主要是不同的环境因素。例如,国家之间政治、经济环境的差异,法律、法规的不一致,必然会给出不一致的研究结果。其次,企业所处的行业环境,行业竞争力,行业内部市场竞争格局等差异较大,都会导致不同的研究结论。因此,董事会特征与公司绩效关系的研究可以拓展到分国家、分行业进行研究,充分考虑不同的国家宏观环境与行业特征对公司绩效影响。我国公司治理机制引入较晚,不如西方国家成熟,董事会治理机制的实践较短,仍处于不断探索的时期。所以,国内学者对董事会特征与公司绩效的关注以及研究还相对较少。此外,国内理论界的研究结论与国外存在偏差,这是因为,在我国特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学者们对我国上市公司进行实证研究的结论与国外研究相比,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也是合理的。

参考文献:

[1] 吴淑混,刘忠明,范建强.非执行董事与公司绩效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1(9):36-49.

[2] 于东智,谷立玉.公司的领导权结构与经营绩效[J].中国工业经济,2002(4):35-67.

[3] 孙永祥,章融.董事会规模、公司治理与绩效[J].企业经济,2000(10):32-36.

作者简介:曾宪娇(1988―),女,四川泸州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财务管理理论与实践。

上一篇:管理经济学在企业管理决策中的应用 下一篇:中国房地产市场风险研究:房价未到全面崩盘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