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产品贸易竞争力分析

时间:2022-05-26 08:12:04

我国农产品贸易竞争力分析

摘要:文章分析了我国农产品贸易现状与我国农产品贸易竞争力,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农产品贸易竞争力总体趋弱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农产品贸易;贸易竞争力;外贸经济

一、我国农产品贸易的现状及特点

(一)农产品贸易呈现大出大进的基本格局,进口增速大于出口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产品贸易实现了持续快速的增长。到2009年,我国已成为位于欧盟、美国、巴西、加拿大之后的第五大农产品出口国,位于欧盟、美国之后的第三大农产品进口国。从2003到2010年,我国农产品出口额由212.4亿美元上升到488.8亿美元,年均递增12.64%;进口额由188.9亿美元上升到719.2亿美元,年均递增21.04%。进口增速为出口增速的1.7倍。从2004年起,我国农产品贸易由顺差转变为连续的逆差状态,而且逆差额呈逐步扩大之势。

(二)农产品进出口结构相对集中

我国地大物博,农产品种类丰富,但是参与农产品贸易的品种相对集中。历年来,我国出口排名靠前的农产品是水产品,水产品制品,食用蔬菜,蔬菜、水果、坚果及其制品。从2006年到2010年,这四种农产品的出口额分别占农产品总出口额的41.08%、40.15%、50.18%、50.65%、53.72%。我国进口最多的是油料、工业用或药用植物、稻草、秸秆及饲料,动植物油脂及其分解产品。从2006年到2010年,这两项农产品的进口额分别占农产品进口总额的37.63%、48.41%、58.29%、55.09%、49.95%。

(三)农产品出口集中度呈下降趋势,贸易伙伴仍比较集中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的出口集中度呈持续下降趋势。对前十个出口目的地的出口额占我国农产品总出口额的比重由1995年的81%已经下降到2010年的63.1%。但是我国农产品的贸易伙伴仍比较集中。2010年,我国农产品出口去向地排名前四的是:日本、欧盟、美国、香港,到这四个国家或地区的出口额总计260.61亿美元,占我国农产品总出口额的53.32%。

(四)出口企业结构不断调整,私营企业跃居第一大农产品出口主体

近年来,国有、集体企业对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贡献所占比重越来越低,从2005年的32.25%逐年下降到16.76%;私营企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占份额从2005年的24.81%上升到2010年的44.88%,并在2010年首次超过外商投资企业成为全国第一大农产品出口主体。

二、我国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分析

(一)我国农产品出口比较优势整体下降

从2002年到2009年,我国出口农产品占国际市场的份额从3.207%变化到3.507%,呈现不显著的扩张;期间,我国农产品贸易一直是逆差,而且逆差额在不断扩大,贸易竞争力指数由2002年的-0.075下降为2009年的-0.305,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由2002年的0.617下降到2009年的0.355。由此可见,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出口占世界农产品的出口份额有所扩大,但农业出口的整体比较优势在下降。

(二)几种重要农产品的贸易竞争力出现不同变化

从我国的生产技术条件和实际成本构成分析,大宗农产品(主要有粮棉油糖等)基本属于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畜产品、水产品和园艺类产品则属于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如表1所示,我国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农产品是梨、大蒜、鸡肉制品等(0.8≤TC≤1);具有明显竞争劣势的农产品是棉花、小麦、植物油(-1≤TC≤-0.8)。2005年到2009年间,贸易竞争力有较明显减弱的有玉米、食糖、猪肉等。近年来,我国主要农产品进出口单价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在我国具有传统竞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中,虾产品、香菇、鸡肉、猪肉、肠衣、烤鳗、大葱出口单价已超出进口单价。在土地密集型农产品中,除大米、玉米、小麦进出口价格相当外,食糖、花生仁果、棉花、植物油的出口单价均大于进口。

(三)出口农产品结构不断调整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我国应净出口畜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净进口粮食等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如表1所示,从2006到2010年,在我国主要农产品的出口贸易中,出口量呈现正增长趋势较明显的是虾产品、柑橘属水果、香菇、苹果、蜂蜜,年均增幅在5%以上;呈现较明显负增长趋势的是小麦、玉米、植物油、猪肉、棉花、大米,年均跌幅在15%以上。我国出口农产品的结构调整基本符合我国的发挥比较优势的需求,但是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出口量上升的增速比较缓慢,资源禀赋优势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三、我国农产品出口竞争力下降的原因分析

农产品进口增速大于出口的形势,产品结构、贸易伙伴的相对集中,食品安全危机的频发,贸易壁垒的高筑给我国分散经营为主农业生产、贸易模式提出了巨大挑战。下面具体分析我国农产品竞争力偏低的原因。

(一)小农经营模式难以转变,农产品出口企业规模小

受传统因素的制约,我国小农经营的生产模式难以根本改变。我国分散的农业经营模式及其极大地阻碍了农业机械的应用,农业科技的推广,农产品质量监控体系和溯源体系的建设。2009年我国有农业人口71288万人,占总人口的53.41%。相比之下美国仅占总人口数2%的农民通过现代化的经营为美国创造了农业效益,几乎15%的农场提供了近90%的农业产值。同时,作为我国农产品进出口主要依靠力量的私营企业,大多为中小企业,一直面临着融资渠道匮乏的问题,难以承担研发高早期投入、高风险的重任,无力进行一体化的品牌营销,在发生贸易摩擦时也无力进行上诉。

(二)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生产成本不断提高,资源禀赋优势未完全转化为出口优势

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农产品的成本优势在不断减弱。人民币相对于美元的持续升值,国内劳动力、能源、油料等资源价格的不断上升,加上随着发达国家检验检疫要求的提高,一些隐性成本(如环境成本、认证成本)的显性化,导致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包装、运输等成本的大幅提高。另一方面,我国农产品的资源禀赋优势没有充分挖掘。品牌优势远未形成,产品附加值不高;高档技术普及面小,企业创新能力弱;销售渠道缺乏,产业链条迫切需要纵向延伸;私营企业议价能力较弱,定价权很大程度上被外商控制。

(三)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救济严重制约我国相关农产品的出口

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快速发展,使我国与各国的贸易摩擦不断,对我国农产品出口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截至2008年12月31日,对我国出口的农产品的贸易救济调查达到63起,涉及31个品种,有15个国家和地区提起53起反倾销调查,据不完全统计,涉案金额达到193,997万美元。以美国为例,截至2010年,美国对华正在实施农产品贸易救济的农产品包括石蜡、鲜蒜、淡水小龙虾尾肉、盐渍蘑菇、非冷冻浓缩苹果汁、蜂蜜、冷冻暖水虾等。在美国对这些农产品发起贸易救济的初期,未应诉企业的惩罚性关税分别是108.30%、376.67%、201.63%、198.63%、51.74%、183.8%、112.81%。这些惩罚性反倾销税,对本来利润就薄的相关农产品的出口造成几乎毁灭性的打击。

(四)食品安全危机频发,技术性贸易壁垒高筑

我国国内食品安全危机的频发也给发达国家对我国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以口实。2008年的“饺子事件”、“三鹿事件”曾使日本、孟加拉、越南等多个国家全面或部分禁止我国乳制品进口,而与此同,泰国出口至日本的食品总值飙升30%。金融危机以来,各国纷纷加大了对国内农产品市场的保护。以美国为例,2009年,美国四项法规同时入手提高进口准入门槛。其中《安全加强法案》对现行美国《联邦食品、药品、化妆品法》食品安全相关内容做出70年来最为重大的修正,大大增加了食品安全检查频次,对于从事食品生产、加工的企业,至少每6-12个月检查1次,增加了我国中小企业和农户的负担。

四、研究结论及启示

第一,实证分析表明,近年来,我国农产品的对外贸易发展较快,但整体贸易竞争力趋弱,资源禀赋优势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第二,农产品竞争力趋弱的原因主要是小农经营模式难以根本转变,农产品出口企业规模小;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生产成本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较低;食品安全危机的频发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阻碍。

第三,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我们应该加强质量全程控制,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实现规模化经营;加大对农产品营销的支持,拓展营销渠道,开拓新兴市场;加强对外向型农业的支持力度,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发展深层次的加工;利用WTO规则,加强政府交涉,积极维护我国企业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李晓钟.我国粮食对外贸易中的一个“悖论”及其成因探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5(4).

2、刘怀桔.中国对马来西亚蔬菜出口国际竞争力的比较分析[J].北方园艺,2010(19).

3、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2009年中国农产品出口分析报告[R].

4、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2009年输美农产品风险评估报告[R].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商学院)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抽油井井口油套连通单流阀打回流现象研究 下一篇: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商业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