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顶岗实习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研究

时间:2022-05-26 03:30:34

高职顶岗实习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教学安排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教学时数长、实习安排形式多样、部分学生单位变化频繁,这对系统化教学和毕业设计选题造成很大影响。通过构建校企共建、共管、互评机制和分类指导体系,注重实习过程中学生软能力的培养,搭建顶岗实习全程动态指导和管理的信息平台,可有效提高顶岗实习的质量,促进学生更快更好就业。

关键词顶岗实习就业能力分类指导全程动态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1 顶岗实习的背景和意义

教育部16号文件强调“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经过近多年的教学改革推进,各高等职业院校的顶岗实习已成为人才培养计划中的一项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从教学安排上看,顶岗实习一般都安排在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一年,它不同于校内的实验实训教学,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不是在模拟或虚设的工作场景中训练学习,①而是在校外实习基地或拟就业单位从事生产性实践活动,顶岗实习期间学生与学校之间的关系没有改变,仍为在校生,②同时,又以类似于“企业员工”的角色服从实习单位的管理,并逐步承担一定量的生产任务,通过生产实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缩小在校学习和企业用人要求的差距。

2 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调研

在对近50所高职高专院校的调研数据统计显示顶岗实习现状为:教学时数长,100%院校都安排了半年及以上时间,其中有1/4院校安排了一年及以上;安排形式多样,近80%院校将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融合进行,又称毕业实践、毕业实习或毕业综合实践,20%院校将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分时分阶段安排,部分院校还安排有中期顶岗;实习单位落实途径各异,82%的院校以学生就业为主分散落实,不足18%的院校以学校为主集中安排,学生实习过程中,73%院校认为实习单位变换是属正常现象,27%院校允许一定量学生的实习单位调整,无学校不允许顶岗实习期间变换单位;岗位与专业培养要求有差异,当实习岗位与专业相关度不高时,93%的院校同意学生去实习,仅有7%的院校原则上不同意去实习,处理方式上大部分院校要求顶岗实习期间专业对口实习有一定时间即可,此外,对“3+2”自考、参加公务员考试、初期未落实实习单位等学生的要求各校也有较大不同。

3 顶岗实习存在的主要问题

顶岗实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就业,但在实施过程中,顶岗实习指导和管理方面遇到了一系列难题,③各校都在积极探索如何在实习单位安排、过程管理、目标实现与质量控制上满足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的顶岗实习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如下。

3.1 实习单位变换频繁,单位落实时间差异大,系统化教学困难

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安排的第五、第六学期正值学生就业高峰期,学生很多精力都投入在就业单位的落实方面,许多单位为能招聘到真正想要的人才,常常设置一个试用期,短则几周,长则几个月,这样造成了部分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单位变换频繁。另因专业的差异、学生就业能力的差异、学生继续深造需求的差异、单位对人才需求的差异等原因造成同专业不同学生落实顶岗实习单位的时间差异大,多数学生虽在顶岗实习初期实习单位就得到了落实,但还有一定数量学生在顶岗实习中期单位才得到解决,有些学生在整个顶岗实习中也很难确定一个长时间稳定的实习单位,这都对顶岗实习的系统化教学有很大影响。

3.2 学生就业意向与所学专业有差异,毕业设计选题难

许多实习(就业)单位给学生安排了与所学专业培养目标不一致的岗位,这与顶岗实习的岗位贴近度、专业贴近度的要求相违背。从学生角度看,很多学生更多考虑的是就业问题,可能学校联系有与专业对口的实习岗位,但是由于实习单位没有用人意向,学生不能安心去实习或不愿意去非就业单位实习。也有一部分学生本身对所学专业兴趣不浓,或有其它非专业对口就业的渠道,也不愿意选择专业对口实习单位去顶岗。④在近几年的教学改革中,为方便学生就业,很多学校采用了以就业为导向、以顶岗实习为基础选题的模式,并将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完全融合在一起,学生边工作边做毕业设计,这种“产学结合”的毕业设计形式,有助于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增强职业能力,但存在专业不对口情况下,毕业设计难选题难。

3.3 顶岗实习单位分散且合作不持续,校外合作不深入

各校每届毕业生都分散在几百乃至上千个单位,除行业对口的单位相对稳定且学生比较稍集中外,大多数专业学生的实习单位存在人少、点多、面广的问题,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单位比例高,学校与实习单位的校企合作不连续。此外,由于许多就业单位校企合作没有深度,顶岗实习中有的企业提供的实习岗位技术含量不高,且在同一岗位工作时间过长,工作内容单一,工作量较大,学生难以学到真正需要的专业综合技能,有的企业对签订实习协议、就业协议存有疑虑,导致学生不能安心地从事顶岗实习。

3.4 个性化指导不够,就业能力培养不全面

通过近30所院校的走访了解,大多数学校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只安排了本专业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少数院校顶岗实习全权由班主任负责。这样,除对本专业学习指导有落实外,其它就业能力培养和不对口就业的专业技能培养方面明显考虑不足,也即缺乏个性化指导,就业能力培养不全面。

综上所述,以就业为导向的顶岗实习面临过程管理难、质量监控难、安全掌握难、分类指导难、成果评价难、资料积累难等问题,但核心的问题是如何利用顶岗实习教学环节,加强内涵建设,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4 解决对策研究

4.1 构建校企共建、共管、互评机制,共建合作班

顶岗实习是深化校企合作、推动工学结合的一个有效途径,实习过程中,不仅要有学校对学生的指导和企业对学生的评价,也要有学校对企业的跟踪和企业对学校人才培养的反馈,因此构建校企共建、共管、互评机制可有效提高顶岗实习的质量、实现顶岗实习的预期效果。通过共建合作班,可提前实现企业与学生的双向选择,较早确定稳定的可长时间顶岗的单位,我校在联想阳光雨露班、老板电器柠檬班、和诚汽车班、圣才精英班、康师傅建教合作班等实践中实现了顶岗实习和就业的双赢,校企互评促进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规范企业对学生管理的责任,校企制定顶岗实习教学安排方案,并通过跟班、试岗、轮岗、定岗等渐进安排形式使学生得到了系统化的培养。

4.2 建立顶岗实习分类指导体系,实行个性化指导

结合顶岗实习现状,在兼顾专业教学和就业的情况下,根据学生落实顶岗实习单位的途径不同、时间不同、实习岗位不同、就业意向不同实行分类指导。顶岗实习开始后,对未落实实习单位的学生安排旨在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综合性实训项目,并安排就业指导教师对其职业规划进行梳理,结合学生的就业意向定制引导其就业的教学内容;顶岗实习过程中根据学生个人的需要,由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交叉指导,对专业贴近度不高的实习岗位辅助安排对口教师指导。分类指导体系的构建,可较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指导。

4.3 以提升就业能力为目标,注重学生软能力培养

就业能力是一种与就业相关的综合能力,是一系列的技能、理解力和个体特质的组合,以提升就业能力为目标的教育可以保证教育的实践性和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传统的基于学科的课程应该被以结合不同学科的职业核心问题为基础的教育所替代。因此,以提升就业能力为目标的顶岗实习整体方案制定不仅需注重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培养,还需兼顾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自我认知能力等软能力的提高,以及职业道德、职业素质的养成。近年来,我校推行CDIO教学改革试点,并在学生软能力培养方面引入职业核心能力相关课程,并已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4.4 搭建信息化指导和管理平台,强化顶岗实习全程动态管理

顶岗实习过程中,信息来自多个方面,有学生、教师、班主任、教研室、辅导员、系部管理人员、学校管理人员以及校领导等,另外还有来自企业和家长的信息,这些信息在传统管理模式下无法及时汇总在一起。为此,我校自行开发了一套顶岗实习全程动态管理信息化平台,将传统串行的管理信息流变为并行,实现顶岗实习相关节点的信息直通,从而构建了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校、企业与学校、企业与学生间的交流平台,将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指导、企业的评价等落到实处,实现了全方位、多视角、多层次下的实时、在线、交互、过程监控四位一体的顶岗实习全程动态管理模式,并在省内外近30所院校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成效。

5 结语

高等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因涉及学生数量大、持续教学时间长,备受社会各界关注。以就业为导向的顶岗实习安排形式多样,实习内容各异,过程指导和管理难,建立分类指导体系可结合学生顶岗实习落实的时间、从事的岗位等进行分类指导,注重了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信息化管理平台可以建立顶岗实习相关方的信息直通,实现分散实习集中化指导和管理,可有效提高顶岗实习的质量和强化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及考核。

注释

①杨冬旭.高等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现状及问题研究.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7:25-26.

②浦爱东,顾国巧.高校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身份定位.纺织教育,2010.5:4-6.

③高爽.高职院校顶岗实习中的问题及改进措施.科教导刊,2011.7:56.

④邓嘉.关于高职院校顶岗实习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考.大家,2010.24:199.

上一篇: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下一篇:基于行动导向的高职实践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