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中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

时间:2022-05-26 02:17:14

中西文化中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

摘要: 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互交往,各自按各自的礼貌原则行事,产生误解是很自然的,这是因为,文化不同,讲究的礼貌或遵循的礼貌原则可能大相径庭。本文从礼貌原则的角度分析了英汉礼貌用语的差异。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的每一个层面都包含文化因素,各民族在地域、生态环境,以及社会经济、文学历史、宗教、发展等方面各有自己的特点,从而形成民族文化的特殊性,使得一个民族的文化在许多方面有别于另外一种民族文化,这种特殊性在不同民族语言中都有鲜明的体现。英语和汉语是世界上两种重要的语言,分别代表着东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由于英汉历史文化背景、地理环境和思维方法的不同,反映在语言表达上就有很大的差异。本文从礼貌原则的角度分析了英汉礼貌用语的差异。

礼貌是维系人们交际成功的必不可少的纽带。为避免言语误解而导致交际失败,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人们应用礼貌原则。

一、中西两种礼貌原则

(一)Leech的西方式礼貌原则

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Leech在研究礼貌现象的基础上,效法Grice的合作原则,提出了礼貌原则,包括六项准则。

1.得体准则:尽量缩小对别人的损失,尽量增加对别人的利益;

2.慷慨准则:尽量缩小对别人贬低,加强对别人的赞扬;

3.赞扬准则:尽量缩小对别人贬低,尽量表扬别人;

4.谦虚准则:尽量缩小对自己的表扬,尽量贬低自己;

5.赞同准则:尽量缩小自己与别人的分歧,增加自己与别人的共识;

6.同情准则:尽量减少自己对别人的厌恶,增加对别人的同情。

(二)顾曰国的中国式礼貌准则

顾曰国教授对礼貌原则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总结了五项与汉语文化相关的礼貌原则。

1.贬己尊人准则。这是中国式礼貌的最大特点,即“夫礼者,自卑而尊人”,指谈到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事物时,要“贬”、“谦”;谈到听者或听者有关的事物时,要“抬”、“尊”。

2.称呼准则。称呼语代表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社会关系,中国的称呼准则是“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序”。

3.文雅准则。选用雅语,禁用秽语;多用委婉,少用直言,避免直接提及使人不愉快或难堪的事物。如:死亡、性事、排泄、绝症、较低下的职业和犯罪行为等。

4.德言行准则。指在行为动机上,尽量缩小对别人的损失,尽量增加对别人的利益;在言辞上,尽量夸大别人给自己的好处。

5.求同准则。指交际双方在诸多方面力求和谐一致,尽量满足对方愿望。当不得不批评别人或发表不同意见时,人们往往是“先礼后兵”、“先褒后贬”。从语用角度看,“脸”与“面子”通常与“训斥”、“批评”、“指责”、“邀请”及“请求”联系在一起,如:甲在公共场合批评乙,乙会认为“没面子”,“没给他留脸面”。当人们考虑到自己或别人的脸面时,礼貌就成了很有用的语用手段,人们追求的往往是“求同准则”。

由此可见,英汉语言的礼貌准则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不同的语言有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衡量标准及表现形式。事实上,礼貌本身既有文化的普遍性,又有明显的文化差异性,这种文化差异常常构成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

二、礼貌用语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语用差异

(一)承诺性与情感的差异

在中国社会的人际交往中,人们极为重视“谦虚”,可以讲“谦虚”是中国人的美德。但中国人的“谦虚”本质上与Leech提出的“谦虚”有所不同,中国人的“谦虚”主要体现在“卑己尊人”上。“卑己尊人”是中国特定环境下“礼”在交际中的具体体现,意味着贬低自己,抬高别人。西方社会中人们惯常遵循的“尽量贬低自己,尽量缩小对自己的表扬”的“谦虚”准则在中国社会不仅不适合,反而常常构成对中国人的面子的威胁。比如,中国人在赠送礼品时,可能会贬低所赠之物从而达到卑己尊人的目的。如:中国人说:“礼物很轻薄,不诚敬意,请笑纳。”(This is nothing much a mere trifle,but please accept it.)而西方人可能说:“It’s not much.It’s just a trifle,I pick it up in a bargain basement sale at Macy’s last week.I thought maybe you could use it.”表面上,两个句子都有贬己之意,然而,按中国人的习惯,后者是他们接受不了的,因为它构成对中国人的面子的威胁,因为这句话的语力是“我买的便宜货对你是合适的”。这句“自谦”语虽然达到“贬己”的要求,然而违背了“尊人”的准则。在中国文化中,他人的利益高于自己的利益,“卑己”是为了“尊人”。

(二)称呼上的差异

在英美文化中,亲属之间的称呼一般比较笼统模糊,对同辈兄弟姐妹或年龄相仿的父母辈亲属,一般可直称其名字,而且多用其爱称。比如,把Robert称为Bob,William称为Bill,等等。而在汉语文化中,称呼清楚,辈分明确,表现尊老爱幼。比如,英语的Cousin,在汉语中就可能有多种含义:堂(表)兄、表、弟、姊、妹。再如,中国学生称王老师为“Teacher Wang”,而在英语中老师只是一个职业名称,不能做称呼语。

称呼是汉语言文化的特征,汉语言文化表现的文明礼貌和高雅的称呼在英语中可能是无礼、唐突、奇怪,相反,汉语中无礼的称呼在英语中又会显得亲切。比如,英美人不分长幼,可直接称呼对方的名字,学生称呼老师也同样如此,他们觉得这样称呼更亲切,而在汉语中就会显得无礼、不文明、不能容忍。英语中也没有称呼“某处长”或“某主任”的习惯,一般都称之为先生或者女士。

(三)交际语言的差异

1.告别。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感到困惑的是双方在别人家做客之后,在丰盛的聚餐结束后,告别时所用的礼貌语方面存在着惊人的区别,英美人会说:“Thank you so much for a wonderful evening.”而中国人会说:“I’m so sorry,I have given you so much trouble.”英美人使用感谢语来表示礼貌,而中国人则用“道歉”语以示礼貌。

2.邀请。当英美人邀请别人时,由于受个人主义取向的影响,对被请人会特别尊重,从不强加于人,因此他们会十分礼貌,给对方留有余地,他们会说:“Come if you want to.”但中国人以同样的形式受到邀请时,会觉得英美人的邀请极不诚恳。但是,当中国人客气地回答说:“Thank you,I’ll try to come.”也会使英美人感到茫然,因为他们不能确切你是否肯定能来。

三、结语

英汉两种语言中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比较说明,礼貌原则是各种社会群体所广泛使用的文明手段,但必须承认,它的内涵,它的方略,它可能涵盖的准则及侧重点等众多方面都会因文化不同而存在差异,而且可能相去甚远,因此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时,一定要了解文化的差异性,以避免语用失误,交际中断或失败。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而且要注重培养他们的语用能力,这样才能取得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参考文献:

[1]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4).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敏.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J].西安外国语院学报(哲社版),2001,(3).

上一篇:至情至性徐志摩 下一篇:浅析初中数学开放题型的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