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工程环境治理研究

时间:2022-05-25 02:40:16

民生工程环境治理研究

摘要:

以2005~2014年河南省为例,研究民生工程引导下环境治理状况。首先从覆盖范围的拓宽性、时间上的可持续性、空间上的完整性、资金投入的增长性四个方面总结了河南省十年来民生工程引导下环境治理决策规律,进而分析在环境治理实施中的问题,最后从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完善立项、拓展渠道,调整结构、推进税改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民生工程;环境治理;结构调整

1引言

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党和政府始终把解决民生问题当作最大的政治,把改善民生状况作为最大政绩。随着河南省经济的发展和财政实力的增强,更多的财力倾向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从2005年开始,省委、省政府承诺每年为老百姓办十件实事,十大民生工程延续至今,覆盖了农业、农村、农民、教育、医疗、社保、环境、就业、安全、文化以及财税体制改革等多个方面,让广大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为中原人民带来更多福祉。民生工程不仅是党和政府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承诺,更是责任。

2民生工程引导下环境治理决策规律

2.1覆盖范围的拓宽性

民生工程引导下的环境治理首先从2005年的饮用水安全着手,保证重点污染地区居民饮用水安全。2006年开始延伸至河流污染治理,主要是对淮河、海河、卫河、惠济河、贾鲁河等河流的治理,以保证水源安全。进而延伸至河流污染的源头,加强对重点污染行业的治理,主要集中在电力、电石、铁合金、刚玉、耐火材料、水泥、化肥、医药、矾土冶炼等高污染企业的治理。进一步延伸至对污水的处理即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主要集中在污水减排、管网建设以及污水处理厂的运营管理三个方面。除了工业污染,生活垃圾也是污染环境的重要方面,因此对生活垃圾的处理主要集中在垃圾处理厂的建设和垃圾无害化升级改造项目上。随着极端天气和雾霾天气的频繁出现,大气污染的治理越来越重要,主要从治理工业废气排放、雾霾和环境监测站建设三个方面入手。随着农产品安全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畜禽的规模化养殖提上日程,在养殖场发展循环经济,既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也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农村环境整治也成为治理环境的重要内容,从绿化工程、生态文明村镇、农村改厕工程、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多个方面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土壤环境保护也是环境治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主要集中在重金属污染和土壤修复两个方面。

2.2时间上的可持续性

饮用水安全:从2005年开始,确保重污染地区群众喝上干净水、放心水。2006年解决重污染及高氟高盐等地区150万农民安全饮水问题。2007年以地表水三类标准为最低线,重点是133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的改善和保护。2008年确保饮用水源地安全,对113个饮用水源地进行合理规划入编,对53个影响水质安全、不能达标排放的项目实行整顿、治理、搬迁、甚至停产。2010年对地表水饮用水源进行综合整治,确保人民群众饮水安全。河流治污:从2006年重点解决沙颍河等6个流域的水污染开始,2007年将卫河、惠济河、贾鲁河作为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的重点。2008年继续加强对贾鲁河、惠济河、卫河流域污染的专项整治。2009年加深化贾鲁河郑州段、惠济河开封段、卫河新乡段等流域环境综合整治。2010年继续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对黑河、蟒河、安阳河、金提河流域水环境进行整治,2014年实施碧水工程。大气污染:2006年开始,2009年延伸治理淅川矾土冶炼、巩义米河镇和信阳明港镇的大气污染。投入资金2.8亿元,加快全省自动监控系统建设。2010对平顶山石龙区和义马渑池城市大气环境进行治理,全面完成全省环境自动监控建设。2013年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制定雾霾治理计划;启动PM2.5监测,计划在9个省辖市投入建设PM2.5监测设备;完成24家电厂25台燃煤机组脱硝工程;加快燃煤锅炉改造工程,对天然气和供热管网覆盖范围内10蒸吨及以下的进行改造或淘汰。2014年实施蓝天工程。重点污染行业:从2007年开始,重点治理化工(化肥)、医药、电力等重污染行业。2008年对重点污染行业进行治理,完成24家电力企业脱硫工程建设和150家铁合金、刚玉、电石企业的污染治理任务。2009年加强对耐火材料行业的污染治理,主要是陕县棕刚玉、登封、偃师和禹州的耐火材料生产企业进行深度治理。污水处理:从2007年开始,在全省所有城市和县城建成污水处理厂。2008年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已建成的城市污水处理厂要充分发挥减排效能,实现达标稳定排放。完善污水处理管网建设,加强污水处理厂运营管理,建立污水处理收费机制。2012年重点是城镇生活污水和产业聚集区工业污水的处理,通过加快污水处理技术升级、完善管网建设等推进污水处理厂建设。2013年继续推进城镇生活污水和产业集聚区污水处理进程,完成43个污水处理厂的改扩建。2014年加快城镇生活污水、产业集聚区污水处理设施,建成污水处理厂82座。垃圾处理:从2007年开始,在全省所有城市和县城建生活垃圾场。2008年加强城镇生活垃圾处理场运营管理,计划对20个县级生活垃圾处理场进行无害化升级。2014年加快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新增垃圾日处理能力3000吨,推动全省设市城市全部建设污泥无害化集中处理处置设施。规模化养殖:从2009年开始完成36家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示范工程。2013年完成115个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污染治理项目。2014年完成34家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污染治理工程。农村环境整治:从2009年开始,财政入资2.4亿元,用于10000个村镇绿化工程和300个省级生态文明村的建设。2010年继续打造优美的人居环境,通过以奖代补、以奖促治的方式,计划完成407个省级生态文明村和82个环境优美小城镇建设。在全省建设1015个乡生活垃圾中转站,形成由组保洁、村收集、乡运输、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新方式。2011年继续进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完善以奖代补、以奖促治机制,创建456个省级生态文明村,84个省级生态镇。进一步改善农村卫生,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改造农村厕所26万户,农村厕所覆盖率提高1.3%。2012年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完成约300个中央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项目主体工程。继续打造生态示范村镇,创建452个省级生态村、87个省级生态乡镇。继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重点是农村改厕任务,改善农村环境卫生。2013年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完成221个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开展生态示范创建,创建500个省级生态村、100个省级生态乡镇。2014年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土壤环境保护:从2010年开始,对开封尉氏县旧金属冶炼进行环境综合整治。2013年开展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示范工作,完成济源市铅污染土壤修复试点工程。2014年加强重金属重点污染源治理。

2.3空间上的完整性

生态环境资源的整体性特征客观上要求政府在进行环境治理上要打破行政区域的界限,开展区域间的协同和联动治理。因此民生工程从开始实施以来,无论是饮用水安全、河流治理、大气污染、重点污染企业治理、还是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规模化养殖、农村环境整治、土壤环境保护都涉及城市和农村两个部分,构成了完整的治理空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与农村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城市与农村相互辐射的能力也越来越强,因此二者缺一不可,缺少任何一个部分,环境治理都无法达到预期的成效。

2.4资金投入的增长性

随着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十年来财政资金向环境治理方面的投入逐渐增加。2005年,安排专项资金2.4亿元以保证重污染地区饮用水安全。2006年,继续追加投入,实际投入资金5.619亿元,解决了154.7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2007年,全省共投资15.66亿元,建成了38个污水处理项目,圆满完成任务目标。2009年全省环境自动监控九大系统已投入资金2.8亿元,完成了80%的建设任务。全省共投入资金1.62亿元,完成了16267个行政村的绿化工程,占目标任务的162.7%。全省共投入资金1769万元,完成了357个村的省级生态文明村创建工作,占目标任务的119%。2010年筹措21.1亿元,支持全面建成环境自动监控系统,加强水环境监测、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城市污水管网建设和重金属污染防治。2011年累计投入资金2.37亿元,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如期完成,农村改厕完成目标任务的117.8%。2012年在重点示范区域范围内安排连片整治项目322个,超出目标任务22个,总投资50000万元。“三河三湖”专项资金共支持我省淮河、海河流域产业集聚区污水处理厂项目25个,以奖代补落实资金33690万元,完成目标任务。2013申请财政资金1800余万元,对每个省级生态乡镇奖补8万元、省级生态村奖补2万元,不断夯实美丽乡村建设基础。从总体趋势来看,财政对坏境保护的投入资金在持续增长。

3环境治理实施中的问题

3.1信息不对称

民生工程是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切身关系人民群众利益的事情。政府在进行项目选择时首先考虑人民群众的利益,但哪些是人民群众最急需的,哪些是当前最需要迫切解决的,由于信息渠道的限制和不畅通,往往导致急需要解决的事情没有被提上日程。当前民生工程环境方面的立项渠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矛盾最突出的地方,矛盾已经到了不解决不行的地步,这些矛盾不解决会大量的消耗经济发展取得的成果,甚至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例如重点污染企业的治理问题,对高污染高排放企业如果不加以约束、限制和整改,一方面污染源得不到控制,治理效率低下浪费社会财富;另一方面容易激起污染企业与周边居民的矛盾,不利于社会稳定。二是关乎公共安全最重要的地方,这类项目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活和健康。例如饮用水安全问题、河流治污问题,这些都是直接关系居民身体健康,往往要优先考虑。三是中央与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普遍关注的地方,需要区域间的协调与合作,例如大气污染问题。四是过去已经开始项目的延续,十年来基本上每一个项目都不是在一年内就能全部完成的,即使当时建设完成,后期的运营和管理一直持续进行。例如污水治理厂、垃圾处理厂、畜禽规模化养殖等项目,一直在不断的扩大、持续和完善。在这些渠道之外,政府是否能开拓一条让人民群众直接表达诉求的渠道,从而更直接、更直观、更具体地了解人民群众的需求,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办好人民想办的事。这既是立项机制更加科学和完善的需要,也是党和政府坚持走群众路线最好的体现。

3.2资金来源单一

十年来民生工程中环境治理的资金基本来自于财政资金。从当前资金来源结构看,中央和地方资金各占50%,地方资金中省级、县级各占将近50%,市级占比较低。过于单一的筹资渠道的资金供给与环境治理大量资金需求之间的矛盾,造成很多好的项目无法进行,或者正在建设的项目由于资金不足被搁置,影响环境治理的效率与效果。环境治理和环境保护单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作为经济社会活动的主要元素企业和个人,都对环境有一份责任,都对良好的环境有需求,因此环境保护需要政府主导下的全社会共同努力。如何拓宽筹资渠道,引入民间资本,形成政府主导、企业运作、全民参与的环保筹资机制,才是解决资金问题的最有效途径。

3.3资金投入不足

从环境治理财政资金投入趋势来看,十年来总体处于增长趋势。但从环境保护资金分别占GDP和公共财政收入的比重来看,占比非常低。2005年至2008年环境治理投入资金占河南省GDP比重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但从2009年开始,占比逐年下降。2005年至2013年环境治理投入占GDP比重的平均数只有0.082%。环境治理投入资金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与占GDP比重呈同样趋势,2005年至2008年持续增长,2009年以后持续下降,平均数1.316%。资金投入比重少、资金投入的增长速度小于GDP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造成环境治理资金不足,导致已出现的众多环境污染问题得不到行之有效的治理。

3.4部门联动乏力

当前没有形成环境治理一盘棋的良好格局。从横向来看,部门相互之间联动乏力,情况不畅,数据不统一,指标口径不统一,造成项目落实起来容易出现偏差。即使是同一系统内,不同的项目散落在各个科室。多头管理和分散管理带来了效率的低下和落实的困难。例如有的项目在财政部门,有的项目在农业部门,造成项目在落实和统计中很难沟通和取得完整数据。从纵向看,由于缺乏完整和科学的规划,导致项目在运行环节上会出现问题。例如污水处理厂建成以后,有能力处理污水但没有能力收集污水;垃圾处理厂建成以后,没有垃圾收集项目的建设,这些都带来了治理效率的低下。随着项目的分散,资金也处于分散状态,分散的资金只能办小事,如果能把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办大事,势必会提高环境治理的效率。

4民生工程引导下环境治理的对策建议

4.1政府主导、全民参与

市场对环境治理的调节是有限的、低效的,必须加强政府的干预和调控。政府要明确在环境治理中的主导地位,应当把环境保护放在更重要的战略位置上,制订环境保护的中、长期规划和短期计划,综合利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来协调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的矛盾[1]。强化环保责任意思,提高环保执行力,整顿环境治理秩序、规范环境治理行为。同时政府要引导全民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引导居民生活和行为的低碳化。继续打造环境优美、生态优良、设施完善、特色突出的美丽乡村和生态城镇。在推进居民住房改造建设中,以节能环保、资源的循环利用为设计重点,合理设计住房基础设施,用低污染的绿色环保材料替代高污染的传统建筑材料。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降低居民生活对高排放化石能源的依赖[2]。培养居民的环保意识,倡导科学合理的消费行为,发对奢侈浪费,提倡绿色生活和消费。

4.2完善立项、拓展渠道

继续保持原有立项渠道的畅通,以人民群众的福祉为本,切实解决与人民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完善立项机制,一方面开通专家智库渠道。通过项目可行性论证、项目调研等方式深入到一线,从实际出发,切实了解人民群众的需求,科学提供决策咨询;另一方面,建立公众参与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运用电子政务公开平台、微博、微信、专设电子信箱等方式征集环保治理项目,既给人民群众一条表达诉求的通道,也给政府多开辟一条了解人民群众需求的途径。加强双方信息沟通,保持信息对称,才能真正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单一的财政投资渠道势必造成资金需求与供给的不平衡。河南省要抓住国家强化生态建设的契机,做好项目规划,积极争取国家资金的大力支持。建立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投资机制,以“保本微利”为原则,吸引民间资金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3]。在环境投资的运营中,坚持“谁污染谁治理”“谁受益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形成运营主体社会化、运行管理市场化。

4.3调整结构、推进税改

在环境治理中不仅要靠资金的投入,更重要的是经济结构的低碳化调整。一方面,优化产业结构,相对于一产和二产对资源和能源的过度依赖,第三产业提供的主要是服务。在推进产业转型的过程中,应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特别是那些新兴的战略性产业、朝阳产业、绿色产业,将其培养成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集约化、低碳化转变[4]。另一方面,调整能源结构,传统化石能源的价格优势使其竞争优势依然存在,对于传统化石能源应通过技术改造和升级,提高其使用效率,同时大力发展风能、水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低碳或无碳能源,以降低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化石能源的依赖。税收的调节和支持对于治理环境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2015年消费税和资源税改革的重点是在调解环境与经济发展矛盾上的作用。消费税改革突出在对高耗能、高污染产品的征税,资源税改革突出在煤炭资源税由从量征收改为从价征收,并争取在全国范围内实施除原有、天然气、煤炭外其他品目资源税费改革,以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加快排污收费向环保税的转变。我国一直在论证将排污收费改为环境税,费改税将使征收更有法律保障,财政支出更合规合理[5]。

作者:李婷婷 单位:河南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于杨曜.论政府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行政行为及其法律控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74~80.

[2]郝吉明,万本太,侯立安,等.新时期国家环境保护战略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15,17(8):30~38.

[3]胡凡.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地方政府投融资机制创新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5(6):47~49.

[4]崔奕,郝寿义,张立新.高碳经济如何向低碳经济转变[J].生态经济,2010(4):30~34.

[5]胡绍雨,申曙光.我国税收制度优化研究——以低碳经济为视角[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99~203.

上一篇:水环境治理对策探究 下一篇:农业经济农业技术推广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