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就在生活里

时间:2022-05-25 12:36:22

文明就在生活里

每月11日,是北京“排队日”。由于“11”这独特的数字造型,使这一天有了特殊的意义。还记得2007年2月11日,这是第一个排队日,在街上常能看到,一个卡通标识上,一男一女两个儿童活泼可爱,他们的形象组合成数字“11”,提示人们在公共场所,两人以上就应该像"11"一样按顺序自觉排队。

北京三里河东口西行车站,有个年过半百的文明乘车监督员周继龙,他当了3年监督员。2007年4月的一天,众人都好好排着队候车,来了一位中年男人,偏偏不愿排队,周继龙一再劝说他,他就是不理睬。周也没办法了,情急中,恭恭敬敬向他一鞠躬,说:“我谢你了,跟大家一样排队上车吧。”那中年男人见周继龙那么诚恳,也不好意思不排队了。那以后,周继龙还见过他几次,每次都自觉排队了。连续两年,周被评为“北京优秀文明乘车监督员”,奥运期间,荷兰等国家记者还采访过他。他说:“现在乘车人几乎都能有秩序排队上车,不用像过去那样扯着嗓子喊叫了。”

言行文明是礼仪之邦的魅力,是社会不断进步的标志。排队还只是人们公共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一国之都,还要设个“排队日”倡导排队,在外国人眼里很难理解。令中国人难堪的是,北京2007年年初的一份有关精神文明的报告称,在公共场合排队礼让,还远没有成为人们的共识和行为习惯,拥挤争抢现象严重损害北京形象。

继每月11日“排队日”后,2008年2月北京又推出每月22日为“让座日”。选择22日这一天,既是取“让让”的拼音字母谐音“RR”,同时“22”的形体与座位形似。当局旨在提高市民主动为老、弱、病、残、孕乘客让座的意识。

除了“排队日”、“让座日”外,北京还有“无烟日”、“无车日”,据说还有“禁痰日”……设立“某某日”正悄悄向北京人走来。谁都不会否认,设立这些“日子”的本意是积极的,总体上要倡导一种社会文明的价值追求。设立“无车日”,是要改善空气质量,改善交通堵塞,增强市民的环保意识。设立“禁痰日”,是要根除市民随地吐痰的陋习,提倡讲卫生的生活方式。设立“某某日”,实际上是公权力的一种介入,介入公德,引导公德,遗憾的是,北京有关部门只是设置了“某某日”,很少看到有“某某”方面的措施跟上去。要提升整个社会的公德意识,培养积极健康的生活观念是一个系统工程。加强平日的卫生宣传教育,加强公共场所的卫生监督,才显得更重要。社会公德的建设,文明公民的培养,绝不是设立一个“某某日”就能达到的,何况,凡事就怕过犹不及,这样的“日子”多了,就会产生“日子”疲劳症,有“日子”成为无“日子”。对于公权力而言,设立“某某日”过多过滥,体现出的是一种浮躁,是一种急功近利。

北京奥运期间采访,在西城区串胡同,走街巷,称奇的是,只看到两个“膀爷”。以往一到盛夏,北京的“膀爷”可算一景。北京奥运期间,京城的“膀爷”们开始改陋习。对于“膀爷”,当局也没设“什么日”,由于措施跟上,“膀爷现象”消失了,文明素质有了飞跃。但愿奥运后,长效依然,明年入夏也见不到"膀爷"。

北京奥运结束,上海世博会走近。浦江两岸近期掀起“学习北京经验,再创世博精彩”的活动。有上海人提出,上海要消除“穿睡衣上街”的陋习,可向北京取经。上海妇联和上海大学妇女研究中心,前不久作了一次关于上海女性文明素养的联合调查,“穿睡衣上街”被认为沪上女性最不文明的行为。

在街上穿不穿衣服,穿什么衣服,竟然还成为都市人热议的一件事。由此可见,中国的进步有多艰难。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需要都市每个有生命的个体努力。文明离人们的生活并不遥远,她时时刻刻都会停留在每个人身边。

上一篇:花钱就是爱国 下一篇: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