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惩罚的本质追求及其实现

时间:2022-05-25 11:58:21

教育惩罚的本质追求及其实现

摘 要 当前,随着教育民主化的不断推进,无批评教育、奖励教育呼声高涨,而教育惩罚越来越被人们所摒弃,甚至有人把教育惩罚等同于体罚。其实,教育惩罚和教育奖励一样,是教育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教育手段,在了解教育惩罚的内涵、实质和功能的基础上,注意科学合理地运用教育惩罚,可以规范学生行为,促进其良好习惯的养成,对其发展产生深刻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 教育惩罚 内涵 实质 失当 对策

一、教育惩罚的内涵

教育惩罚,在教育学中被称为负强化,是在不影响受罚者身心健康的前提下,针对其错误行为,对其实施批评、处罚教育,使之认识到错误,并作出反思、内省,从而遏止错误行为再次出现的一种教育手段,是一种强制性的教育纠正规范行为。它有三个特点,一是以尊重受罚者人格与身心健康为前提,教育惩罚针对的对象是错误行为,而非犯错学生本身;二是一种强制性的纠正教育手段,通过对学生实施强制性的规范管理,使其思想发生转变,遏制错误行为;三是以教育引导为目的,教育惩罚的目的是为了教育学生,使学生认识到错误,内化于心,避免再犯,改过迁善。

惩罚并不等同于不尊重,不惩罚更不等同于尊重。学生身心素质和人格观念都处于一个塑造期,需要教育者加以引导,惩罚与不惩罚只是方法,而不是教育目的。平等、包容是尊重的前提,惩罚并没有违背尊重的要求,制定一个公开透明、详尽可操作的惩罚教育制度,是对学生的约束,更是对学生的尊重与引导[1],反之,为了避免惩罚学生所可能出现的不良后果,一味地不作为、不处理、不惩罚,才会使学生的错误行为得不到及时纠正,越来越严重,才是对学生受教育权的不尊重。合理的惩罚是尊重学生的体现,所谓“玉不琢,不成器”,适当适度的教育惩罚对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权利意识至关重要。

为了更好地了解教育惩罚的内涵,可以将教育惩罚与体罚的特点进行比较。体罚是指损害学生身体健康并给其心灵造成影响的暴力惩罚。教育惩罚与体罚是有根本区别的。一是依据不同。教育惩罚实施的依据是为了规范约束学生而制定的学校教学管理方法,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和长远发展所实施的强制规范性措施;体罚则是教育者发泄个人情绪的行为,出发点并不是为了纠正学生行为,是违背教育目的和本质的。二是性质不同。教育惩罚是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对学生实施的良性可接受的处罚,本质是一种规范行为;体罚是教育者对学生的恶意侵犯,本质是一种违反教育法规的个人主观行为。三是指向不同。教育惩罚是针对学生错误行为或活动的否定、限制,促使学生纠正不良行为,甚至触动心灵;体罚是针对学生个人的、带有恶意色彩的暴力惩罚手段,是教育者情绪的宣泄。四是影响不同。教育惩罚,是以不损害学生身心健康为前提的教育方法,造成的是受罚者错误行为的转变,甚至有可能触碰心灵,使受罚者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体罚也能因为暴力强制引起受罚者暂时性的行为改变,却对受罚者身心造成了伤害,是一种违法行为。

二、教育惩罚的实质

1.以引导为基点

惩罚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基点是引导学生认识错误转变不良行为,是一种帮助教育学生、促使其改过迁善的强制规范性纠正措施。教育惩罚是以不损害学生人格和身心健康为前提的,与奖励教育表面上对立冲突,实质上是相互统一的,最终目的都是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认识,本质都是引导和教育学生,惩罚教育与奖励教育共同构成完整的引导教育。必要的惩罚教育所产生的影响是奖励教育无法达到的,它给学生带来的不愉快处罚只是表面和暂时的,重要的是能使学生深刻认识到错误,从中得到感悟与启发。教育惩罚以教育引导为出发点,以惩罚为手段,以为教而罚为宗旨,寓教于罚,重教轻罚[2]。适当合理的教育惩罚使学生明确了解自己为什么受惩罚,罚而无怨,铭记于心,触及心灵;奖励教育的效果值得肯定,但不能毫无节制的滥用,一味地说教和鼓励,有的学生会不以为然,必要时采取一些强制性的惩罚措施,起到相应的警示作用,才能起到引导帮助的教育意义,才能帮助他们塑造出良好的品格和能力。

2.以改过迁善为目的

教育惩罚的目的是改过迁善,让学生认识到自身行为错误,内省于心,通过触及心灵的领悟,转变思想,改正错误,避免再犯。学生良好的思想认识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而处于成长期的学生自觉自省自制意识都还不够成熟,因此,教育者适时适量的教育惩罚强制规范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意义重大,当学生行为明显违背教育制度和道德约束时,科学合理的惩罚教育可以发挥矫治作用,使学生深刻认识到自身错误,懂得对与错、善与恶的界限,明确是非观念,树立自觉的道德责任感[3]。惩罚教育对一些屡教不改或积习难改的学生作用尤其明显,反复多次的温情说教会让他们觉得无伤痛痒,一次严厉但适当的教育惩罚却能让他们铭记于心,进而起到鞭策引导、改过迁善的作用,这里,教育惩罚发挥出了说教、奖励等教育手段所不能达到的效果,不可或缺。同时,惩罚教育,在给犯错学生教育引导的同时,也给其他学生起到一个警示和威慑作用,使那些还未表现出来的错误认识消失于萌芽,让那些还未开始犯错的学生明确是非停止行为,让学生真正认识到什么样的行为才是正确的,从而内化于心,不再犯类似错误,在最大程度上做到改过迁善。

3.以否定性体验为过程

虽然惩罚教育也是为了引导学生改过迁善,但毕竟是一种施加在学生身上不愉快的外在强制约束力,是一种纠正规范式教育方式,它是以学生的否定性体验为教育过程的。教育惩罚的过程就是让学生认识到自身错误,是对学生过错行为的一种否定和强制性纠正,这难免会让学生短时间内有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但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规范教育学生,使其顺利成长。教育惩罚针对的对象是学生的不良过错行为,而不是犯错学生本身,教育惩罚针对学生不良思想、行为、习惯,通过外在的力量进行规范性抑制,从而起到教育和警戒的作用。值得指出的是,惩罚教育是在学生身心素质能够接受的前提下采取的教育方法,是以尊重学生为前提的,是一种常规的教育措施,必要的惩罚教育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产生暂时性的不愉快情绪,但它给予学生的绝不仅仅是痛苦,更重要的是深刻内省痛定思痛过程中的感悟与启发,合理科学的惩罚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三、当下教育中的惩罚失当及其对策

1.当下教育中的惩罚失当

(1)基点的背离

当前,关于教育惩罚有两种错误态度:一是摒弃惩罚。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民主教育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有人认为惩罚是对学生的不尊重和伤害,应该摒弃;二是滥用惩罚,把惩罚当做施教过程中的灵丹妙药,拿惩罚作为教育者随时可用的权力和情绪宣泄口,一旦学生有不良行为,便进行惩罚。这两种极端行为都背离了惩罚的基点,惩罚的基点是引导学生认识错误转变不良行为,促使其进行改过自新,根本出发点是对学生发展起到引导作用,上述两种观点忽视了这种引导性,是教育惩罚的失当体现,教育不能滥用惩罚,但也不能没有惩罚,不能拒绝惩罚,应该时刻保留惩罚。惩罚归根结底是以引导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为基点的,忽视引导性的惩罚是失当的。

(2)目的的偏移或遗忘

惩罚教育是以尊重爱护引导学生为出发点,以帮助教育学生改过迁善为最终目的的,是对不良行为的一种强制规范纠正教育措施。它以不损害学生身心健康为前提,通过使学生承担过错带来的相应责任,使学生认识错误,改过迁善,不再犯错,它与奖励表面上对立,实质上统一,都是要达到教育人的目的。当下,出现了一些不正确的教育行为,利用惩罚教育的名义,对学生体罚甚至摧残,使学生身心受到伤害。一些事例触目惊心,这使教育惩罚遭到了误解,甚至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其实这是对惩罚的内涵和目的的错误认识,这种不当的教育行为是没有正确认识教育惩罚的表现,是对教育惩罚目的的偏移或遗忘。

(3)惩罚过程的不当

惩罚的过程是以学生的否定性体验为教育过程的,让学生认识到错误,并通过强制力规范改正学生的错误行为,引导其改过迁善,惩罚的过程需要规范和注意,一些不恰当的教育惩罚可能会对学生产生伤害。一是惩罚的时机不当,当学生错误行为发生后,没有及时地利用合适的惩罚方式加以纠正,错过时机,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二是惩罚的环境不当,所谓“扬善于公堂,规过于私室”,一些教育者在不合适的公开环境中进行惩罚过程,让学生自尊心受到伤害,产生抵触心理;三是是惩罚内容应当公正合理,惩罚是对事不对人的,针对同一种不良行为,有的教育者没有制定明确规范的惩罚标准,致使无据可依,没有做到公正合理。

2.教育惩罚实质的回归

(1)对以引导为基点的回归

教育惩罚要罚而有“引”。学生犯下严重的错误时,教育者可以使用必要的惩罚进行规导,但是一定要本着以引导为基点的理念,应该将教育惩罚与提供适当正确行为信息的指导结合起来,教师一方面要指出学生的不良行为,另一方面还要让其知道该如何行为,并且还要对他的改正变化加以鼓励,使其形成正确的行为,这才是教育惩罚的根本出发点,所以惩罚教育,既要了解学生错误行为发生的原因,又要对后续学生的改正行为进行推进引导,切忌一罚了之,我们应该对教育惩罚进行理性认识和使用,使教育惩罚回归科学合理的姿态[4]。

(2)对以改过迁善为目的的回归

教育惩罚要为“教”而罚。惩罚的目的是使学生改过迁善,是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并给学生承认和改正错误的机会,反对无原则无节制地滥用批评惩罚,严禁体罚。科学合理的教育惩罚要具备以下条件:一是符合法律制度规范,教育惩罚必须要在法律所允许的范围内施行;二是符合道德规范,教育惩罚应符合社会道德要求规范;三是以改过迁善为目的,教育惩罚应该具有教育意义,引导学生改过自新。当前,对于教育惩罚,我们不能完全摒弃,更不能毫无节制,关键要端正态度,明确目的,一切为了学生,本着为“教”而罚的宗旨和目的,寓教于罚,对学生进行适时适度的惩罚,引导其顺利成长。

(3)对以否定性体验为过程的回归

教育惩罚要注意过程的可接受性。教育惩罚的前提是尊重学生,保证学生身心不受到伤害,虽然教育惩罚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帮助学生,但毕竟是一种强制性的外力约束,实施过程一定要慎之又慎。在一定意义上,过程实施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和决定着教育惩罚是否成功,在教育惩罚过程中,一要先教后罚,罚得清楚。遵循对事不对人的原则,就事论事,使学生明白惩罚的原因,减少抵触心理。二要惩罚与尊重相结合。惩罚必须避免对学生造成身心伤害,实施过程要分时间、分地点、分对象、分轻重,要使惩罚能够被学生所接受[5]。

教育惩罚是教育实施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脆弱的、不负责任的教育。在大力倡导无批评教育、奖励教育的今天,对于每一个处于成长中的学生来说,教育惩罚同样必不可少,必要的惩罚教育所产生的影响是奖励教育无法达到的。关键是我们要做到科学合理地运用教育惩罚,深刻理解教育惩罚的内涵和实质,明确教育惩罚的根本出发点、目的及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避免教育惩罚运用的不适当误区,使教育惩罚真正成为科学有效的教育手段,使教育惩罚深入内心,触及灵魂,改过迁善。

参考文献

[1] 李秀娟.“教育惩戒”研究述评[J].当代教育科学,2005(13).

[2] 许世平.新课改背景下教育惩罚的适当性[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3] 来维龙.基于学生改过迁善内在动机的教育惩罚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

[4] 刘德林.教育惩罚的本质与运用[J].中小学管理,2004(2).

[5] 檀传宝.论惩罚的教育意义及其实现[J].中国教育学刊,2004(2).

[作者:姜敏(1964-),女,贵州贵阳人,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系讲师。]

上一篇: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实施生命教育的途径探索 下一篇:同伴教学法(PI)在中学物理大班教学实践中的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