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实施生命教育的途径探索

时间:2022-09-29 03:54:29

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实施生命教育的途径探索

我国高校的学生工作现已进入全面发展期,在促进大学生成人、成才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大学生缺乏生活技能、面对挫折选择以自杀的方式逃避等现象时有发生;尽管大学生活丰富多彩,仍有很多大学生经常将“活着真累”“没意思”挂在嘴边,让高校学生工作者意识到提升大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认识迫在眉睫,而近年来逐渐受到关注的生命教育恰好契合了这种需要。我国的生命教育是在世纪之交提出来的,属于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它是关于人的生活、人生与人生问题的教育,是对“工具化”高等教育的有力补充,日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目前,虽然在高校学生工作中融入了生命教育的内容,但对生命教育的理解和应用还不够深入,因此需要继续探索生命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 高校学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学生工作存在的问题根源于教育观念的工具化和实用化。从宏观方面讲,当今的教育是工具理性占主导地位的教育,几乎一致的教育目标、教育手段、选拔标准,把教育定位为特殊商品――人才的生产车间,“生产”出来的大都是“技能人”“经济人”“政治人”,这些“人才”除了学习成绩、专业技能过硬,基本缺乏对自身生命价值的认可,极度缺乏日常生活所必须的急救知识与技能,既不利于他们自身的持续发展,也影响社会的稳定。

从微观方面讲,高校学生工作者在此大环境下,过于注重学生到课与否、获奖状况和违纪等情况,将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忽略了知识技能之外的更为重要的德性、人文教育,这种一刀切的做法没有考虑学生的个性与爱好,久而久之会引起学生的逆反甚至仇视心理,高校偶有发生的殴打甚至残害教师的事件证明了这一点;另一方面,学生工作者由于工作内容的繁杂,每天疲于应付各种数据表格和大小会议,大多只能关注学生群体中最好(即学习成绩较好,自我控制能力较强,基本不会违纪的学生)和最坏(即学习成绩较差,经常旷课或有其他违纪行为的学生)这两类人,且工作流于形式,没有深入学生内心进行人性教育,造成学生工作非常被动,例如,个别学生病态的心理特征没有及时被发现,学生自杀或者残害动物的事件频频发生,如清华大学刘海洋的泼熊事件;学生群体特别是宿舍成员间矛盾未及时解决,最终变得难以调和乃至造成流血或者伤亡事件,马加爵事件就是一个极端的事例,这些血淋淋的事件残忍地告诉教育工作者,学生的生命意识极为淡薄,不仅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也不珍惜他人或者动植物的生命。除了这些漠视生命的学生带给社会沉重的教训与反思外,现在的大学生普遍存在消极、茫然的人生态度,生活空虚,沉迷于网络游戏,无心学习,对于任何事情抱持无所谓的态度,对于未来更是没有明确的目标,直呼“活着没意思”,这些行为也让社会发出“他们是怎么了”的感叹,想不通他们为什么在如花的年纪、激扬的青春、坦荡的前途面前如此挥霍,全社会都在思考,也在尽力扭转这种局面。

众所周知,生命是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对于生命意识淡薄、生命安全没有保障、人生态度不端正、生命价值和意义不明确的大学生来说,怎样肩负国家的建设事业?如何挑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任?可以说,这样的大学生是隐藏在发展大道上的地雷,可能会产生极大的破坏作用。因此,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加强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探索生命教育的途径极为迫切和必要。

二 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加强生命教育的着力点

1 培养生存意识

培养生存意识,实际上也就是珍惜生命的教育,是生命教育的基础和首要前提。生命的存在关系到未来的发展和人生的质量。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具有自然和社会属性,社会属性即人是一定社会关系的集中体现者,人活着不仅仅为自己、为身边的亲人,也要为他人和社会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任何不负责任的轻生行为都是对生命的侮慢,任何残害他人或者动植物的行为,都是藐视生命的行为。高校学生工作培养大学生的生存意识,一要进行生命安全教育。中国的传统教育一直向青少年灌输见义勇为、舍已为人的精神,却很少教育他们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然而只有保护了自己的生命安全,才能运用知识与技能帮助并保护他人。高校学生工作者要将学生安全工作放在首位,不能只停留在提醒、告诫的语言表面,而要深入持久地开展必要的救护知识与技术、法制教育、自我防范等教育的宣传和讲座,利用学生工作QQ群、社团活动、校园文化长廊等共享相关知识与宣传图片,以唤起全校师生的重视。二要进行生活态度教育。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是在曲折地前进。面对挫折和困难关键在于以什么样的姿态对待它。只要积极地重新审视生命,投入自己的激情,勇于越过挫折和困难,当事过境迁后会感觉到当时认为的挫折和困难也不过如此,人生就是这样在一次一次的攀登高峰或者越过低谷中发现生命的魅力所在。学生工作要警惕学生的消极、懈怠心理。三要进行死亡体验教育。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避免谈及死亡,中国人忌讳死亡由来已久,死亡虽令人害怕但不可回避,因为它是自然规律。人也正是因为直面死亡的恐惧而更加留恋生命并从而珍惜生命。因此,学生工作者可以尝试组织大学生到学生家庭参加丧葬仪式,通过陪同到火葬场感受失去亲人的痛心,通过在灵堂接受亲戚朋友的吊祭感受一个生命的离去对身边的人造成的伤害,这将会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2 提高生存能力

生存能力差,是当代大学生的普遍问题,尤其是独生子女,这是“应试教育”造成的不良后果。一方面是由于在计划生育政策下一家基本只有一到两个小孩,家庭成员对当代大学生的溺爱心理严重;另一方面和现今的社会环境有关,“应试教育”背景下家庭和社会都对“学习有成”抱有最高期望,往往当代大学生不被允许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其他事情全部由家长一手包办,家庭和社会都认为通过“学习”可以获得较好的工作和较高的工资,生存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孰不知这样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就如一个碎片,是一个不完整的人,无法在社会中长久且正常的生活。高校学生工作提高大学生的生存能力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加强动手能力,特别是生活自理和自卫能力,高校学生工作者可以从军训开始抓起,大学生的仪容仪表、宿舍卫生情况都能说明生活自理能力,在大学的各种社团活动或者班级团会中要适当增加防火、防盗、防骗等自卫知识;二是加强适应能力,一个人对环境特别是周围人群的适应能力越强,对外部因素的依赖性越小,其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三是增强抗挫折能力,特别是增强心理的调适能力,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挫折,使他们直面挫折,并加强耐挫力的培养;四是增强安全防范和自救能力,要求学生工作中开展“心肺复苏”“火场逃生”等等知识讲座。

3 升华生命价值

生命价值是生命教育的最高层次。生命本身有着崇高的价值,不仅仅意味着肉体的存在,而且是一种意识观念的载体,其价值并不在于寿命的延长和外表的魅力,而在于心灵的善良和人格的健全。因此,学生工作者的真正使命是使大学生认识自我、发现自我、肯定自我,充分发挥人生的潜能和价值,从而最终实现自我。要使生命有质量,必须把握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但奉献并不是指舍已为人、舍生取义,哪怕只给社会增添了一丝温暖也算是生命有了一次价值。学生工作者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能为社会、为国家奉献自己的力量,教育学生放弃不切实际的幻想,改变眼高手低的心态,心甘情愿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实现生命价值的最大化。

三 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实施生命教育的途径

1 理解并践行正确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对“教育是什么”的价值判断和基本看法,具有思想导向的特性,它是以一种文化氛围、一种精神力量、一种价值期望、一种理性目标的形式陶冶学校的教师和学生。我国提倡“以人为本”、创新的教育理念,大多数高校制定了相关的规章制度,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没有坚实的保障,无法贯彻落实,逐渐变成空洞的口号。学生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因为学生工作者过于目标化、利益化,越来越注重与考核密切相关的方面,如大学生的到课率、考试违纪舞弊率、就业协议签订率以及参加竞赛获奖率,等等,基本放弃了对大学生当下生活状态的关注;部分关注学生生活状态的学生工作者也因相关知识储备不足造成只能暂时解决眼前问题,而不能从根本上以系统地向学生传输生命教育知识的方式遏制生命教育缺失造成的遗憾或悲剧。

2 增强教育主体的生命意识

教育的第一原则是教育者先受教育。如果担当教育重任的教育主体――教师对生命意义都缺少领悟,不懂得尊重生命,就根本无法引导、启发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不用说要以自己的成长经历向学生传达成长过程中的深刻体验。所以,要加强对高校学生工作者进行生命教育的普及培训,让学生工作者深刻认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珍惜每一个教育学生的机会,对每一个生命负责;学生工作者要尊重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创造性活动,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变化,锻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和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现代型人格;不论任何方面应尽可能做到人性化管理,真正贯彻“以人为本”;深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关注其精神生活及其需要,让每位学生都感受到温暖;对待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3 在教育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高校学生工作者可以根据条件利用自身承担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军事理论课和就业指导课等渠道进行生命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帮助学生了解生命的基本知识,使学生通过学习和掌握有关人格顺应和情绪控制的基本规律后,进一步学会心理适应的技巧,实现自我认同和与人交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热爱中华民族的情感,确立科学的政治信仰和健康的思想观念;在军事理论课上讲授有关“生存技能教育”“生命安全教育”等内容,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生存能力;在就业指导课上帮助学生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端正态度,有效规避就业过程中的骗局或者陷阱,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愿意在平凡的岗位上奉献自己的青春,从而实现自身的生命价值。高校工作者也可通过生命教育的专门培训,在工作之余开设与生命教育相关的通识选修课,最大限度地帮助大学生了解生命的意义,让学生懂得生命的价值和生命的不可逆性,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生命观,懂得珍惜生命和正确的实现人生价值。

4 开展经常性的生命教育实践

生命教育的实践性很强,不仅传授知识和技能,更能触及并感染学生的内心世界。因此,高校学生工作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命的存在和意义。可以组织大学生参观医院婴儿室、殡仪馆等,让学生审视生命的起点和终点,感知生命的喜悦和恐惧,教其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组织开展参观类活动,如参观烈士陵园、革命纪念馆等场所,使大学生感受如今的幸福生活得之不易,珍惜生命并懂得如何才能实现生命意义,还可以以反面教材为参考,如参观看守所、戒毒所,强化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其增强自我防范意识,自觉维护生命的尊严;组织开展志愿服务类活动,包括到孤儿院做义工、福利院做临终关怀等活动,引导大学生关心他人,培养人生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引发大学生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思考。总之,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其切身参与、直击心灵的优势,极大地增强了大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认知,丰富了精神世界,升华了人生观和价值观。

5 构建生命教育网络

生命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所以除了系统的学校教育之外,还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的共同配合,形成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教育网络。如政府需高度重视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指导成立生命教育机构,为实施生命教育提供组织保障和技术指导;新闻媒体和网络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珍爱生命的社会氛围;家庭是生命成长的摇篮,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给予孩子良好的人格熏陶,同时营造欢乐、民主的氛围,教育孩子学会认识生命的珍贵。学校、政府、社会和家庭要充分发挥各自的力量,形成合力作用,使各种教育形式在内容上保持适当的平衡和一致,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全方位的良性教育空间,这必将影响大学生对待生命的态度。

6 开展生命教育研究

由于我国的生命教育起步较晚,现阶段还处于实践的探索阶段,理论研究多探讨生命教育的提出、内涵和途径,缺乏实际的具体工作或问题的可操作性,还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全方位探索,这就要求工作在一线的高校学生工作者们结合工作内容或者专业方向进一步探讨并深化生命教育的研究,积极探索新思路、新举措,为生命教育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和现实经验,特别是高校辅导员更应加快了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有关基本理论和有效方法,使其对这项工作的重视建立在科学认识的基础上,自觉、自愿地重视大学生生命教育,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这项工作中来。

参考文献

[1]赵迎春.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12(125).

[2]许世平.生命教育及层次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2(6).

[3]许世平.生命教育及层次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2(7).

[4]张月梅,刘海涛.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探讨――基于发达国家生命教育的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2013(142).

[5]陈斯拉.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探析[J].高教探索,2007(101).

[6]林逢春,陈晓雁,谭洁英.西方国家生命教育的现状特点及启示[J].思想教育研究,2012(103).

[7]唐炜,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省思与重构[J].社会科学研究,2009(191).

上一篇:强化阅读积累 提高写作能力 下一篇:教育惩罚的本质追求及其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