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电力通信系统运行管理安全

时间:2022-05-25 05:09:06

基于电力通信系统运行管理安全

[摘要]: 随着无人值守通信站数量的增加,对电源系统的安全要求不断提高,合理配置通信电源,对电源系统采取三级防雷措施和接地保护,不仅确保了通信设备的安全,同时也为电力通信电源系统的建设提供了参考。文章针对电力通信电源系统的配置方式、电源保护、运行管理等运行模式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电力通信系统 运行管理安全

一、关于电力通信站电源的配置

随着电力通信系统的迅速发展和传输信息量的不断加大,在500kV等重要变电站中,通信系统传输的继电保护等重要信号直接影响电网的安全运行,而通信电源系统的可靠、稳定运行又是变电站中通信站通信系统的关键。一旦电源系统出现故障全停,通信站内所有通信设备将停止工作,其后果不堪设想。

国家电网公司下发了《国家电网公司十八项电网重大反事故措施(试行)》(以下简称“十八项反措”),其中相关内容对通信电源系统安全运行提出了要求。“十八项反措”中指出:直接影响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同一线路的2套继电保护和同一系统的2套安全自动装置应配置2套独立的通信供电电源,2套通信设备和通信电源在物理上应完全隔离,故通信站电源配置应根据“十八项反措”要求并结合实际工作情况来确定。

1.1骨干通信站及地区中心站电源配置

现代通信组合电源系统一般由交流配电单元、直流配电单元、整流模块、监控单元和蓄电池组组成。对于骨干通信站:500kV变电站中通信站和地区中心通信站等是传输保护信号的重点站,通信设备一般均采用-48V供电,按“十八项反措”要求其较好配置为:电源系统采用双重配置,即2路独立交流输入均经2套交直流(一体化)配电系统经过整流器转变为-48V直流对设备供电,2套直流配电系统加装各自的蓄电池组(蓄电池供电时间一般不少于8h)。建议在2套直流配电装置中配备联络开关(刀闸)。

1)电源运行方式分析:系统正常运行时,交直流配电I由ATS(自动切换开关)人工设置为交流I供电,交直流配电II由ATS人工设置为交流II供电。当系统发生故障时,如交流I发生故障,只有交直流配电I的ATS自动切换到交流II上供电;如交流II发生故障,只有交直流配电II的ATS切换到交流I上供电。当某一直流系统的整流模块发生故障时能通过联络开关K对设备进行供电,这种配置要求每个整流模块的容量上有很大的冗余度,能满足切换要求,并对电源系统进行数据采集实现远程监控,发现故障及时发出告警信息,使工作人员及时进行处理。

2)通信设备(负载)接线方式分析:对双重配置的通信设备分别接不同的直流电源,即这类设备为单电源运行,符合“十八项反措”中提出的要求。对单交流供电的通信设备的情况,该通信设备仍只接1路直流电源,当该路直流电源系统发生故障时,为保证抢修期间信息不中断,可以通过闭合开关K对其供电。需要指出的是在闭合开关K之前,蓄电池必须在规定时间内继续保障设备运行,闭合开关K必须严格按操作步骤进行。这种运行模式也符合“十八项反措”的要求。

1.2 220kV及以下通信站电源配置

按要求通信设备应具备独立的通信专用直流电源系统(蓄电池供电时间一般不少于4h),供电比较薄弱或重要通信站应配备柴油发电机,不允许采用厂站直流系统经逆变给通信设备供电。一直以来通信站均配备了专用电源系统,考虑资源利用和通信业务的重要性,按“十八项反措”的要求,其比较理想的配置为:采用高频开关电源系统,配备2路交流输入通过ATS进行切换,可以只配置1个直流屏,同样也需要配置蓄电池组。

1)电源运行方式分析:电源系统运行时,交流I和交流II同时为供电状态,交直流配电屏由ATS人工设置选择由交流I供电,当交流I发生故障时,ATS自动切换到交流II上供电,同样电源系统进行数据采集,实现远程监控,发现故障及时处理。

2)通信设备(负载)接线方式分析:这类通信站,因直流输出为1路,所以通信设备一般都是1路接线。考虑到个别整流模块故障问题,应该配置备用模块,使故障模块的负荷能及时转移。这样也能达到“十八项反措”的要求。

二、电源系统的防雷和接地保护配置

在通信电源系统的防雷设计上,目前成熟的保护配置方式为电源系统采取三级防雷措施,在机柜外部(即交流线由室外进入机房的入口处)安装有交流配电系统的第一级防雷;在系统的交流配电电源处安装有交流配电系统的第二级防雷;第三级防雷主要吸收残压,安装在整流模块的内部。由于一般通信电源考虑防雷主要是感应雷电流,因此应选用相应的防雷装置。通过多级保护把外来的过电流、电压抑制在安全水平,以保证运行中的通信设备的安全。

在通信站防雷规程中对直流配电屏的防雷提出直流电源的“正极”在电源侧和通信设备侧均应接地,“负极”电源侧和通信设备侧均应接压敏电阻。通信机房的接地方式通常采用联合接地方式,即工作地和保护地共用一组接地体。结合运行情况,这种模式对保护电源系统非常必要的。

三、电源系统的运行管理安全情况分析

3.1电源运行情况的网络化监控

由于现在变电站中通信站大都已实现无人值守,因此对通信电源设备的运行状况进行远程实时监控尤为重要。

1)电源状态信息采集:电源系统运行状态信息采集后由中心站集中监控,状态信息必须能反映机房环境状态、交流电压状态、直流电压状态、负载电流情况和蓄电池电流等数值,以便于分析运行状态。智能电源系统的各模块状态指示也应接入集中监控,以实现对电源设备性能的监控。电源系统应有相应的采集点,如,智能电源系统应提供串口和采集设备连接(数据一般需要协议转换为采集设备支持的格式),如果没有串口则应采用直接采集方式(加装相应的采集设备)和网络设备连接,提取信息。

2)电源系统故障管理:集中监控必须24h有人值守,电源监控系统应具备声光等提示及故障记录查询、性能分析等功能,确保及时发现电源故障,按故障预案流程进行处理。结合实际运行情况分析,上述措施为电源系统运行管理提供了快捷和准确的信息,对故障判断和处理意义重大。

3.2电源机房环境要求

为确保电源机房的安全,环境要求不容忽视,对机房封堵必须严密,防止小动物进入。机房温度和湿度必须控制在电源设备及蓄电池正常工作范围内,可以通过安装空调设备自动控制温度和湿度,并定期派专人巡视。

3.3蓄电池维护措施分析

蓄电池的作用是在交流输入失电或整流模块出现故障时,对通信设备继续供电,为不中断通信业务提供保障,因此蓄电池能否正常工作至关重要。蓄电池投入运行后,必须定期检查其运行状态,需要测试单节电池电压值和总电压,进行历史数据对比分析,并按规定对蓄电池组进行定期充放电试验,确认其是否能满足通信放电时间要求,对不符合要求的蓄电池组要及时更换,以提高电源系统的总体安全可靠性。

四、结论

通信电源的安全可靠性直接影响通信系统的稳定和可靠,而其运行模式又是确保电源可靠性的关键。本文结合《国家电网公司十八项电网重大反事故措施(试行)》对通信电源系统的要求,针对通信电源的结构配置、防雷接地设计及日常运行管理的相关安全措施进行了探讨。

上一篇:利用测试资料指导喇9—1020井组压裂及其效果评... 下一篇:我心安处是吾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