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篮球初学者球感培养

时间:2022-05-25 03:02:15

浅析篮球初学者球感培养

[摘要]篮球运动员的球感好坏在篮球运动训练与比赛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球感”的熟练程度直接影响着运动员对球的支配。本文通过对篮球球感特点、作用及培养途径的研究,为培养初学者“球感”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篮球 初学者 球感 培养

[中图分类号]G8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8-0141-01

一、球类运动的球性,主要体现在对球的弹性、旋转、速度、方向、距离等的预判能力上

球性直接影响击球者的取位、手与球接触的准确性。每周打篮球仅几次,使得初学篮球爱好者练习时间较少。充分利用空余时间,让他们在不多的练习时间内多接触球,在反复与球接触中,了解球性、熟悉球性,才能由开始打球不沾手,打球掉球,打不到球,打不准球,尽快过渡到打球沾手,打球不掉球,打到球,打准球。由于初学者对篮球的兴趣主要还停留在追求时尚的浅层次上,如果打几次后,看不到自己的进步,他们便容易产生为难情绪,甚至失去信心。随着抓球压球次数的增多,以及对球控制力加强、做出各种难度动作及姿态,他们便已能初步感受到篮球的魅力,体会到其中的乐趣。

二、球感是指运动员在击球时对各种来球感知程度和对自己击球过程的感知程度

这种感知是具有可控性的,并且这种感觉是与客观实践相符合或相接近的,它是运动员在长期的运动实践中形成的良好的肌肉感觉和运动中对人、球、场地等的观察及技战术运用时机的思维和判断。运动员对篮球的各种特性认识,如篮球的气压、轻重、弹力、阻力力量、速度、落点、旋转的球等和不同力量击球动作、调节方法,处理不同来球时都可以合理、准确地将球回击到自己所想打的位置上去。球感是经长期的训练获得,由于篮球换手运球动作是瞬时性动作,其反馈过程是短暂的,不同水平运动员有不同球感。球感可因长期停止训练、情绪过于紧张、身体状态过度疲劳而减弱或消失。及时调整自己和放松自己做出协调球的控球动作。

三、球感练习是指通过对球的接触逐渐熟悉球性的手段与方法

(一)单手举球转球

双脚与肩同宽、手臂伸直,手的五指指尖拖住篮球举球,手指与手腕放松、协调一致的向一个方向转动、刚开始一下一下的进行要慢,手臂和手指不要弹、手指要多接触球,手对球的控制力要加强,这样练习的目的是练习初学者手指对球的控制和手腕对球的控制。

(二)单臂左右两侧伸展练习

双脚与肩同宽,手托住球手心向上、用肩尽可能的向两侧伸展,手指放松手腕放松、当篮球到身体可控制最远端时、手指手腕先后发力向身体近端加速回、收到身体中线换手加速,此练习时速度是由慢到快,此种练习方法的目的是练习初学者对球处于左右两侧远端时对其掌握的感觉和控制力。

(三)单手直臂向下扣球练习

双脚与肩同宽,手托住球手心向上单手举球、用肩尽可能的向后伸展,举球的手球一定要过肩,当球到人体最高点时,要求手指和手腕迅速的向下扣,手指和手腕将球控制然后迅速换手,此练习时速度是由慢到快,此种练习方法的目的是训练初学者对球处于人体正上方远端时对其掌握的感觉和控制力,篮板球练习此方法也适用。

(四)单手左右侧环练习

双脚与肩同宽,以人体肩为轴单手绕环练习,动作要领要求动作连贯,当球绕以肩为轴向后运转时,手腕要逐渐的控制住球将球扣住,以防止掉下来,速度由慢到快,然后由快到慢反复进行,随时进行调换,练习者一定听变换提示,此种练习方法的目的是训练初学者对球处于身体远端时对其的掌握感觉和扩大控制范围。

(五)慢跑双手拨球练习

双脚向前慢跑双手手臂放松、通过手指和手腕左右拨球,手臂由曲逐渐伸直到最后尽量伸直,拨球时眼睛看前面不看球,拨球的速度逐渐加快均匀不间断,记住拨球多数由手指完成,这样练习手指对球的刺激感觉是最强烈的,练习效果也很好。

(六)慢跑双手前后抛接球练习

双脚向前慢跑、双手手臂放松,向上抛球尽量抛的高一点,向后抛时不要抛的离身体太远,当球在身体后面接住时手指马上向上挑,将球向前挑起来,在前面接球要求三个点接球,第一点就在头前,第二点在胸前,第三点在腰前接球,主要是要求练习者感受不同角度接球,感受球的力度和方法。

(七)前踢腿绕球练习

前踢腿绕球练习注意要点是把腿蹦直,在腿下面绕球时脚尖向前向上都可以,尽自己的能力把腿提高,绕球后在胯下换手、手托住球手心向上单手举球、用肩尽可能的向后伸展,举球的手球一定要过肩,当球到人体最高点时,要求手指和手腕迅速的向下扣,当球在腿中间时一定要换手快,还有练习的速度一定由慢到快。

四、总结

球感是在长时间练习中逐步形成的,要以遵循篮球运动训练的规律及发展趋势为前提在练习中存在很多可变因素、在出现问题时有针对性地提出球感的专门训练方法。在专门训练方法同时、也要注意激发练习者的激情,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出篮球运动员敏锐的球感。

【参考文献】

[1]王惠民.心理技能训练指南[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9.

[2]孙民治.篮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李建国,刘慎本,许尚侠.体育运动心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6).

上一篇:让杜威美育思想走进大学英语课堂 下一篇:试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