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医保体制下大学生常用药品选择分析

时间:2022-05-24 11:41:04

现行医保体制下大学生常用药品选择分析

摘要:高校学生既是未来社会主要的优质劳动力,也是一个没有收入来源的特殊群体。大学生医保作为社保的重要组成部分,密切影响着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我们从现行医保对大学生常用药选择的影响这一角度切入并展开调查与探究,对现实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能起到一点启示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医疗保障;消费选择

中图分类号:C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3-0063-01

1 背景概述

从1953年开始将大学生纳入社会医疗保障体系,我国多次推行高校医保制度改革。现行制度将医保的受惠范围扩大到了各类全日制普通高校及科研院所中接受普通高等学历教育的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校医院的日常工作是围绕在校学生的普通门诊治疗、预防与防疫及体检开展,重症治疗和住院治疗仅占很小的比例。因此,常用药优惠政策惠及面相比之下更加广泛。伴随医药价格普遍上涨,高校人均医疗费用较低。许多校医院购药的首要标准是价格,其次才是疗效。

根据实际调查,我国高校周边普遍存在药房,且拥有在校生作为其稳定的顾客群。我们在全国范围内对20余所高校千余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常用药的选择上,67.5%的人选择周边的药房,28%的人选择校医院,4.5%的人通过其他渠道(如从家带来等)获取药品,并且大部分学生认为校医院提供的服务不能满足他们在患常见病时的医药需求。

2 大学生对常用药品的消费选择分析

大学生常用药品市场近似于非完全竞争市场,在产品几乎同质的条件下,低价理应使得校医院更具竞争力,但是事实是这种竞争力并没有因为大学生处于较低消费水平而被放大。从理性经济人行为理论角度分析,我们对反常的现象给出了一些可能性解释:

2.1 信息不充分导致惯性发挥效用

调查结果显示,在校生对现行政策并不十分了解,尤其是没有频繁用药需求的大学生,医疗本几乎被闲置。由于高校对现行医疗体制的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学生长期以来形成的到药房买药惯性很难被改变。

另外,作为理性消费者的大学生们对药品的选购十分谨慎:相当比例的学生认为价格仅为市场售价10%-15%的药品的质量难以保证。

2.2 常用药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不敏感

常用药品作为生活中的普遍消费品和生活必需品,需求缺乏弹性,属刚性正常品。由于日常生活中大学生对此种商品需求量较一般常用品低,其支出比例相对较小,这也导致了其由于价格低廉所带来的收入效应非常小,弹性愈加不明显,这也增加了药房药品的竞争力。

2.3 便利程度影响消费选择

大学生可以划定为成年人团体,对常见病如轻微伤风感冒等有一定鉴别能力,并对哪一种常用药对个人体质疗效较好、副作用更小比较了解。然而没有诊断在校医院不能拿药,而药房却具有对于“非处方药”(OTC)的直接出售权。此外,药房几乎全天营业更是其优势所在。

2.4 “未雨绸缪”观念与体制之间的矛盾

现代家庭一般都备有常用药箱,以备不时之需。同理,在大学生的常用储备中,几种常用药必不可少。这样“未雨绸缪”的观念就与现行校医院的开药规则发生冲突:基于对未来的预期而产生的需求,医师不会开出处方。由此导致的现象是不少大学生持其父母的公费医疗卡到药房购得常备药品,这样大学生医疗体制的效用被大大降低了。

2.5 选择药品范围受限

国家颁发的《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分为“甲类目录”和“乙类目录”。“甲类目录”的药品属临床治疗必需,使用广泛,疗效好,在同类药物中价格较低。“乙类目录”的药品可供临床治疗选择,疗效更好,在同类药物中比“甲类目录”药品价格略高。校医院多配备甲类药品,很少配备乙类药品。这使得倾向于选择乙类药品的同学需求得不到满足。而且大多数非医科专业学生对药品化学成分不甚了解,更多看重的是药品的厂家以及品牌。学生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所知道的“明星”药品价格一般比较高,超出了校医院的开药范围。

3 根据现状提出的几点建议

如上所述,国家斥巨资实行高校医疗制度,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高校学生的关心和呵护。然而,这些减轻学生负担的政策效果甚微。特别在一些常用药品的选择上,学生仍多选择药房的药品。为改变现状,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3.1 大力宣传现行医疗制度

信息不充分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偏好,使其在这个不完全信息市场中出现逆向选择。这就要求校方辅助校医院大力宣传现行的医疗体制,让每个学生都了解到自己参保的原因及收益。通过运用多种校内媒体(如广播、报纸、网站等)进行宣传,为学生解读政策。针对一些学生对低价药品不信任的问题,校医院可以通过开宣讲会、公共宣传板等形式来告知学生医院药品的来源、种类、价格、优惠百分比等信息,尤其要明确公示甲类药品和乙类药品涵盖的内容,以及两种药品不同的优惠政策,让不同消费水平的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药品消费方式。

3.2 简化繁琐程序,开设新的机构

从调查中得知,除去信息不对称,学生对药品的可选择性低,并且不能对一些常备药品进行储备和补充。

目前,校医院被定位为医院并按照医院的经营模式在运行,而作为学校的一个机构,它不仅是一个医院的角色,应该更多的服务学生,为学生的生活提供便利。因此,应当结合学校这一特殊情况和在校大学生这一特殊人群进行改革,使其有别于医院,突出其作为学校机构的特色。

3.2.1 开设新机构――类似药房的售药窗口

按照医院的程序开常用药在很多学生看来太过繁琐,因此应当设立一个类似药房的售药窗口,它隶属于校医院,规定其只能按照国家规定的高校参保学生《药品报销目录》出售指定的部分OTC药品。适当延长营业时间(如每日8:00-22:00),定价按照学生享受的医保标准,学生购买时只需带医疗本便可直接购买所需药品。这样简化了繁琐的开药程序,也解决了时间上的冲突。

3.2.2 建立诚信体制

若学生能够低价购得药品,则可能出现倒卖药品等投机行为,对此,要建立诚信体制防止服务机构沦为谋利工具。医疗本可以作为监测学生买药记录和控制买药数量的工具。将学生每次买药的信息记录在其医疗本上,并以其学号登入电子数据库。同时规定每次购药不得超过一个疗程。

经查处确有投机行为的同学,药房今后拒绝对其以医保价格销售药品,并酌情给予处分。

3.2.3 完善医疗本,建立电子数据库

高校现行医疗本多为普通小册子,每页表格全部一致,没有标明页数。为防止学生抽页换页,要将学生的医疗本中的每一页进行统一编号。

另外,应建立电子数据库,以学号登记每个学生的信息,学生买药时,还要登入电子数据库。数据库应包括每种药品的详细信息,如该药品一个疗程的剂量、时间等,便于售出时的核对。

3.3 提高医护人员的职业素养

调查结果表明,83%的同学表示服务态度亦是影响其选择的一个因素。因此,要提高医护人员的道德文明和职业素养,从而提高校医院的软实力。

4 结语

高校医保体制仍有很大的改革空间,它应该更具有人文关怀,以大学生能够得到切实福利为目标。医改背景下,配套的医药体制应该实现“效率”和“效用”的双赢。在范围方面,应该使不同层次的大学生享受更加全面的优惠,为大学生的健康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学校卫生管理条例[S],1998.

[2]袁玲,赵峻,张艳.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探讨[J].中国卫生资源,2006,(9).

上一篇:创新型建筑项目管理体系研究 下一篇:论企业问责制与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