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抗菌药与中药联用的利弊

时间:2022-05-24 12:56:07

浅谈抗菌药与中药联用的利弊

【摘 要】综述近年来抗菌药物与中药联用的文献资料,归纳联用的优势与弊端,分析其产生的机理。提示临床,抗菌药物与中药要合理联用,以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关键词】抗菌药物;中药;联用

【中图分类号】R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2-0372-01

近年来,随着中西医结合的深入发展,抗菌药物与中药的联用日趋普遍。其优势在临床实践中已被证实,但因盲目联用而引发的医疗纠纷也时有发生,给病人机体造成损害。笔者就抗菌药物与中药的联用问题作一简述,供读者参考。

1 抗菌药物与中药联用的优势

1.1 西医辩病与中医辩证联合用药,相辅相成

临床用西医辩病结合中医辩证治疗疾病,常能达到标本兼顾、相辅相成的作用。如胆管感染西医认为病原菌多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常用庆大霉素等抗革兰氏阴性杆菌药物治疗。中医辩证属肝气郁结、湿热内蕴,以柴胡、枳实、龙胆、菌陈等疏肝解郁、清化湿热、清热理气施治。如此联用,常能有效控制感染,缩短病程。药理研究表明:枳实、柴胡能松弛胆管括约肌,胆管内压力下降,可提高胆道庆大霉素浓度,有利于庆大霉素更好的发挥抗菌作用 [1] 。小儿支原体肺炎西医一般使用支原体敏感的四环素和大环内酯类治疗,但由于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加之此病患儿有免疫功能抑制,疗效较差。梁文旺等以红霉素联用双屏散治疗该病,取得满意疗效。中医辩证该病属肝气闭郁,其主要病理产物是“痰”,而脾为生痰之源。小儿又有“脾常不足、肺常虚”的生理病理特点。据此,佐以双屏散治疗,能健脾补肺、益气固表、疏肝理脾,调节免疫功能。与具有“寒凉剂”之称的抗菌药相得,攻守同盟,安内攘外并举,既提高疗效又减少红霉素的不良反应[2]。

1.2 产生协同作用

许多抗菌药物与中药联用呈现显著的协同作用。如青霉素与金银花、黄连及其中成药联用能增强青霉素对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其机理是共同抑制了耐药菌的蛋白质合成。抗菌药物联用中药治疗炎症的同时,尚有抗内毒素的作用。细菌内毒素是众多细胞因子诱导剂,可触发炎症级联反应。研究证明革兰氏阴性菌所致的脓毒血症至今死亡率居高不下的原因是由于抗菌药物在杀灭细菌的同时伴随着内毒素的释放,产生高内毒素血症所致[3]。因此寻找有效、低毒抗内毒素药物是多年来研究热点。其中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中药显示了很好的抗内毒素作用,与抗菌药物联用比单用抗菌药物诱导细菌释放内毒素的量减少。如左氧氟沙星联用穿琥宁或炎喜平比其单用可使肺气克雷伯菌释放内毒素的量分别减少45.7%和37.7%[4]。提示临床,对于革兰氏阴性菌严重感染,在使用高效敏感的抗菌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用穿琥宁等清热解毒中药有利于降低内毒素血症及其引起的机体损害。

1.3 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某些抗菌药物不良反应较多,有的还很严重。若与适当的中药联用,可减轻乃至消除不良反应。利福平、拉氧头孢对机体免疫功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灵芝合剂有滋补强壮,提高免疫机能的功效,二者联用可取长补短。氨基糖苷类与丹参及丹参制剂联用能减轻前者对耳蜗神经及肾脏的损害。丹参能抑制细胞内的磷酸酯酶,使cAMP分解减少,抵消了氨基糖苷类使内耳cAMP减少的作用,由于耳内组织中cAMP水平的上升,进而使SDH酶活性提高,促进了耳蜗细胞的能量代谢,从而对抗氨基糖苷类对耳蜗神经的损害。氨基糖苷类引起肾损害的始动因素是肾皮质Na-K-ATP酶活性下降,而丹参能使肾皮质Na-K-ATP酶活性保持在较高水平,从而对抗氨基糖苷类的肾毒性。

2 抗菌药物与中药联用的弊端

2.1 减少药物吸收

有些中药可使抗菌药物透过生物膜吸收减少。含鞣质较多的中药及中成药五倍子、虎杖、牛黄解毒片、七厘散等与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林可胺类、口服青霉素类、利福平等同服,由于鞣质为复杂的多元酚化合物,与上述药物同服形成鞣酸沉淀物,难以透过生物膜,吸收量减少。炭类中药如蒲黄炭、煅瓦楞子等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能吸附多种抗菌药物,二者同服可降低抗菌药物的血药浓度。含多价金属阳离子的中药龙骨、磁石、石膏等及含多价金属阳离子的中成药不宜与喹诺酮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异烟肼同服,因多价金属阳离子能与上述抗菌药物分子中的酰胺基、酚羟基结合形成络合物或不溶性盐类,难以被人体吸收。有报道,此类中药与环丙沙星或氧氟沙星同服,可使后者血药浓度下降4-20倍。使曲线下面积(AUC)减少3~10倍[5]。

抗菌药物与中药联用引起的物理化学变化既使抗菌药物的抗菌效果降低也使这些中药的疗效受到影响。如果必须联用,二者须间隔 2h以上服用。

2.2 产生拮抗作用

红霉素、螺旋霉素、庆大霉素等不宜与穿心莲及主要成分为穿心莲的中成药联用。因后者不是直接抑制细菌,而是通过促进白细胞吞噬功能,提高白细胞的吞噬能力发挥抗菌作用。前者能抑制穿心莲的促进白细胞吞噬功能,拮抗其抗菌作用。中药酒剂中含有大量乙醇,少量多次服用时,是一种肝药酶诱导剂,激活肝药酶,加速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林可胺类、氯霉素、利福霉素在肝脏的代谢,导致疗效降低。其代谢产物对肝脏也有损害作用。磺胺类药物不宜与神曲、麦芽、豆鼓联用,因磺胺类的化学结构与对氨基苯甲酸(PABA)相似,可与PABA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妨碍二氢叶酸的合成,从而抑制细菌生长繁殖。神曲等亦含有多量PABA,可拮抗磺胺类的抑菌作用。

2.3 增加药物不良反应

含有机酸的中药如乌梅、五味子及中成药健胃消食片等不能与磺胺类药物联用。用上述药物可酸化尿液,而磺胺类及其在体内转化成的乙酰化物在酸性尿液中溶解度较低,易在肾小管中析出结晶,引起尿痛、尿闭等症状,增加肾毒性。含有乙醇的中药制剂如酒剂、霍香正气水、骨刺消痛液等不能与硝咪唑类、含有N-甲基硫代四氮唑侧链的头孢菌素类及呋喃唑酮、氯霉素、酮康唑等联用。因这些抗菌药物能抑制乙醇代谢过程中的乙醛脱氢酶的活性,致使乙醛在体内蓄积,引起双硫仑反应。引起此反应的药物对乙醛脱氢酶的抑制是不可逆的。因此,在使用上述抗菌药物期间直到停药后1周内不能使用含乙醇的中药制剂。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呋喃唑酮、异烟肼、某些头孢菌素如头孢唑啉等[6]不能与麻黄及含麻黄的中成药联用。因前者通过抑制单胺氧化酶(MAO)的活性,使单胺类神经递质如去甲肾上腺素不被破坏,贮存于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中。而麻黄中的有效成分麻黄碱可随血液循环至全身组织,促进单胺类神经递质大量释放,出现头痛、血压升高等不良反应,甚至出现高血压危象。中药枳实、海马、神曲、麦芽、羊肝丸等含有酪胺化合物,在吸收过程中被肠壁和肝脏的MAO所灭活,因而不呈作用。在与上述MAOI抗菌药物联用时,由于肠壁和肝脏的MAO已被抑制,被吸收的酪胺不经破坏,大量到达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引起末梢中的去甲肾上腺素大量释放出来,使动脉血压急剧升高,产生高血压危象,危及患者生命[7]。

3 讨论

综上所述,抗菌药物与中药联用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广大医务工作者应予高度重视。在临床医疗中,应以中西医理论为指导,并以理化性质、药理毒性、用药时间和患者个体差异等方面综合考虑,合理联用,使之发挥最佳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柳良燕.中西药联用利弊琐谈[J].基层医学论坛,2010,14(12):148.

[2] 梁文旺等.中药双屏散对抗生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协同作用[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0(1):26.

[3] 曲桂霞等.浅析我国不合理用药原因及对策[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0,33(2):55.

[4] 陈醒民,蔡金芳等.抗菌药物联合中药对细菌释放内毒素的影响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2011,4(5C):61.

[5] 王心愉等.临床使用抗菌药物易出现的不合理配伍[J].中国药业,2001,10(4):14.

[6] 谢健敏. 浅谈抗生素与中药配合禁忌[J]. 湖南中医杂志,2006,22(1):60.

[7] 徐淑云.临床药理学[M]. 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57.

上一篇:276例麻疹病例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特点分析 下一篇:肺俞穴位注射654-2针剂在治疗小儿咳喘症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