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中的民族民俗文物法律保护

时间:2022-05-24 10:51:58

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中的民族民俗文物法律保护

摘 要:民族民俗文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互联系,在“非遗”的立法保护过程中,应注意它的载体――民族民俗文物的法律保护。为此,建议将民族民俗文物的立法保护纳入法制化建设轨道,及时进行民族民俗文物大普查,紧抓“非遗”立法中民族民俗文物应保护的机遇,改变民族民俗文物法律保障体系真空,修订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在条件趋于成熟时制定独立的《民族民俗文物保护法》或《民族民俗文物保护条例》,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中的民族民俗文物法律保护。

关键词:非遗;立法;文物;保护

Abstract:the national folk cultural relics an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related, in the process of "intangible" legislation to protect,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its carrier - the national folk cultural relics protected by law. Therefore, it is recommended that the national folk cultural relics of legislative protection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legal system, in time of ethnic folk cultural relics census, cling to "intangible" legislation in the national folk cultural relics should protect the opportunity to change the national folk cultural relics of the legal protection system of vacuum, revise and improve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ct, when conditions mature independent of ethnic folk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act or the national folk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ordinance, through the above measures, to strengthen the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legal protection legislation in the national folk cultural relics.

Key words:must loses;legislation;cultural relic;protection

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3)-05-58-(4)

民族民俗文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人类社会的重要财富,为了切实保护好这些财富,使之得到传承,我们在文化遗产保护的过程中,尤其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法保护过程中,应注意民族民俗文物的法律保护。

1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族民俗文物保护的不可分离性

宋兆麟先生在谈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时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我国文物保护工作向近、现代文化保护工作的延伸,主要保护的对象是自晚清以来各民族民间所保留的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的各种传统文化形态”。在他看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文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晚清以来留存于民间的,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的各种传统文化形态。宋兆麟先生的这段论述,即说明了依附于一定物质而存在的非物质的无形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以物质形态出现的有形文化――民族民俗文物之间的联系性。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大量的民族民俗文物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包括了“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或工艺品”等。以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土家族撒叶儿嗬》为例,其本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我们从撒叶儿嗬(又名“跳丧”)的仪式过程看,它既包含有鼓、锣(包括大锣、马锣)、钹、唢呐等实物和举行撒叶儿嗬仪式的场所――堂屋,也包含有跳丧音乐和舞蹈的唱词、唱本,以及孝服、哭丧棒等民族民俗文物。正是在这些民族民俗文物的共同作用下,“东方迪斯科”的土家族跳丧“撒叶儿嗬”才得以形成一套完美的且歌且舞、且跳且唱、且悲且喜的特种艺术形式,并进而成为土家族人生仪礼中的重大活动而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又如,土家族的结婚仪式――哭嫁,其本身亦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在这一仪式过程中,给新娘扯脸的器具,新娘所穿的“露水衣”、“露水鞋”,即为民族民俗文物了。生育方面,土家族堂屋挂簸箕、祭祀观音洞、供奉送子观音,妇女临产前吃“催生蛋”、“催生饭”等习俗,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包含民族民俗文物的内容。在其它表演艺术、文学、语言、手工艺、民间口头传说、神话、道德准则、风俗习惯、民间游艺、音乐舞蹈、戏曲歌舞、礼仪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剧本、戏服、脸谱、道具、唱片、表演场所(即文化空间)等,也是民族民俗文物。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能离开民族民俗文物的。

1.2 民族民俗文物中也包含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土家族地区,有不少“向王天子”的庙宇和神像,它们是土家族地区的民族民俗文物。透过“向王天子”的庙宇和神像,不难发现,它们的背后都有一个奇妙的传说和故事。据《长阳县志》载:“向王庙,在高尖子下,庙供廪君神象”。除了长阳外,在湖北巴东、建始、恩施、咸丰、宣恩、利川等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也有大量的向王天子庙(有的简称为“向王庙”),以及与向王天子庙有关的地名,如向王庙、向王坪、向王沟、向王坡、向家湾等,这些庙宇和地名,无不与向王天子的传说故事有关。在鄂西地区向王天子庙的传说和故事中,有一则家喻户晓:土家族的首领向王廪君,率巴部落兴盛之后乘土船沿夷水(今湖北清江)而上开疆拓土,由于廪君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和力大无比的雄健与创新而感动了天神和盐水女神,使得他有一天站在船头吹牛角而号召土民加快开发清江时,前面的大山顿时让路,狭窄的清江河水突然变宽变大,“向王天子吹牛角,吹出一条清江河”的传说也就从此流传开来。不仅如此,也因为向王天子对清江开发的屡建奇功而又感动了盐水女神,使得盐水女神屡屡对向王天子求婚,使得他们的爱情故事又在这一带大大小小的向王天子庙里传承下来。

在湖南张家界武陵源地区,“向王天子”庙供奉的向王天子神像被视为主宰一切的神灵。向王天子征战中,因其英武聪慧而得到皇帝召见的传说,也在其庙里大量流传。

向王天子庙的有关传说和故事,都是民族文物中所包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

除此以外,湖南张家界武陵源的天子山,既是“活态”民俗文物,又是著名的旅游景区。它之所以著名,不仅因为自然风光迷人,更重要的是它有古代土家族领袖向大坤率领当地农民在这里揭竿起义而被拥为“向王天子”的传说和故事,以及景区中向大坤的英武征战给此山赋予的诸多传说,这一些都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

所以,民族民俗文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相互相成的,它们之间缺一不可。

2 民族民俗文物的保护亟待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

民族民俗文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既然是相互依存的,那么,我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法过程中,就不能忽视民族民俗文物的法律保护,就应将民族民俗文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同纳入立法保护的范围。

但事实上,我国民族民俗文物的保护现状令人堪忧。

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大国,各民族留下的民族民俗文物十分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在世纪之交,我国馆藏近代民族文物 “约20万件左右”,加上不同时代的民间收藏,我国民俗文物总量将是一个惊人的数字。然而,由于历史上的民族歧视、民族不平等及重古轻今,不少存于民间的被视为乡土文化的内容得不到重视,加之政策法令的保驾护航作用发挥有限等原因,使得一些体现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文物、工艺品和有代表性的民间文化实物,由于岁月的流逝和各种劫难,由于不法份子的盗买盗卖,由于各种工程的建设和破坏……使得大量的民族民俗文物遭到破坏和流失。据报道,在不少国家的博物馆、美术馆和图书馆中,都有大量的中国文物。日本茨城县博物馆收藏了许多来自我国内蒙古的“牛鼻栓”。法国巴黎一家私立博物馆收藏了180多件我国苗族服饰,其中仅贵州月亮山地区祭祀服“百鸟衣”就有15套,超过贵州省国有文物收藏单位此项目的收藏总量。这个博物馆的馆长说:“100年后,中国人要研究苗族的服饰文化,还要到我的博物馆来。”黔东南自治州有内容丰富极具特色的民族民俗文物,如,银饰、服装、日用器具、各式挑花、刺绣……它们包含着十分丰富的苗族文化内涵,反映出苗族不同支系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生活环境。但这些极具特色和价值的民族民俗文物却大量流失。据报道,在纽约的一个“中国少数民族服饰展”中,其展品中来自贵州的就有上百套,有些服饰是国内所没有的。

在贵州,除了服饰,还有其它一些极具观赏与民俗文化研究价值的文化遗产,如绣品、窗花、神台、木雕等。在清水江一带,它们被一车车、一船船运走,各种岁时用品,如门神、对联、年画、老皇历等,各类传统工艺品,如皮影、面具、剪纸、泥塑、木雕、石刻等,以及各种传统儿童玩具,各种有特色的建筑构件……都令外国收藏者趋之若鹜。

这些承载着多种文化内涵的民族民俗文物遭到如此流失与破坏,其原因,除了前面所分析的以外,更主要的原因是我们民族民俗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缺失和滞后。

3 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证明,必须加强民族民俗文物的法律、法规建设

联合国下属相关组织多次对民族民俗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定了规范性文件。这些文件包括:1948年的《世界人权宣言》,1966年的《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公民及政治权利国际盟约》, 1972年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89年的《保护民间创作建议书》,2001年的《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2002年的《伊斯坦布尔宣言》和2003年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等。

这些法律、法规文件,都将民族民俗文物纳入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法律保护的范畴。如《世界人权宣言》第二十七条和《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十五条规定,“人人对由于他所创作的任何科学、文学或美术作品而产生的精神的和物质的利益,有享受保护的权利”,《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所规定,“应当特别注意创作意愿的多样性,公正地考虑作者和艺术家的权利,以及文化物品和文化服务的特殊性”等,都应处于民族民俗文物保护范畴。

在欧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法规、条例、政令中,有一系列保护民族民俗文物的政策。法国、德国、芬兰、挪威、瑞典等国,就先后颁布了相关的保护法案。法国政府在“非遗”立法中,为保存历史古城旧貌,通过并颁布了“历史街区保存法”,使法国街区的保存修复工作做得十分完善。英国政府在制定“非遗”法规时,通过了一个都市计划法规,以保存旧市区的环境。在德国,政府通过法规、条例、政令等保护措施,对古民居建筑艺术进行了较好的保护。在瑞典制定“非遗”立法政策时,为确保古城的风貌不受破坏,政府颁布了车辆不准驶入首都斯德歌尔摩最古老核心区域的禁令。

在非洲,民族民俗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包括在成文法和习惯法中。非洲各国成文法确定的民间文化保护的对象除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器乐、绘画、雕刻、陶器、马赛克、木器、金属制品、首饰、手工艺品、服饰和本地纺织品等,也在法律保护之列。除了非洲的成文法外,非洲固有的习惯法也对传统的民间壶罐、服装、皮具、木器、葫芦制器皿及容器在内的工艺品草图和设计等予以保护。如果有人违背了习惯法,就要受到严厉的惩罚。

在亚洲,日本和韩国等在民族民俗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方面,也成就显著。

日本是最早立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家。早在1950年就颁布了《文化财产保护法》,明令规定国家必须保护有形的和无形的文化遗产。列在被保护之列的民族民俗文物为,有很高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建筑物和美术工艺品,有形民俗文化财产和无形民俗文化财产,有很高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寺院、古宅、坟冢、城池、宫殿、名胜、动植、建筑群等。

韩国也是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家,1960年制定了《无形文化财保护法》之后,更加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以江陵为例,其端午祭和祭日演出的假面具,都被列入民族民俗文物保护范围。

……

这些国家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时,对民族民俗文物也加强了保护,并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予以确定,使得这些国家的文化遗产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其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4 民族民俗文物立法保护的措施

4.1 国家重视,将民族民俗文物的立法保护纳入法制化轨道

民族民俗文物是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地域文化的浓缩,其价值和意义不可小视,国家应将立法保护工作纳入法制化建设的轨道,以改变过去民族民俗文物工作被忽略、民族民俗文物大量被破坏和流失的局面,从而改变我们的文化权得不到有效保障、民族民俗文物得不到合理开发和利用的窘境。

4.2 及时进行民族民俗文物大普查,摸清家底,制定民族民俗文物保护规划

我国56个民族留下来的民族民俗文物异常丰富,但破坏严重。为了保存和传承好这些民族民俗文物,应在国家有关部门的统一领导下,迅速组成全国性的民族民俗文物普查机构和普查队伍,对各民族包括历史沿革,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以及反映生产劳动、生活习俗、民间信仰、民间禁忌、民间礼仪、民间技术、民间艺术等在内的民族民俗文物进行全国性的大调查、大普查,以便摸清家底,据此制定出民族民俗文物保护和抢救规划,进而为民族民俗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提供依据。

4.3 紧抓“非遗”立法中民族民俗文物保护的机遇

在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及其立法建设中,应紧抓机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民族民俗文物也一同纳入立法中进行保护和抢救,这将有利于达到保护文化多样性和整体性的目的。但如果我们在这一过程中不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民族民俗文物的立法保护,将会丧失又一次保护和发展的机遇。

4.4 改变民族民俗文物法律保障体系真空的局面,修订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是我国文物保护的法律文件,虽经多次修订,但其保护内容在实际工作的落实中,由于受重古轻今思想的影响,往往对古代部分的文物保护法律法规政策落实得较好,而对以近现代为主的民族民俗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政策落实得不够到位,加之《文物保护法》缺乏对上述文物保护的范围和内容的细化,没有保护民族民俗文物的专门条款,使得民族民俗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处于真空状态。

2011年2月25日,尽管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做出了对“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凡属文物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同时还规定,对于在调查中收集到的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代表性实物,应妥善保存,应当交给同级文化主管部门……但我们仔细研究这个法律,并未对民族民俗文物的概念、保护的范围和措施等予以细化和明确,因此,可操作性非常弱。因此建议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进行修订和完善,在条件趋于成熟时,制定单独的《民族民俗文物保护法》或《民族民俗文物保护条例》,以填补民族民俗文物法的真空。

4.5 加强责任监督,落实立法保护措施

民族民俗文物保护,既要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文件,更要对法律法规落实。如果有了法律法规而没有执行力度,所有的那些法律法规就成了一纸空文。因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族民俗文物的立法及其修订完善过程中,还应注意法律法规政策落实的责任监督,应有专门的机构、专职的人员来确保民族民俗文物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责任监督和责任落实。为此,建议将这一机制纳入相关部门和相关人员的业绩考评范围,并实行领导问责制、引咎辞职制,从而确保民族民俗文物立法保护措施的落实。

参考文献:

[1] 宋兆麟.非物质文化与物质文化[N].光明日报,2005-5-20.

[2] 宋兆麟.世纪之交的民族文物[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6).

[3] 艾君.该到日本寻觅我们的“根”了[N].青年参考,2006-5-16.

[4] 柴海亮,刘晓莉,朱峰.堵截中华民俗文物外流暗道[N].华南新闻, 2006-5-31(2).

上一篇:地方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合并的案例研究 下一篇:浅谈核心稳定性在现代体育训练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