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民族地区地方文献数字化建设研究

时间:2022-05-22 07:15:53

西部民族地区地方文献数字化建设研究

摘要:在西部大开发的持续稳定发展中,地方经济与文化并重的生态化建设已成为专家学者关注、研究的重点。本文就西部民族地区地方文献的特点、西部民族地区开展地方文献数字化的必要性和存在的障碍进行了讨论,以“贵州省省情(地方志)全文数据库”建设实践为例,阐述了地方志全文数据库的建设、主要特色、使用效果及存在的问题,对如何有效地开发利用民族地方文献资源,实现民族地方文献数字化提出了对策思考。

关键词:西部民族地区;地方文献;全文教据库;贵州;数字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c254.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07)06―0183―06

在西部民族地区,可以很深切地感受到民族文化蓬勃的生命张力和民族文献积淀的厚重,同时也感觉到对民族文献加以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必要。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行,西部少数民族文献信息资源建设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之一;而网络环境的变化、地方文献的数字化、网络化建设更是重点建设研究的课题。推进西部民族地区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进行西部民族地区地方文献数字化建设,必须研究西部民族地区地方文献的特点,关注西部民族地区存在的数字鸿沟现象。

一、具有鲜明特色的西部民族地区地方文献

自古以来,我国西部各族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并在历史的发展中形成了悠久的历史,积淀了珍贵的文献资料。尽管西部民族地区文献信息资源总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却具有鲜明的特色。

1.少数民族文献

西部民族地区都重视对本地区民族文化文献的收集、整理,如:新疆有大量的维吾尔、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等文种的地方少数民族文献;青海对闻名退迩的藏族民间史传《格萨尔王》的文献资料收集丰富;宁夏作为全国唯一的回族自治区,一直注重回族、伊斯兰教文献的收集;云南省重视对包括云南地方人士著述的云南本地出版物、外地人士有关云南著述的收集、整理,且以彝文、东巴象形文、傣文和藏文文献最为丰富;贵州有为数不少的苗、侗、布依、彝等多种少数民族文献,如被誉为水族“易经”、“百科全书”的《水书》;据初步统计,全省民族古籍文献藏量在20000册以上。

建设西部少数民族文献数据库,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的开发利用,也有利于民族语言文字的抢救与保护,更有利于民族学研究。资源库包括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人文、人物、民俗、语言、文字、服饰等,其数字化内容可包括文字、图片、图书、论文、手稿、档案等多媒体信息,最终可建设成为人们了解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

2.人文与旅游文献

西部大多数地区都有着丰富的人文和旅游资源,旅游业已成为西部地区最具活力的产业。如甘肃的敦煌文化遗址、四川的九寨沟、卧龙大熊猫保护自然区、贵州的黄果树瀑布、世界级的湿地草海、梵净山、云南有世界上纬度最低的现代山岳冰川景观玉龙雪山、热带生态景观西双版纳、千年古镇丽江纳西古镇、新疆的天池、广西的漓江、的布达拉宫等等。自然地理和人文景观、民族民俗文化的相互融合,为西部的特色旅游文献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依托本地区丰富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和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资源,进行有关文献的开发利用,不仅可以将西部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积淀转换保存下来,还可以通过网络,向世界宣传中国西部,促进西部经济的发展。

重视西部民族地区旅游文献资源库的建设,通过网络介绍西部民族地区历史、文化、人文环境、地理、环保、民俗等内容,形成与其它行业建设的旅游数据库有所不同的特色,既可充分利用地方民族文献的史料价值,又可为旅游产业提供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

3.其它特色文献

西部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积累了大量的珍贵特色文献。如广西桂林收集了大量的抗战时期出版物,为研究抗战时期的历史提供了资料保障;陕西省有为数不少的珍本、孤本、稀见本,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与使用价值。其收藏的宋、元年间刊刻的佛经总集《碛砂藏》是全国之首,此外地方志、陕甘宁边区革命文献的收集也是一大特色;重庆作为当时抗战大后方,藏有大量的民国时期出版物,特别是抗战版图书、期刊、民国时期出版物,民国时期大量的联合国资料等;四川出突出地方志收集外,还以大量的文献资料为特色;甘肃的西北地方文献收集,是海内外研究西北史地、西北民族、中西交通、丝绸之路、敦煌学的文献基地,如享誉海内外的文溯阁《四库全书》,国内外收藏最完整的大型明版木刻佛教典籍丛书《永乐南藏》等。

开展这几类文献资料的数字化,如建立“革命文献全文资料库”,可考虑以陕甘宁边区革命文献为主,辅以贵州遵义、赤水、四川等地革命文献,并注重加强后期研究性文献的收集、补充,使之完善并成为海内外研究红军时期(1921年一1937年)的全文数据库。“抗战时期出版物专题书目库”,可考虑建为书目数据库,主要以广西桂林、重庆的抗战时期出版物书目为主,补充贵州、云南等地区的书目,成为研究抗战时期有关内容最完整的专题书目数据库,等等。

二、西部民族地区开展地方文献数字化的必要性

1.为地方经济建设发展提供有效的文献历史借鉴和决策依据

地方各级政府和有关经济部门在经济发展规划的决策过程中,需要掌握经济、科技、文化、自然状况等方面的历史资料,掌握发展变化的规律,以便对现实状况作出合理的分析解释,事实求是地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作出预测和规划。而在地方文献中,对于各地的人口、物产、矿藏、水利、自然灾害、文化生活和风俗习惯等等,都有详细记载。由于西部地区基础条件较落后,对地方文献开发利用的潜在价值和深远意义认识不足,加之民族地方文献的分散性、断续性、不规范性的弱点,又缺乏分工协调和有组织的整体化建设,增加了地方文献资源利用的不畅。因此,开展地方文献的数字化建设显得更为必要。地方文献资料的数字化,为快速准确的查找地方文献历史记载和依据提供了平台,信息的畅通对于西部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弥补“数字鸿沟”带来的差距

西部地区由于受到自然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状况和气候条件的影响,人文环境多样化,人口素质偏低,导致区域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受技术水平、经济能力影响,电脑普及率、因特网普及率、电话普及率、人均报刊订阅指数等具体指标都明显低于中东部地区。实际上技术的进步,网络、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并没有缩短西部与中东部地区信息获取渠道的距离,反而是带来了更明显的差距。“数字鸿沟”使得西部民族地区与东中部地区的信息交流与信息传播利用的差距加大,导致地方文献缺乏有效地组织与开发利用,实际上已失去参与数字化建设和信息交流的权利。比如在贵州,由于信息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地方文献的数字化才刚刚起步。就是实现了数字化,能否广为利用也存在问题;此外,民族文献语种多样的特点、汉语文字和少数民族文字跨语言信息存取及数据存储、保存技术、设备缺乏的障碍等等,都困扰着贵州地方文献数字化的建设。就地方文献信息的数字 化开发利用而言,西部地区正在被边缘化。因此,西部地区开展地方文献数字化建设,有利于缩短由“数字鸿沟”带来的与东中部地区存在的差距。

3.有利于地方文献的数字本土化

对于西部地区的地方文献建设,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才能确立自己的地位;只有自己开展建设,才能更好地体现本土特色。尤其不能忽视的是,西部许多地域性很强的地方文献存在濒危性,传统文化生态犹如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一样脆弱。因此,开展有特色的地方文献的数字化建设,对于西部民族地区文献资源的数字本土化和有效利用有着特殊的意义。

三、“贵州省省情(地方志)全文数据库”建设实践

西部地区信息化大多处于起步阶段,应充分重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而资源开发的根本问题是数据库建设。由于地方文献是史料性很强的文献信息,因此是一个地方文化发展的重要文化基础和文化依据,而地方志是一个地区的百科全书,选择合适的数字化技术和方法进行地方志全文数据库建设是地区文献数字化的基础。

贵州目前正在开展“数字贵州”建设,而建设标准规范的本省特色资源全文数据库,是构筑“数字贵州”信息平台的基础之一。在这方面,“贵州省省情(地方志)全文数据库”的建设实践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1.“贵州省省情(地方志)全文数据库”建设

“贵州省省情(地方志)全文数据库”由贵州师范大学与贵州省地方志办公室联合建设。该数据库是以贵州省地方志编修成果为基础,利用贵州师范大学“数字校园”平台、设备、技术及专业人才进行地方文献数字化建设的项目。其建设目标是为各级领导决策提供省情信息依据;为从事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研究的专家学者提供地情资料;为全省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研究提供查阅省情资料的平台;应用计算机存储技术和检索技术,改变传统的图书情报服务方法,实现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为逐步实施全省各市(州、地)、县地方文献的共建共享打下基础。在建设过程中,采用了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地方志文献的数据处理、数据标引、数据存储、数据传输、五方面的实践,探讨了文献资源数字化方法的选择和应用,强调不同背景的地方文献数字化应根据其自身条件选择适当的数字化方法。该项目采用了先进的全文数据库检索技术、网络技术和大容量硬盘储存等技术,可实现的功能有:浏览网站栏目,了解全库概貌;提供分类单库检索或多库检索,提供全文检索;指定检索方式,按卷、章、节,提供关键词、题录及组配方式检索查询;提供有两次以上的检索查询;提供地图、图片检索浏览等等。目前已完成的部分以《贵州省志》65部专志和4部专志为基础,容纳有2GB,1万3千多条元数据的信息为主体,正逐步扩大到市、县两级志书、旧志书,包括各行业和市(州、地)、县相关的地方资料。

2.建设效果及意义

该项目较好的体现了数字资源的共建和共享思想,最终建设目标实现了贵州(地方志)全文数据库的共享,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容易引起争议的地方文献资源的版权问题;对贵州自建全文数据库建设有着积极的意义:

首先,形成了一项知识信息加工产品,提高了贵州省省情(地方志)资源的利用率。通过对贵州地方志文献进行搜集、整理、数字化转换、标引、建库、等,形成了一项知识信息加工产品,实现了区域性地方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建设完成的“贵州省省情(地方志)全文数据库”为各级领导决策提供了省情信息依据;为从事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研究的专家学者提供了地情资料,成为了为我省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研究提供省情资料的平台之一;同时。改变了传统的修志在史方法;为实施全省各市(州、地)、县省情文献的共建共享打下了基础。

其次,提供了一个跨系统跨单位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模式。“贵州省省情(地方志)全文数据库”建设研究项目由贵州师范大学与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向贵州省科技厅申请,不同系统的两个单位共同开展建设。成功实现了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提供了一个跨系统跨单位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成功范例。

目前,“贵州省省情(地方志)全文数据库”已通过贵州省人民政府网站、贵州地方志网站、贵州省科技厅的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向贵州省部级新材料研究基地和贵州大学、贵州民族学院、贵州财经学院等十多所高等院校提供免费使用,解决了本省20多年来地方志成果未能广泛服务于社会的问题。

3.地方文献数字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实践中,以下影响地方文献数字化建设的问题应予重视:

(1)版权问题

版权问题是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中较为突出的问题,直接影响数据库的建设和使用范围。如果版权问题没有处理好,地方文献的数字化建设和利用不可能正常有序地进行。尽管“贵州省省情(地方志)全文数据库”项目是贵州师范大学与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开展建设的,但目前也只解决了新编贵州省志的版权问题,导致一部分数字资源只能在局域网内使用。因此,只有妥善处理好版权问题,地方文献数字化资源建设方可正常有序地进行。

(2)标准化问题

目前,国内数据库建设标准尚不统一,地方志全文数据库的建设在全国更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比如“贵州省省情(地方志)全文数据库”使用的是PDF格式建设数据库,福建和山东使用的是TXT格式;贵州省大多使用成熟的管理平台软件,有些省则使用自己开发的软件;贵州使用人工标引,其它省使用电子自动标引等等。这些方法孰优孰劣很难评说,但是采用标准的不统一,势必影响资源的融合共享,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

(3)不断扩展问题

由于历史的原因,贵州省省情(地方志)资源没有进行过数字化工作,上述项目解决了省级志书的数据库建设,而400多部贵州省第一轮新编的市(州、地)、县级志书及一大批乡镇志、部门志、企事业单位等等尚未进入数据库;要实施全省各市(州、地)、县省情文献的共建共享,资源数字化的工作工程浩大。那么,找出更为便捷的资源数字化的方法和途径,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四、西部民族地区开展地方文献数字化建设建议

1.重视地方文献资源的整合与开发,深入挖掘文献的知识、文化内涵

民族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就是发掘寻找利用民族地方文献中的切合需要的数据、事实、经验、知识、情报、信息,为民族地区的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对民族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的认识,不能仅仅只是资源的数字化转换,它更重要的是要对地方文献资源进行整合与开发利用,目的是提升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文化厚重感和利用率,不仅可实现网上传递,或者利用检索方便、快捷,而且通过数字化建设的过程挖掘信息资源中的知识内涵、文化内涵,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

地方文献的数字化建设不同于一般文献的数字化工作,它融合了地方文献整理、地方文史学研究、文献的数字化等内容。因此,在地方文献数字化工作中要重视文献的整理工作,为地方信息资源库建设提供质量保障。

2.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必须有选择

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是一种必然趋势,但是由于经济能力和客观条件的制约,民族地方文献信息 数字化建设不是越多越好,而应该建立在对文献信息资源的针对性、时效性、正确性和系统性进行仔细甄别和选择的基础上来进行。笔者认为,对于西部地区来说,应立足于自己的文献优势,以建设特色地方文献资源库为主,突出特色,确立重点。将重点放在具有地方特有文献资源的领域内,发挥地方特色,注意突出地域文化特征。把地方文献数据库建成新颖、独特、在特定地域领域内具有权威性和影响力的文献信息资源库。

3.建立本地区统一的地方文献网站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各地有关机构都在互联网上建立自己的网站,介绍经济、文化等内容,提供大量反映本地区的地情资料。但是,由于地方文献资源建设没有统一的管理,如地方政府、地方性文化信息门户、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地方旅游网站等都在进行地方文献资源建设,资源重复建设的现象较为严重。其中,旅游资源重复建设的频率最高,地情资源次之。以贵州省黄果树景点为例,相关的旅游资源网有数十个,对同一个景点,也有相当多的网站做了重复的资源建设工作。针对这一问题,建议西部民族地区建立本地区统一的地方文献网站,像广东省数字文化网那样,用一个门户网站将本地区所有地方文献资源集中起来。地区性地方文献资源网站的内容主要应以本地区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因素密切相关,具有时代性、民族性、思想性和艺术性,具有地域性特点,同时,强调整体性原则,进行分工协调,避免重复建设。贵州省还没有统一的地方文献网站,地方文献联合目录也一直没有建立,这对于贵州的地方文献数字化建设十分不利。建议在贵州省地方志办公室的领导下,建立统一的贵州地方文献网站。

4.民族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必须走共建共享的道路

西部民族地方文献数字化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集合各方面的人才和技术力量,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应倡导多地区、多系统的合作建设,走共建共享的道路,以此推动西部民族地方文献的数字化建设。“贵州省省情(地方志)全文数据库”的建设就是一个比较成功的范例。因此,以区域共建理论框架为依托,在本地区构建一个覆盖一定范围的地方文献数字化建设平台,通过地方文献共建共享体系的建立,打破传统的条块分割和地域限制,将更加有利于地方文献数字化建设的开展。

西部民族地区开展地方文献数字化建设,是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快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建设,有效地开发利用地方文献资源,是西部地区地方文献资源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重要途径,将对西部民族地区的扩大对外开放和资源开发利用产生积极作用。

蜡染的第二道工序――浸染

浸染,即是将绘制好的布料放人染缸内染色的过程。染水主要是以蓝草为原料制成的。蓝草是一种可以用来作染料的草本植物,为春季栽种,秋季收割。蓝草收割后,将其放入桶中用水浸泡一周左右,待深蓝色的蓝草色素完全浸出,就捞出靛渣。然后就把当年新烧的石灰适量泡入桶中,并用木棒均匀搅拌靛水,在搅拌的过程中,蓝草汁与石灰综合起化学作用后就凝结沉淀于桶底。并且,为防止油盐之类或不干净的东西进入桶中,需要用木板将桶口盖好。次日,将桶底沉淀物上面的水舀出,就得到了染布的染料――蓝靛。在制作蓝靛的过程中,石灰用量的多少是决定蓝靛质量好坏的关键。石灰放得过多或过少,都会使蓝靛染布的质量受到影响,使染布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染水是用蓝靛、土碱、白酒按适当的比例配置兑水调和而成。制作蜡染时,待第一道工序完成后,就可将绘制好的布料放人染缸内染色。一般需要将布料放在染缸中浸染五至六道。第一道将布放进染缸中染色所需的时间要比其他几道需要的时间长,通常需要浸泡八至九个小时,然后将布料从染缸中取出清洗晾干,不能把布折叠,而是要求平整地晾干。待布料晾干后,再次放人染缸中浸染,除了第一道浸泡的时间稍长而外,其余的几道只须浸泡四、五个小时左右即可。如此反复将布料浸染五至六道,乃至七、八道,直到对布料所染颜色的深浅程度满意为止,才将布料取出来用清水漂洗干净,并平整地晾干。如果需要同一件蜡染制品同时有着深蓝、浅蓝两种不同的颜色,就须在第一道浸染后,待布晾干,用蜡汁盖住需要为浅蓝色的地方后,再将布料放在染缸中浸染多次。这样,就能使同一件蜡染布料上有二种深浅不同的蓝色。

上一篇:苗族服饰的数学因素挖掘及其数学美 下一篇:异地扶贫搬迁与文化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