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课堂的生成资源促进优效教学

时间:2022-05-22 01:44:23

让数学课堂的生成资源促进优效教学

摘 要: 数学教学既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发现和感受。本文从数学课堂教学中预设和生成的角度出发,对数学课堂教学中预设和生成现象进行了探讨,并通过详实的案例重点阐述了数学课堂教学中预设和生成的常用策略,对实现优效课堂教学很有帮助。

关键词: 数学课堂 预设生成 优效教学

一、审视探究

课前,我们都对教材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某个教学环节是否合理而冥思苦想,对自己精心设计的教学方案视若珍宝,然而,我们这样带着预设进班,往往已把学生看作完成教学任务的配合者,学生的发言一旦偏离课堂的中心内容,我们便不知所措,就会毫不犹豫地把他们引回“正道”。在教学实践中,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现场性,学生学习的状态、条件随时会发生变化,当条件发生变化的时候,目标需要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信息,随着课堂的推进,预设目标可能会显出它的不合理、不完善。

【案例】:一位老师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让学生回顾测量圆的周长的方法。

生1:可以用一条绳子将圆的周围绕一圈,再量出绳子的长度。

(老师微笑着点头,并演示了一遍。)

生2:可以用尺子沿着它的周围慢慢地一边转动尺子一边量。

(老师有点不高兴,因为这不是他要的答案。老师演示了一遍,说:这样做很麻烦。)

本课中,学生2的回答围绕着“尺子的转动”,可是老师为什么不能将学生所发现的“尺子的动”与“圆片的动”联系起来呢?尺子一点一点地转动很麻烦,那就换一下,让圆来动,圆不是滚得很快吗?教师来个“换一下”,同样是尺子和圆,第二种方法就可以让课堂灵光乍现。

教学是不断生成的。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因此,课堂不应该是教案剧的演绎舞台,而应该重视孩子们的学习发现。每堂课都应是激情和智慧相伴生成的过程,这样我们的课堂才充盈着智慧、灵性,才能构建出开放、优效的课堂。

二、实践策略

1.精心预设,促进生成。

案例:在执教《去括号》这一节内容时,我先和学生做了一个游戏,比比谁算得快、算得准。

在计算出来后,先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题目中这两类代数式的特点,大胆猜测它们的关系,通过观察,学生知道了:a+(b-c)=a+b-c,a-(b+c)=a-b-c。

然后设问:式子中左边和右边的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小组讨论后交流。

生1:左边有括号,右边没有括号了。

生2:我又试了,发现不论a、b、c取什么值,左边和右边的值是相等的。

生3:(有些迟疑)第一个式子的符号好像不变化,而第二个式子的符号好像变了,左边括号内都是“+”号,右边b和c的符号都是“-”号了。

生4:我知道,如果把括号去掉,要根据括号前的符号来判断。

……

老师的引导显然适应了学生们急切地展示自己看法、表白自己认识的要求,学生的争辩和讨论成了一种激烈的、毫无拘束的、发自内心的交流与合作。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因为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应该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我们的课前预设要做到“心中有人”,在教学方案设计中有“弹性区间”,让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动态的教学设计为课堂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成功预设是课堂有效学习的基础,成功的预设往往能促进美丽的生成。

2.善于捕捉,妙手偶得。

案例:在教《循环小数》时,为了让大家在课上明白循环小数的特点,我带领学生开展了一个开火车的游戏。由我做火车头,请几位同学做车站,其他的同学就做车厢。我们预先给车站编好数字站名,要求我们经过哪个站就报出该站的数字站名。同学们怀着极大的热情,参加了这次游戏。

第一圈下来,大家报出了“29.6435”这个小数,然后,我们开始进入特殊站点停靠的开火车游戏,我们走完2―9站点后,接着便按固定线路6―4―3―5循环旋转前进,大家一边走一边报数:“29.643564356435…”说着说着,大家忍不住笑了起来。这时,我问大家:“我们还可以继续循环旋转下去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可以。”我又问:“我们可以转几圈呢?”刚开始大家回答“十圈”、“一百圈”等答案,但随后就反应了过来,一起说:“无数圈!”这时,我让大家停下来,请大家说说两次开火车站名的不同,大家你一句,我一句,有的说:“第一次站名短,第二次的特别长。”也有的说:“第二次的站名可以无限长。”还有的说:“第二次的站名后面的部分都是一样的数字在反复出现。”我表扬了大家的观察仔细,同时引出循环小数的概念。

课堂教学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有着一些我们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景,我们要善于捕捉一些有价值的信息,来对我们的教学预设进行合理的删补。我们必须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才能让星星之火燎原,让智慧闪耀光芒。

3.从容应对,把握精彩。

案例:一位老师在执教《认识事件的可能性》的内容时,有一位学生对“太阳从东方升起”的必然性产生了质疑,他说:“我觉得太阳从东方升起不是必然事件,因为如果天气不好我们就看不到太阳,所以这不是一个一定会发生的事件,应该是不确定事件。”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使教师愣住了,这可是预设时没有想过的问题,老师想用“这是自古以来的”搪塞过去,但仔细一想,觉得这是一个引导学生探究并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严密性和如何深层次思考问题的好时机,于是便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再交换意见。学生经过交流和辩论,知道了太阳从东方升起是由于地球自转并围着太阳公转而造成的,所以不可能从西边升起。

有时学生在课堂上的意外之言、离奇之举、突发之事,往往使教学计划受阻,课堂气氛陡变,使教师陷入困境,遭遇尴尬。尤其在信息化程度高,学生思想日益活跃的今天,课堂教学往往难以预料,需要教师从容应对,把握精彩,更需要教师本身有着扎实的基本功、精通的专业知识和驾驭课堂的能力。灵感稍纵即逝,火花瞬间即灭,教师如能及时捕捉住“灵感”、“火花”,并把它变成课堂上有价值的“生成资源”,课堂教学必然异彩纷呈,充满活力。

三、总结与反思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预设的教学计划和实际的课堂教学活动总会有着某种偏差,这种偏差恰恰是学生个人的知识、经验与教学内容碰撞后产生的自我体验。课堂生成是思维个性化的彰显,是智慧火花的闪烁,是课堂自然美的展现,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有效利用生成资源,运用恰当的手段进行引导、挖掘、升华,从而使数学课堂折射出智慧的光芒。

参考文献:

[1]鲍琴娟.理想的课堂生成需要什么.中小学数学.

[2]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叶澜主编.改革课堂教学与课堂教学评价改革.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三化”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下一篇:基于语料库对《威尼斯商人》剧情及角色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