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我国农业传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2-05-22 12:03:07

影响我国农业传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农业传播意义重大,有利于实现农业工业化、产业化和现代化,有利于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有利于农业科技进步。当前农业传播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各级有关领导应强化农业传播的创新理念和意识,增加农业传播资金,加大传播力度,加速农业传播人才的培养,深化农业传播机制的改革。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

关键词:农业传播;科技服务;问题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1-0003-1

0 引言

农业实现持续发展不能没有农业的传播应用,农业传播有利于实现农业“三化”。我国农业传播体制仍存在许多问题,政府需大力支持农业传播,深化农业传播机制改革,创新农业传播组织与形式,创建社会化农业传播服务体系,满足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需要。

1 我国农业传播的主要问题

在市场化进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影响其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作用的发挥。

1.1 社会环境对农业传播的影响

2010年国家“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加大农业投入,注重农民增收。许多政府部门的工作状况是村等乡,乡等县,一级一级文件。“中央一号”文件含金量虽然高,但文件变金子的工作需要去做。同时,广播电视行业内部也存在着诸如“谁受益谁出钱”、“重利益轻投入”等不合理的政策规定。此外,当今各行业广泛流行“各行业出名要趁早”的思想潮流也冲刷着电视从业者。

2.2 传播内容的可及性低

当前,不论大众传播者与受众的局限性如何,也不管现今的农业传播内容质量的好坏,单就传播效果而言,实在是无法让人乐观。这里所谓的传播内容“可及性低”,是指涉及农信息被发出后,通过媒介进行传播,真正抵达农户的可能性很小,农民受众收看、收听、阅读率低的状况。主要表现如下:第一,有线电视普及率太低;第二,农业报纸的阅读率低;第三,网络普及率低。

2.3 农业传播资金不足

我国农业技术传播投入十分欠缺,政府尚未通过宏观调控弥补工业污染对农业、农民的损害,以及农民对社会生态效益方面的贡献。我国大部分地区缺少行之有效的农业补贴政策;农民不但没分享到工业发展的效益,反要遭受工业污染的伤害。

工业污染会降低农产品质量,损害农民健康。政府并未行使职能补偿农民的伤害。农民积累较少,又很难拿到贷款,无法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由于各种原因,扶贫贷款等支援性财物很难到达农民手中。

2.4 农民自身问题

我国农民接受农业高新技术能力较差,缺乏采用新技术的需求动力,直接影响农业新技术成果的传播与转化。传统文化影响深远,使多数农民存有浓厚的小农意识。另外,农民受教育水平低,掌握的科学技术少,缺乏发展动机,不愿冒险。总之,较低的文化素质和落后的传统观念严重阻碍着农民行为的改变,使他们无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2.5 农业传播队伍落后

我国农业传播人员由乡镇政府管理,固守一地,工作单调。一些农业传播工作人员计划跳出农门,对农业传播事业缺少热心,尤其是新一代大中专毕业生。在农业传播型人才稀缺现状下,需要培养专门人才。

3 解决我国农业传播问题的对策

3.1 降低风险和难度,实现效益最大化

农业传播工作需要充分利用先进农业科学技术,逐步改变农民旧习惯,使他们自愿采用先进农业科技。唯有如此,才能使农民产生依靠科技致富的想法,才能使农民产生提高物质、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要求。农民在农业推广中的主体地位需要确立。以农民为工作中心,以改变农民为手段,加强农民教育,让我们产生自觉改变生产经营的行为。

3.2 提高农业科技传播质量

(1)发达地区可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和远程教育手段,配以广播、电视、杂志和报纸等传统媒介,构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立体交叉的农业传播构架。

(2)借鉴美国建议委员会形式,定期了解农民对农业科技的需求。

(3)明确农业推广人员角色定位,使其切实成为农业传播工作指导者、协助者和传授者。

3.3 创新理念,改进方法

农业技术传播体系是农业科技转化为农业现实生产力的主导力量,有助于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尊重农民自,从其需要出发,以效益为目标,开展产前、中、后全程服务。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和信息服务,更要为农户经营管理、组织化发展和社会生活等提供帮助。

3.4 培养农业传播人才

加快我国农业传播人才的培养,应从两方面做起:第一,我国农业技术传播型人才稀缺,亟需培养造就一批这方面的专门人才;第二,高等农业院要尽快开设有关农业传播的系、科和专业;第三,大力发展中等农业教育和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第四,注意发掘和培养农村科技带头人。

参考文献

[1] 黄保结.最新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指导全书:第二卷[M].北京:中国科技文化出版社,2006.

[2] 王元,胥和平,刘冬梅.农业新特点与农村科技战略选择[J].求是,2003,(4).

作者简介:张华,就读于贵州大学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研究方向:农村改革与发展;范伟杰,就读于贵州大学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研究方向:县域经济发展。

上一篇:新形势下中国农业推广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下一篇:保护性耕作是我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