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段古诗教学策略探究

时间:2022-05-22 11:34:49

小学高段古诗教学策略探究

【摘 要】我国的古诗文化源远流长,诗歌是古人抒感、写景记事的主要载体之一,因此古诗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教学方法根据古诗的特点和学生学情在具体方法上也是千变万化,但在大体上可以归结于诗歌的诵读、意境的想象、诗情的感悟。

【关键词】小学高段;古诗教学

一、诗歌的诵读

诵读诗歌是古诗教学中的重要过程,古诗精练简洁的语言往往包涵了浓厚深刻的情感。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不像绘画艺术或音乐艺术那样直接创造视觉形象或听觉形象,它需要教师指导学生细细品读体会,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音乐美,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记忆。因此,诵读是贯穿古诗学习全过程的,学生对古诗的感受和认识是随着古诗学习的进行逐步深入的。每一阶段在朗读时,教师要提出明确的不同朗读要求,帮助学生会获得不同的感受,同时掌握课堂节奏。

石瑶提出:“古诗不仅要读,而且要深入的读,反复的读,让学生读出兴趣、读出韵味、读出感情。”。正确的诵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诗歌,指导学生在诵读中逐步深入的理解、感受、体会诗歌的内容情感,把握诗歌节奏韵,提高诗歌学习效率。

首先初读古诗,整体感知。在初读古诗时,学生读诗的重心不在于情感的体会,而是对诗歌内容的熟悉,为古诗的初步学习做准备。因此学生首先要读准、读通,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让学生只在了解诗歌背景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诵读体会形成最初的认识体会。

在学生初步学习了古诗,对古诗有了进一步理解后就是让学生熟读古诗,这一阶段的诵读重在意境的想象和体会。教师通过引导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反复诵读,慢慢体会。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自悟一些内容,也可以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质疑和见解,然后他们通过查阅资料或展开讨论去解决疑难。通过熟读解疑,让学生能进一步体会诗歌意境,达到自悟自得。当然在诵读过程中,教师也要有一个度的把握:读的时间过长、遍数过多,就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心焦气浮;思考品味时间过长则容易让学生想无可想,出现走神状况。

最后是在学生对诗歌有了深入学习和感悟后,融情入景的诵读。学生在之前的学习和诵读中,对古诗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感受,特别是对诗歌情感的体验,让学生在诵读时更能带入到诗人的角色中去。

二、意境的想象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所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古诗语言精练,意趣无穷,意境深远。意境的体悟要通过意象的感知构建来形成。意象是诗人赋予了思想感情的形象,学生要透过这些意象营造的情景感知诗人的内心世界,借助想象,感受诗歌意境的优美。小学高段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加强,教师通过引导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通过想象将诗歌的抽象的文字具体化,构建一幅立体的、灵动的画面,从而感受古诗中的丰富内涵。

(一)整体意境的感知

整体意境的感知主要是用于写景抒情的诗歌,高段的的古诗意境开阔深远,能够用想象构建具有丰富美的因素。教师通过课件或提问引导学生从一幅幅局部的画面连接起来,形成立体的、完整的情景。要让学生在诵读中发挥想象,营造出一幅完整的画面,然后自己进入其中,“只有把自己当作“意中人”,进入情境之中,才能深切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艺术的魅力,才能做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才能与作者情脉相通,产生共鸣,进而得到美的享受。” 如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诗中意象丰富,白鹭、桃花、流水、鳜鱼、披蓑戴笠的渔翁,由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优美的画面:翠绿青山前白鹭在自由的翱翔;青清江水中,洒满点点桃花,肥美的鳜鱼在水中欢快的游着。一位老翁头戴青色箬笠,身披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的欣赏着这美丽的春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结合。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想象在脑海中构建完整的画面,走进诗人描绘的画面中去感受在这水乡风光体现的高远脱俗、悠然自得的意境。

(二)具体意境的感知

具体意境的感知主要是对于抒情言志的诗歌。这一类诗歌中意象比较概括含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去丰富画面,结合已有的古诗知识经验,获得深刻的形象感染。如王昌龄的《出塞》中“秦时明月汉时关”要引导学生把“明月、边关”化成这样的画面:皓月当空,清冷的月光照耀着边疆的关塞。野草枯败,战事初歇,耳边仿佛还能听见敌人的战马嘶鸣;城墙下是还未清理的战场,惨死的士兵,凌乱散落刀枪,被鲜血染红的土地……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顿生一股悲凉凄切的情境?情的感悟单靠字面意思的咀嚼是很难生成的,情感寄托于形象,“情”要靠“象”来显。学生通过想象生成一幅幅生动感人的立体场景,才能深入其境的感受诗人的所感、所想、所爱、所恨,才能体会诗句背后的情感意蕴,获得审美体验。

三、诗情的感悟

“诗以言情,诗以言志”,诗歌高度凝聚了诗人的情感,情感的审美体验是古诗学习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的内容。

在情景中感悟诗情:在充满感彩的场景和氛围中,能更好的让学生感悟诗人情感。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学习情境的创设,呈现诗歌的内容,加以一些辅助学生融情入景的刺激物,如一段符合诗歌情感基调的音乐,一个诗歌中描绘的画面的图片来激发学生的情感,把学生带到诗人的情境中去,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其中受到感染和熏陶。这些辅助的手段能让学生对情感获得更深理解和感悟,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借助语言的描绘、多媒体的播放来辅助学生入景体情。

1.语言的描绘:如孟郊的《游子吟》,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回忆自己入学时父母不舍担忧,引导学生用想象丰富诗歌中母亲在昏暗的灯光下,一针一线,忍受酸麻的背脊,发涩的双眼,为即将远行的儿子缝补衣服。有了相近的感情经历,由浅入深的,进而就能更好的理解诗中的情感,让学生体会到母爱的默默无私和深厚伟大。

2.多媒体的运用:“多媒体能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于同一界面,具有声情并茂、视听交融、动静交错、感染力强的特点,为学生拓宽视野,提供生动活泼、具体形象的思维材料。” 它可以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音乐和画面的结合,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上一篇:浅论当前地方税收征收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 下一篇:消费经济的生态伦理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