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教学新探

时间:2022-05-22 10:46:02

初中作文教学新探

目前初中作文教学“高耗低效”的现象凸显,教师怕教,学生怕写。如果要求文章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就更难。怎样引导学生走出困境,探索出一条作文教学的新路,是整个初中语文教学体系中至关重要,同时又是最不容易找到现存答案的课题。我在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做过一些尝试与摸索,取得了令人比较满意的效果。初中作文教学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战胜一个“惰”字,体现一个“勤”字。人们常说:惰性是人人都有的,是人与身俱来的本性。的确,对于整天苦于功读的初中生来说更是如此。每年,只要我第一次跟刚接手的学生谈到要写一篇独立作文,字数六百字以上,就会有不少学生瞪着眼睛,张大嘴巴“哇”地叫出声来。从他们的表情不难看出,他们的思想上存在一种惰性,并且对写作有一种畏惧。面对此情此景,我并不感到束手无策。因为我知道他们基础薄弱,并且思想稚嫩。他们生活的范围和对社会的认识极为有限。表现在作文中是不会选题,集材,布局,谋篇或措词。写作时普遍感到内容贫乏,无从写起,有畏难情绪。要想让初中作文教学取得很明显的效果,关键在老师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写作欲望,并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

写作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写作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勤练。对此,我先向学生讲明在科技、信息、知识迅猛发展的今天,无论是介绍科技成果还是传播知识信息等都离不开写作。使学生从心底明白,写作对于他们是何等重要。随后,我对学生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强化训练,开始要求他们写亲身经历的,并且感受较深的事。要求是在近期发生的,有人知道的最好。文章必须达到七百字以上。如果出现语病或不当,不责怪,不批评,也不嘲笑。35分钟能完成的有奖。很多同学跃跃欲试。同时,也不难看出,的确有不少学生急得满头大汗。我特意提醒要在35分钟内完成700字是一秒钟都不能停笔的。语言虽然有一些夸张,似乎有点急功近利,但给了他们一个催促,一个启动的意念。他们意识到了即使硬撑着头皮也要鼓起勇气完成这次训练。于是他们放下了本来的抵触畏惧心理。眼睛里闪动着智慧的火花,大脑中的形象,感触,源源不断地从笔端流出,没有一个敢停笔的,也没有一个想停笔的。由于所写的东西,都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比较具体和实际,易于发表看法。所以学生觉得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这就让学生消除了那种畏难情绪,也避免了那种套话、空话、假话。

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训练,不少学生不知不觉中练就了一定的语言功底和写作技巧,享受到了一种成功的快乐,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写作欲望。他们由原来的怕写,怕别人看自己的作文到希望再来一次竞赛,来互相阅读,互相交流、讨论,获得更多的经验,技巧,来促进自己作文上的整体进步。事实证明,学生的写作能力明显上升,惰性消失了,勤于写作的习惯也养成了。

2.培养一个“独”字,凸现一个“创”字。观察同一幅画面,每个学生的心理活动,思想感受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学生在作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必须是一个主动地参与者,主动来进行感知、想象,再现创造等。以作品的内在特征和感染力唤醒自己的主体意识,促进自己主体性的发展,就达到了作文教学的最初目的。但是写作是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我们必须注重学生写作前,写作中的思维变化,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时时是创造之时”。这就要求我们习作教学要抓住“处处”“时时”的教学资源,善于捕捉平凡生活中的闪光点,来充分展示自己作品的独到之处。训练时,为了培养学生独立作文,发挥有创意的想象的习惯。在命题上,我一般不把题目限制的太死。经常训练学生做一些半命题作文。因为青少年想象力丰富,要给他们留有选择内容,自主发挥的空间。这样能诱发合理想象、培养创造性思维。在语文版七(上)二单元要求写一个人的作文训练中,我规定以“――的一个人”为题,要求每位学生写自己身边一个最熟悉的人。先要从总体上把握人,再以各种方式表现人。

指导作文时我让学生先弄清自己所要写的是怎样一个人,比如有的人顾全大局,心地善良,勤劳朴实;有的人,充满爱心,关心体贴他人;有的人奋发图强,勤俭自律,大公无私等等。只有能抓住人的特点,才能把人写活写像。要能表现一个人的特点,就要拿他和其他人作比较,从外貌、举止动作、说话、谈吐等方面进行描述,区别,显示其特殊的优秀品质和人格魅力。在选择角度上,我启发学生尽量避免与别人的雷同,也就是设法去寻找新的角度。在互动过程中只要学生的立意新颖,富于创造,我都及时予以表扬,并进行推广。“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次学生们在别人的启发下独立思考写出来的文章极富创意,真的可以说是各具特色,百花齐放,妙趣横生。

我还采用多方联想想象的训练方法,让学生自主作文,自由创新,我引导学生由作文的材料积极展开联想并大胆的想象,使之触类旁通,从而使文章新颖活泼,不落俗套。在学习语文版八(下)《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后,我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提醒他们打破旧框框,避免按既定的模式去审题立意,并引导他们对课文提供的信息进行思维辐射。果然,有很多同学由文中的齐威王联想到唐太宗(相似)周厉王(相反)以及向历代各王进谏的众多臣子(相关)等。并不断的展开联想。终于写出了观点鲜明而又别具一格的好文章。

由于我时时处处注意培养学生独立作文的习惯,篇篇习作强调作文的创新,坚持不懈地对学生作文中的疑点恰当引导,学生的作文无论是立意、选材,还是结构的创新,都有了可观的进步。

3.重视一个“读”字,强调一个“写”字。我在训练学生写作时,特别注意和教材靠拢,重视读写结合。读写结合是提高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也可以说是练习写作的一条捷径。因此多年来倍受广大教师的青睐。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紧密结合起来,目的是让学生把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在写作中得到运用,即尽可能的把教材上优美的语言以及取材、立意、布局谋篇的方法转化为自己的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是积累,写作是倾吐”。古人也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都充分说明了阅读与习作的孪生关系。我认为课内阅读,应当引导学生从阅读起步,以读带写;课外阅读,则是从写起步,以写带读。总之,带着写作的需要去阅读,去吸收,去品味。如在训练学生写《家乡的春》时,可先让同学们读朱自清的《春》,先让他们通读,整体感悟后,再划出重点语段品读,感悟其中的佳句,警句,成语等。接着开始让学生在脑海中初步勾勒出家乡的春的一幅幅美丽图景,最后让学生参与各种语言实践,让其在读中悟义,在读中悟法,读中悟情,读中悟理。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一种悦人心目,牵人情思的吸引力,形成一种扣人心弦,催人奋进的感染力。达到了教师之心,作者之心与学生之心,心心相应,情情相通。从而完成了学生人格的再造,作品的再创。他们的心中似乎拨开了迷雾见到了青天,一切都豁然开朗了。读写结合的训练使学生有了一定的语言材料,构思技巧,写作起来就会左右逢源,辞随意出,学生基本上能做到“心口如一,言文一致”。这里涵盖着“感情―言语―文字”之间的转化,也是用词造句,布局谋篇,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综合训练,为习作“引得浮水来”。

4.重视一个“改”字,显现一个“效”字。对学生作文的批改是老师作文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它其实就是一种与学生的谈话与沟通。从某种意义上讲,它的作用更胜于写初稿。因为它是学生重新认识,重新发现,甚至创造的过程。学生可以通过批改前后文章的对比,去找到自己所写作品的得失,确定自己努力的方向。

由于青少年能力差别各异,我批改的时候本着多鼓励,树榜样的原则,善于捕捉学生习作中的亮点。或者是一个精当的词,一个优美的句子;或是一个恰当的过渡、照应等。只要能增强表达效果,都要用横线标出,加以批注,并在评讲中给予中肯的评价,以便达到以优带差的目的。人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确实感受到了这句话的真实价值。

如果在批改中发现了很不成功的文章,我们也要在肯定成绩的前提下,指出他的不足,绝不可全盘否定甚至挖苦讽嘲。我们要善于用委婉语言,既能维护他们的自尊心,又能点出他们的问题所在。例如一个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我很想加入课外兴趣活动小组,可是我妈妈不让我参加。如果有谁问我最喜欢什么活动,我想都不想就会说“做手工”“造模型”,以前我曾参加过,可是这次考差了,只要一放学,妈妈就叫我做作业,背书。再也不让我出门参加兴趣活动了……。”(实录初一某学生)这的确是一段讲述了真实想法和事件的话,可是却平铺直叙,索然无味。在批改中我极力用委婉的语言批注,“语句通顺,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如果能够在字里行间灌注一丝灵气,以净化个人的灵魂,陶冶高尚情操去教育人,唤起人们的共鸣就好了”。同时,一定指出:“作文最忌讳的是平铺直叙,注意使用语言一定要简洁有力”。

委婉指出学生的错误并不等与放松要求,有压力才会有动力。“严师出高徒”是不可否认的。学生明白了老师的用心良苦,不仅会乐于接受教诲,而且还会保持开朗的性格和旺盛的精力,全身心的投入到写作中去寻找自己的答案,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关键是得法。我们要做一个成功的作文教学的主导者,既讲究科学性,又要讲究实用性。在实际中,对学生作文中每个知识点出现的问题都要做出深入浅出的引导,并不折不扣的训练,持之以恒,必能奏效。■

上一篇:感悟生活 丰富写作 下一篇:从课文中学写作